1 概述 頑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近年來稱其是“異質性”、“慢性”、“進行性”侵襲性疾病。該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滑膜翳形成、間質受損、軟骨及軟骨組織的侵蝕,導致關節結構的破壞及功能喪失,而且可以累及心肺、血管與關節外組織器官,如出現皮下結節、血管炎、心臟病變、結締組織病變、胸膜病變等,致殘率極高,國外醫學界稱之為“不死的癌癥”、“關節腫瘤”。 2 病因病機 2.1外邪襲入,雜至為患 此為痹癥發生的外因條件。外因指風、寒、濕、熱等邪。雜至即病,邪多以風寒或濕熱混雜的形式合而致痹。如《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2.2 正氣不足,腠理疏豁 此乃痹癥發生的內在因素。正氣(包括營衛之氣、經絡之氣、腎中精氣和督脈之陽氣)不足,難以抵御外邪和驅邪外出,腠理疏豁,外邪方可乘隙而入。如《靈樞·五變》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 2.3 經絡閉阻,氣血不通 此乃痹癥發生的病理關鍵。因邪氣入侵之后,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甚則不通而發病。《如景岳全書·風痹》:“著痹者閉也,以氣血為邪所閉,不得運行而病也。” 2.4 頑痹發展特點 痹癥若失治、誤治,病延日久,病邪變化深入,必然殃及脛骨,如濕凝為痰,血停為瘀或與風、寒、濕、熱等邪相合,交阻于筋脈,附著于骨骱,致使病情逐漸加重(如關節腫大變形、曲伸不利),有的甚至累及臟腑,進一步發展成臟腑痹(如心痹);或氣血虧耗、肝腎虛損、筋骨失養,呈現正虛邪戀,虛實混雜,纏綿難愈的病理狀態。終而出現“四久”:久痛入絡、久痛多瘀、久痛多虛、久必及腎,釀成頑痹。 3 辨證方法 3.1 辨主癥 3.1.1辨疼痛如疼痛呈游走狀,走注無定,則為風痛,因風性善行,《內經》稱之為“行痹”,多為風邪偏盛所致。如疼痛較劇,曲伸更甚,得溫稍舒,遇寒加重,因寒性凝滯,并主收引,《內經》稱之為“痛痹”,多為寒邪偏盛所致。若肢體酸痛,有重著之感,尤以下肢多見,甚則關節腫脹,則為濕痹,因濕性重濁趨下,為有質之邪,《內經》稱之為“著痹”,多為濕邪偏盛所致。如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近,得涼稍舒,遇熱加重則為“熱痹”,多由風寒濕邪郁而化熱或感受風熱濕邪所致。若患處初始得涼頗舒,稍久以溫為適,則為熱中有寒之證。 3.1.2 辨腫脹 關節腫脹必有濕邪,其病發初期濕氣較甚,尚未成痰,故漫腫無邊,壓之柔軟;若病延日久,腫勢不消,濕邪內停,氣血不暢,濕凝為痰,血滯成瘀,痰瘀互結,附著于關節,則關節腫大,觸之較硬;若兼有疼痛,則為痰瘀痛。 3.1.3 辨僵直、拘攣 關節僵直、拘攣,多為痰瘀膠結為患,若兼有疼痛,亦為痰瘀痛。 3.2 辨舌脈 3.2.1辨舌象舌苔白膩而濁者為濕盛,并見浮黃者為濕熱,因浮黃即提示濕將化熱;苔白膩而質淡者為寒濕。無論舌苔如何,只要舌質紅者,均為陰虛、血虛之象。如舌邊見有瘀斑或襯紫者,均為血瘀之象。若舌尖紅、口干、舌燥,則為郁久化熱之兆;口干欲飲、舌紅苔燥黃為郁久化熱已成之候。 3.2.2辨脈象濕盛之脈多沉細而濡;濕熱之脈則緩大或濡數;浮緩濕在表,沉緩濕在里,弦緩為風濕相搏;虛澀為寒濕郁滯;脈沉而細為中濕、為濕痹、為陽虛;陰虛者多見弦細,有時帶數;夾痰者每見濡滑;夾瘀者則見濡澀。 4 頑痹的辨治 朱良春教授認為,頑痹以病程長,骨節腫痛、僵直變形為特征,由于其病變主要在骨,骨又為腎所主,而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又與腎有密切聯系,故宜益腎壯督治其本,蠲痹通絡以治其標。益腎壯督即補益腎氣,溫壯督陽。陽氣旺盛即可驅邪御邪,又可強筋健骨,使病患易于趨復;蠲痹通絡即以大隊蟲蟻搜刮之品為主,蠲除風、寒、濕、痰、瘀之邪,疏通氣血通行之道。結合舌苔、脈象的體征,方用“痹通湯”(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協定處方)隨癥加減,熟地黃、仙靈脾、鹿銜草、全當歸、雞血藤、蜂房、蘄蛇(或烏梢蛇代)、地鱉蟲、僵蠶、蜣螂蟲、炮山甲、全蝎、蜈蚣、廣地龍、甘草等,共入湯劑。每日服1劑,同時服濃縮益腎蠲痹丸(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制劑),每次4 g, 3次/d,飯后服用,婦女經期或妊娠期忌服。 陰虛患者藥后有口干、咽燥現象,可用沙參、麥冬、石斛各10 g代茶泡飲。個別患者藥后有膚癢或皮疹現象,為動物異體蛋白質過敏所致,輕者用徐長卿15 g、地膚子30 g煎湯服用,重者須停藥。 5 辨病用藥 辨病用藥即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針對西醫病種的病程變化、檢驗數據和臨床特征,選擇療效獨特、針對性強的中藥進行治療,如此可擴大治療思路并提高臨床療效。例如: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仙靈脾、穿山龍、熟地、露蜂房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骨質侵蝕改變的特點,用骨碎補、補骨脂、地黃、蓯蓉、蜂房、狗脊等可防治骨質侵蝕和促進骨質修復。 對血沉增速,C-反應蛋白、黏蛋白和抗“O”增高,類風濕因子陽性,證屬風寒濕痹者多選用川烏、桂枝等,風熱濕痹者多選用葎草、寒水石、虎杖,如此既可改善臨床癥狀,又可降低化驗指標。 增生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變性,繼而引起新骨質增生的一種進行性關節病變,用地黃、骨碎補、補骨脂、鹿銜草、威靈仙可延緩關節軟骨退變,抑制新骨增生,同時,頸椎增生用大劑量葛根,腰椎增生則用川續斷,以引諸藥直達病所。 以上辨治隨證加減,辨病用藥多項內容,在臨床實踐中尚須相互參酌和配合應用。此外,亦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天氣變化季節殊變而定,因證制宜,如此方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6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歲,2004年3月26日初診。患者近半年來雙手指關節腫脹、疼痛,晨僵活動受限及雙下肢沉重、脹痛、怕冷,得溫稍舒,在當地醫院作X線,雙手指關節片示: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查肝腎功能正常,抗“O”正常,血沉60 mm/h,C反應蛋白正常,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50),免疫球蛋白IgG 18.3 g/L(正常6~16 g/L),血常規紅細胞4.2×1012/L,血紅蛋白12 g/L,白細胞5.2×109/L,血小板100×109/L,余各項均正常。疊服中西藥均未見效,納可,便調,口干不欲飲,舌質紅襯紫,苔薄白膩,脈細小弦,此乃筋脈痹阻,寒濕入絡。治宜溫經散寒,益腎壯督,蠲痹通絡。方用痹通湯加川桂枝10 g,生熟地各20 g,宣木瓜20 g,穿山龍30 g,青風藤15 g,生水蛭6 g,羌獨活各15 g,生熟苡仁各30 g,蔻仁5 g,鳳凰衣6 g,莪術6 g,每日1劑。濃縮益腎蠲痹丸4 g/次, 3次/d,服藥30 d后,來電告知,雙手指關節腫脹疼痛減輕,雙下肢重著不止,夜寐少安,怕冷感仍有。朱教授附囑,上方加片姜黃20 g,炙麻黃6 g,晚蠶砂15 g(包)、珍珠母30 g。續服中藥60劑。后述雙下肢重著,畏寒怕冷感減輕,夜眠安。 7 體會 頑痹的辨證論治,宜以益腎壯督、蠲痹通絡法貫穿疾病治療全過程。臨證外感、六淫、七情、勞傷隨證治之,兼寒濕者,治以益腎壯督、溫經散寒,藥用痹通湯加制川烏、制草烏、桂枝、片姜黃、熟附片等。沉寒痼疾者加麻黃;夾濕者加苡仁、澤瀉、蔻仁等。血瘀者加水蛭、桃仁、紅花。雙足踝水腫,加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指端麻木者加白芥子、靈磁石。口干苔膩加膽星、竹瀝夏。頭昏耳鳴者加杞子、菊花、天麻、川芎等。失眠者加棗仁、夜交藤、川連、肉桂等,酌情應用。骨椎退變者加骨碎補、補骨脂、鹿角片。胸悶心悸者加丹參、薤白頭、降香。膚癢者加地膚子、白鮮皮。血細胞減少者加牛角腮、仙鶴草。關節軟骨退變者加皂角針、鹿銜草。兼濕熱者益腎壯督、清泄濕濁,藥用痹通湯加忍冬藤、葎草、拳參、毛冬青、知母、黃柏、生地黃、寒水石等。久病腎精虧虛,多見有痰瘀互結,寒熱夾雜,視其孰輕孰重而治之,治療不離益腎壯督,但亦不可拘泥。 |
|
來自: 中醫緣的圖書館 > 《 類風濕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