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帖》(材官本) 《清和帖》(大觀帖) 王羲之書《清和帖》,草書四十字。《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均收刻此帖。《宣和書譜》王羲之草書帖目著錄《清和帖》有四本,又有《清和》等帖的記載。“清和”一詞羲之尺牘中多見,故難以確認此帖是否為《宣和書譜》所載之本。 《清和帖》(閣帖安思遠本) 《清和帖》(釋文對照本) 此帖釋文曰:“適耆十五日問,清和為慰。復得南后問不?想二庾速至,云始興奴屯結(jié),令人邑邑。想無所至耳。還具示問。” 因為此帖文字有不甚清晰處,故這一釋文是有相當多的爭議的: “適耆”,或釋作“適知”“適始”“適吾”; “二庾”,或釋作“二康”“二庚”; “速至”或釋作“速王”“速主”; “云始”或釋作“之始”; “令人”或釋作“今人”; “屯結(jié)”或釋作“長就”;等等。 情況之復雜,在王羲之的法帖中是罕見的。學者們爭來爭去,也只是盲人摸象一般各逞己見。因為既然文字不能通解,那么對此類模糊的草書釋讀只能夾雜著相當程度的推測。 王澍《淳化秘閣法帖考正》卷六甚至據(jù)此評判曰:“右軍草書無不中規(guī)合矩,此帖字多荒率,格亦不遒,當是偽書。米老目為真,殆過。”“大段此帖摹拓多誤。” 古人的考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姚鼐,上文引用的就是《惜抱軒全集》卷二的釋文。姚鼐并考訂曰:“王耆之,今《晉書·王廙傳》內(nèi)不載其名,《世說新語》注云,耆之字修載,荊州刺史廙子,仕中書郎、鄱陽太守。此帖正在其鄱陽時,右軍蓋與其兄胡之等書,故首舉其名也。鄱陽在金陵之南,故云得南后問不?又地與永興相近,故憂其地有屯結(jié)。吾得拓本,奇字頗明,而從來釋者多誤。此帖字殊妙,而虛舟譏為荒率,皆不可解也。”姚鼐釋第二字為“耆”,在寫法上也最能接近,史料上也勉強說得通。 帖中的“二庾”,則或指庾亮、庾冰兄弟。程穆衡《淳化閣帖考釋》云:“二庾,庾亮、庾冰也。始興,王導所封爵也。史載亮嘗欲舉兵入除,王導以郗鑒不同而止,及并繼導,頗任威刑,此必欲致導奴于法,故云然。” 這里暫不作史學上的嚴密考證和探索,僅就字面意思,結(jié)合姚鼐等人的考釋,此帖大意應是:恰好收到王耆之十五日的來信,彼處清靜和平,甚為寬慰。又有南方來的新消息嗎?想到二庾兄弟火速趕到,說始興地區(qū)民奴聚眾起事,令人憂心。想來也不至于達到多么危急的程度吧,請來信詳細告訴我。 史載,庾亮去世于咸康六年(340),所以此帖中的“二庾”若包括庾亮的話,則此帖的書寫年代必在此年之前。以王羲之生于太安二年(303)計算,則此帖可能是王羲之三十六七歲時的作品,也應是王羲之傳世法帖中比較早的作品。這一推論,或許與此帖的藝術(shù)水準并不很高的情況相吻合。 從此帖字跡看,線條流轉(zhuǎn),但頗嫌輕滑。體勢偏于流媚,缺乏留駐,有用筆過速而點畫不周的跡象。王澍評為“字多荒率,格亦不遒”,確也不是空穴來風。 原載《書法》雜志2019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