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可見,好的習慣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再偉大的成就,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學生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習慣的培養。 下面這份學生習慣養成一覽表非常實用,請為孩子收藏! 一年級習慣
二年級習慣
三年級習慣
四年級習慣
五六年級習慣
教育就是習慣培養。孩子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很多,上面的習慣都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習慣,在孩子12歲以前養成,會為孩子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讓我們再來看看孩子初中階段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 初中三年是孩子一生很重要的受教育階段,很多家長心情急切,望子成龍。但更多的是從眾學習,沒有做好整個中學期間的習慣和能力培養規劃,錯過習慣和能力培養的最佳時間,等發現問題時已經很難改正。 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好以下五個環節:聽講、筆記、作業、改錯、總結。這五個環節與我們的成績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和成績的關系度:聽講與筆記,約40%,作業約10%,改錯約20%,總結約30%。 具體做法:聽講、筆記,時間分配:80%時間聽講,20%時間記筆記。 聽講聽什么:老師對一個題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個題目或者一類題目的總結,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筆記記什么: 作業:認真完成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落實,很重要 改錯:對自己沒掌握的知識的及時彌補與修正 總結:總結的時間不需要太長,但是對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識體系歸納總結,編織成網。 1.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 每天及時將作業完成,效率很重要!不能一邊做一邊玩,要高效率學習高效率玩!初中學業任務加重,效率很重要。 2.做題書寫整潔、清晰 開始重點要求步驟,對題目解答交待清楚,通過步驟反應思維過程,不能出現跳步現象。當步驟清楚時再要求書寫整齊。 做好四會:會聽、會做、會講、會變。
具體做法: 1.家長裝傻讓孩子把題目講給你聽。 有時候家長要傻點,題目的解答你看懂裝沒看懂或根本不看就說你看不懂,讓孩子把過程講給你聽,過程中還可以裝傻提些問題。 這樣既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他(她)對題目理解更深一層。同時更讓孩子有成就感,爸爸媽媽都不明白的題,是我給他們講明白的。 聽懂不意味著會做,會做不一定能做對。講題會進一步加深對題目的理解,對能力提高大有好處。 2.讓孩子學會總結,做讀書筆記交流體會。 學會一個章節或一冊,讓孩子給你總結下知識。剛開始你可以幫助他(她),讓他(她)養成總結歸納的習慣最重要。 有些時候放松下,讓孩子讀些名著或勵志類書籍,有感想時讓他(她)做好筆記,你也可以和他(她)一起看,交流對人物的感受和心得體會。 會總結和歸納,才能讓學習更高效,才能做到舉一反三。 改進學習的思路,做好三多:
初三在延續思維能力提高的基礎上,讓孩子逐漸養成自學習慣,自己學會整理和查找資料。 最開始,家長可以操作讓孩子看,逐漸讓孩子自己整理,家長給予指導,最后讓孩子完全自己整理。 比如:
1.要堅持 有家長說,給孩子建立習慣的過程中很難堅持。這讓我想起身邊很多熟悉的場景。
查爾斯·杜希格在《習慣的力量》中說:“習慣從來不會消失,它蟄伏在大腦的基底核,當正確的暗示和獎賞出現時,它會再次出現。失憶老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能在巧克力的誘惑下進出迷宮,都是這個道理。” 2.寫下來 你的“習慣建立計劃”具體嗎?有白紙黑字寫下來嗎? 事實上,在習慣建立的過程中,“寫下來”這個動作非常關鍵,通過寫下來我們才能在頭腦內確認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才能梳理清楚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才會不自覺地模擬即將發生的場景。 這些是實際行為發生的“先行組織者”,沒有這些確定性的演練,我們的大腦缺少真切的行動指南。我們做事之前,大腦需要“儀式感”,其實質上是內心歸屬的確認,我們生活中幾乎處處都需要“儀式感”,不是嗎? 3.做可視化的進展記錄 比如,某件約定的事情做好后,在日歷上做出標記,以示自己當下的進展。 這給我們對做好的事起到一個心理確認的功能,由此產生的成就感、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視——這是真正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內在動力。 這個進展記錄盡可能放到醒目之處,另外也可以通過記日記的方式達到堅持的目的。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老師、家長要有耐心,堅持引導孩子做下去。 來源 |江蘇教育發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