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聊一個有關收入的話題:為什么感覺中國人月入過萬很普遍了? 曾經看過一個微博話題:#90后月入多少算正常#,評論區出現很多月入過萬的年輕人紛紛留言: 曾經看過一個街頭采訪視頻:男朋友一個月工資5000能養活你嗎? 視頻中女生普遍表示,最起碼得一萬塊。 甚至有的女生說,月薪5000,連清一次購物車都不夠,一個包都是一萬多塊錢...... 曾經在知乎看到過很多對于沒有實現月入過萬的焦慮: 月薪低于一萬的男生結婚后會不會很困難? 如何才能月薪過萬? 30歲還沒有月薪過萬怎么辦? 在營銷號中,敘事列舉的主人公,動輒月入5萬、年收入100萬...... 有剛畢業的菜友表示,過年時,很多親朋好友劈頭蓋臉就是一句:每個月起碼有1萬吧? 從什么時候開始,月入過萬成為社會對收入認可的起點線,成為一個人混得成功與否的基本標志? 那么,中國人月入過萬已經很普遍了嗎? 真相到底是怎樣,我們不妨從大數據的層面來看一下。 這是2018年全國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排名前三的上海、北京、浙江,其2018月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349元、5197萬、3820元,是不是遠比你想象得要低? 數據樣本取自全國16萬個居民家庭,這里的“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在除去五險一金和個稅之后的能拿到手的收入。 另外,有數據顯示,在繳納個稅基礎為3500元時,全國的個人所得稅繳納人數大約為1.87億,而在新稅法將3500調整為5000之后,全國交稅的人數減少至6400萬人。 再結合另外一組數據,2018年我國16歲至59歲的勞動人口約有9億人。 計算以上數據后你會發現,月薪超過5000的勞動人口大約只占7%。 至于月入過萬的,則已經是站在收入的金字塔頂端的少數精英分子了。 從大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到底是月入過萬的人占絕大多數,還是月入低于5000的占絕大多數,答案不言而喻。 至于為啥鋪天蓋地的營銷號和社交平臺都是月入過萬的身影,其實不過是因為占據少數的月入過萬的精英分子掌握了絕大部分的社交媒體話語權而已。 就拿拼多多上市一事來說,鋪天蓋地都是拼多多的出現說明消費降級的言論。 在各大媒體上大呼對拼多多的存在感到詫異不解的,都是月入過萬、生活精致的精英人群。 而真正的拼多多用戶,大部分并沒有感受到所謂的消費降級。 對他們來說,拼多多的廉價品很平常,拼多多的存在很正常,不過是一場購物從線下到線上的轉移而已,只是線上的選擇會更多,偶爾還有紅包而已。 所以,并不是中國人真的普遍月入過萬了,只是活躍在各主流媒體和社交平臺發聲的,恰巧都是月入過萬的人罷了。 |
|
來自: 昵稱605301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