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 日本是近代亞洲一個重要的角色,這樣的角色是非常矛盾的,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災難,但也在一些亞洲國家的經濟起步階段帶來了必要的經濟和技術支持。對于西方人來說,日本是相當長的時期內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雖然這只是個1億多人的中等國家,但許多西方人認為日本就是東方,竹林、禪修、劍道、茶藝等事物就是囊括了一切的東方元素。日本就像一只貓咪,有著小巧精致的外表,過度敏感的國民性格,獨來獨往的文化屬性,卻也有永遠無法馴化的野性。 日本與周邊區域關系 日本民族的兩大源頭繩文人和彌生人意味著日本人是大陸人和南島人的混血,這和馬來群島等亞歐大陸東緣地區的人種比較相似,都是各種人群混血形成的。日語雖是孤立語言,但實際上還是和阿爾泰語系比較接近,許多人將日語歸入其中。這意味著日本人和馬來人相比,其所混血的大陸人還包括了北亞草原一帶的人群,這些人與突厥語系、蒙古語系、通古斯語系、朝鮮語人群比較接近,或者就是這些北亞人的一部分,他們將自己的語言移植到了日本并成為日本人的日常用語。 繩文人算是早期到達日本列島的族群,被后期進入的彌生人同化和排斥。彌生人沿著朝鮮半島首先進入日本中部,并向南北擴散,因此日本北部的阿伊努人和南部的琉球人反而保留了比較多的繩文人特征。 日本列島人種來源分布 目前日語內部并沒有因為來源不同而形成比較大的方言差異,各地方言可以互通。與日語關系最近的琉球語不能互通,因此既可以視作一門方言又可以視作一門獨立的語言,和韓國的濟州島方言類似。 日本語方言地圖 日本語和朝鮮語可能與阿爾泰語系有關,但東北亞許多民族在數千年的演變中逐漸消失,以至于朝鮮語、日本語因為失去了和其他阿爾泰諸語言過渡的語言而無法建立起相互之間的聯系,被列入孤立語言。有學者認為曾經的高句麗人使用的語言和日語比較接近,可惜這門語言早已失傳,無法構建起高句麗語、日語、滿語、朝鮮語的關系。因此現存的各語言中,與日語接近的只剩下朝鮮語。歷史上日本與朝鮮半島關系就比較近,相互之間戰爭、移民、貿易非常頻繁,日本任何的擴張都必然從朝鮮半島打開突破口。 阿爾泰語系諸語言分布 日本曾經兩次大規模對大陸地區發動侵略,但都以失敗告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侵略中,日本的胃口和貪欲更大,不僅要吞并朝鮮和中國,對于東南亞、印度乃至太平洋都有著野性。可惜無論是東擴還是西進,都遇到了無法回避的強敵:美國和蘇聯。與德國一樣,戰爭中同時面對最強的海洋國家和最強的大陸國家。美國對日本本土決定性的攻克使得日本在戰后徹底倒向了美國主導的海洋體系,日本也成為美國在亞太的重要橋頭堡。融入西方世界也使得日本在戰后獲得難得產業發展機會,建立起發達的工業體系,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日本二戰中占領區域 日本境內多山,少有的平原成為農業、城市大發展的寶貴地域。日本最大的關東平原,以及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大阪平原、濃尾平原都已經發展成大型的都市圈:東京、京阪神和中京。這三個都市圈相互之間有發達的交通聯系,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現代化城市群。相對于太平洋沿岸,日本海沿岸的“里日本”既沒有大面積的平原形成大城市、大農業區,也沒有太平洋沿岸(“表日本”)優越的交通條件。里日本長期以來發展較慢,經濟較為落后。20世紀70年代后,“里日本”一詞因帶有歧視色彩逐漸停用。 日本地形圖 日本氣候圖 日本豪雪(大暴雪)分布圖 在太平洋航線打通之前,日本是亞歐大陸東端貿易網絡的盡頭,因此早期日本發展的重心是在靠近亞歐大陸的九州島一帶,后來隨著本州島的開拓而逐漸移動到關西、關東。直到今天,日本的重心成為了關東平原。中世紀到近代之前,日本最重要的貿易港都位于九州島。最早的開放城市是平戶,后來是長崎。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后,本州島的神戶、橫濱成為了日本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 17世紀之后,東京(江戶)作為日本的政治中心開始興起,并隨著融入國際社會,東京的地理位置更加強化了其地位,延續至今。 日本歷史文化重心的遷移 今天從東京經過名古屋、大阪到九州島的福岡形成了一個覆蓋1億人左右的巨大城市群。日本大多數人口集中在這個城市群,這個城市群本身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一。鋼鐵、煉化、汽車、電子、半導體等產業都在世界上屬于較高水平的行列。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城市(東海道城市群)也是世界上交通最發達、發育程度最完善的六大城市群之一,中國高鐵的啟發,著名的新干線最早就在東海道城市群上開通,并將城市與城市之間形成了公交化的交通模式。日本一二線城市象征的“政令指定市”大多位于太平洋的東海道城市群沿線。 日本太平洋工業帶主要城市 日本夜景圖 日本人口密度地圖 日本六大新干線線路圖 日本政令指定市 日本太平洋沿岸距離美國為中心的西方市場更加近,并且可以通過北美大陸橋海陸聯運向歐洲出口工業品,相比于海運時間更短,雖然費用稍高,但對于一些高端工業制品來說,反而是最優選擇。在西方世界里,美國成為了一個樞紐。而作為亞洲的最發達的經濟體,日本就如同美國在亞歐大陸東端的定海神針,從北海道到沖繩,構成了第一島鏈的最重要一環。 主要的駐日美軍基地 美國-西歐-日本 【志評】 日本雖地處亞洲的角落中,但又是世界貿易網絡中的重要一環,既偏僻又前沿。雖然有一些排外,但其對于外來事物的接受卻又異乎尋常的迅速,以至于東方色彩和西方色彩日本民族身上都非常厚重。 20世紀初期大量的中國人曾經涌入日本留學,因為一方面日本距離近,費用便宜,而且習俗比較接近;另一方面,日本在當時比中國要西化的多,去東洋也可以很好的學習西洋的技藝。日本是西方世界前來東亞的橋頭堡,西風東來成為一段歷史時期的潮流,以至于20世紀末期中國接受的港臺產業轉移,更早也來自于日本從美國接受的產業轉移。曾經很長時間里,西化意味著現代化,而日本的先進本質上就是現代化,其背后的根源的確來自于西化。西風東來,讓西方的經驗通過日本這個東方的過濾器走一遍,再讓中國人來學習。 所以今天我們有時候會發現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日本在某些方面已經經歷過了。比如工業與城市發展、環境污染、老齡化、少子化等現象,這些現象歐美本身更早時候也同樣經歷,但同為東方民族的日本是如何處理的,似乎更適合我們來研究。日本干凈的街頭、發達的社會保障體系、便捷的交通、規范的服務行業,讓我們相信我們也能得到這些,我們也應該去努力追求這些。 中國與日本差距的縮小讓日本可供中國學習的地方越來越少,這使得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上必須自己面對新出現的問題和挑戰。而日本在某些問題經歷的早并不意味處理的好。比如勞動力短缺、外交政策上。也許受制于特殊的美日關系,日本的許多政策缺乏獨立性,日本始終沒有學會融入亞洲社會,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可以融入西方社會,但是在人種上、地理上沒有那么容易改變。就連澳大利亞這個白人國家都需要學會積極參與亞洲事物,但是日本始終以西方世界的一員自居,表面上開放的社會其實設置了無形的高門檻,使得自己無法充分利用亞洲的資源,解決本身的勞動力短缺、老齡化危機等結構性問題。而經濟上高度融入西方社會和特殊的高端產業結構也使得其產業無法很好地服務身邊的亞洲各國。在某些領域上,比如一些電子產品和互聯網業務上,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封閉的市場,形成“加拉帕戈斯演化”的現象。對于二戰問題的固執也造成了中日、韓日關系不穩定。日本本應該有一個類似于香港那樣的亞洲門戶和樞紐的角色,但東京始終只是亞洲經濟重鎮而非亞洲經濟中心。而一邊倒的經濟和外交政策更加凸顯了日本在亞洲的孤立。 也許日本有他們自己的難處吧。其實,日本的孤島心態在亞洲并非孤例,東亞各國尤其明顯,也許因為東亞本身就是亞歐大陸上最偏僻的角落,很長時間里極少參與亞歐大陸的內部紛爭,并且頑強的抵抗西方的種族和文化入侵,在近代的西方殖民浪潮中,東亞人堅持到了最后,直到今天都依然保留著獨特的語系、宗教、文字,還有一系列諸如建筑、飲食、習俗相關的獨特文化體系。這樣的經歷讓東亞人害怕外來事物,遂很難真正的打開大門擁抱世界。印歐語系、亞伯拉罕宗教、拉丁字母在東亞統統不用,文化上來看我們就是世界的“孤島”。所以某些時候我們看日本孤僻,也許世界看我們亦然吧。不過這也是我們的獨特魅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