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的稻香與耕苦
【說明:以下五張gif,轉載自“陳學剛的微博”,據原作者介紹為“受策展人,鄉村建設者左靖先生之邀,今年為某藝術項目所制作的《耕織圖》GIF動圖系列”,此為原作者原創藝術作品,版權歸其所有。】
說明:以下文字部分轉載自網友“琵琶桑柔”在“康熙吧”的一篇帖子《【整理】康熙織耕圖》,作為本文的圖片說明。
昨晚看《康熙詩詞集注》里的《題織耕圖》組詩,覺得很有意思……吧內的《圣祖御制文集第二集(古今體詩部分)》曾錄過這一組詩,我現在把它們與《御制織耕圖序》一起單獨開一樓。(注:這是原帖子作者所寫)
民以食為天,農事是國家之本,沒有男耕女織的辛勞,國家的發展將無從談起。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今日的農業生產已經不同于康熙爺那個時代了,但是無論什么樣的時代,收獲必定要付出勞動,回顧歷史,體味農人的艱辛,我們才能知道如何發展,如何進步。而《織耕圖》正是我們了解這些知識的一個窗口,也是康熙爺當年作為這個國家的領
導 者,體會與他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很欣賞他的這種情懷,這是這種情懷,襯托出了他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
首先,有必要介紹一下《織耕圖》的來歷。
《耕織圖》是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儔所作,作品得到了歷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許。天子三推,皇后親蠶,男耕女織,這是中國古代很美麗的小農經濟圖景。南宋時的樓儔在任于潛令時,繪制《耕織圖詩》45幅,包括耕圖21幅、織圖24幅。清朝康熙南巡,見到《耕織圖詩》后,感慨于織女之寒、農夫之苦,傳命內廷供奉焦秉貞在樓繪基礎上,重新繪制,計有耕圖和織圖各23幅,并每幅制詩一章。
各種形式的《耕織圖》鼎盛于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二次南巡時,意外得獲南宋樓王壽《耕織圖》,感慨織女之寒、農夫之苦,遂命內廷供奉焦秉貞以樓璹原作為基礎重繪《耕織圖》。康熙不僅每圖親題七言律詩一首且于圖前親書序文,并于序首,序尾蓋印。后來雍正皇帝又命畫師參照樓《耕織圖》和《御制耕織圖》繪制耕圖、織圖各23幅,并親自各題五律詩1首。乾隆皇帝也命畫師摹繪樓《耕織圖》,親自作序,并在保留樓王壽原詩的同時,于每幅題七律及五律詩各1首。自南宋樓《耕織圖》問世,至清末700余年間,各版本的《耕織圖》層不出窮。
現美國、英國、日本、朝鮮等國有多種臨摹本珍藏。據日本東海大學文學部渡部武統計,他所研究過的《耕織圖》版本就有56種之多。《耕織圖》被稱為“中國最早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
焦繪耕織圖令康熙皇帝龍顏大悅,在序首鈐蓋了“佩文齋”朱印,在序后鈐蓋了“康熙宸翰”陽文朱方大印和陰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鳳鐫版印制,頒賜臣工。耕織圖焦繪《耕織圖詩》問世以后,它的墨印彩繪本也開始出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將墨印彩繪本影印出版,令世人一睹珍品風采,又能了解唐末五代以來墨印彩繪之技法。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東方文庫續編》中的《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所收之《明清之際中國美術所受西洋之影響》一文,將焦圖與樓圖作比較:“最為不同者,則焦圖應用西洋之透視法以作畫是也,”“樓圖簡單樸素,而焦圖則纖細麗都。”
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貞奉旨以西洋畫中的焦點透視法繪制了《耕織圖》46幅。第一至23幅為耕圖,第24至46幅為織圖。每幅圖內空白處均以小楷書樓璹五言律詩一首。由于康熙帝的賞識,于康熙五十一年將此圖刻印成書,五十三年又頒布此書為《御制耕織圖》。其后,乾隆帝又收集和翻刻《耕織圖》,《耕織圖》的摹刻之風和推廣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第二次高潮。一些府縣紛紛刻板印發。《耕織圖》的翻刻本屢見不鮮,主要有佩文齋本、點石齋本、內府彩色套印本等。同時《耕織圖》的內容還被移植到其他藝術之中,在各種場合以各種形式頻頻出現,如在石刻上、窗口木雕上、瓷器彩繪中、織花紋樣中等都有《耕織圖》的圖案,如現故宮所藏青花瓷耕織圖大碗、康熙五彩耕織圖紋瓶等瓷器上的耕織圖就摹自焦秉貞的《耕織圖》。在這次高潮中,地方印行的一些農書也以各種形式翻刻《耕織圖》,如《幽風廣義》、《蠶桑萃編》、《授時通考》等。耕織圖的內容因此深入民間,成為民間流承的民俗成分。
——以上根據百度百科“織耕圖”詞條整理
說明:以下每幅圖的解說文字部分,除了上面所提網友,還引用整理自“碧山雜志書”的一篇文章:《耕織圖》中的稻香與耕苦。
焦秉貞所繪《御制耕織圖詩》雖脫胎于樓璹的《耕織圖詩》,卻是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和創新的,以“耕圖”為例,便可窺其一二。
樓璹繪耕二十一事:浸種、耕、耙、耖、碌碡、布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簸揚、礲、舂碓、籭(按同“篩”)、入倉。
焦秉貞繪耕二十三事: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籭、簸揚、礱(按同“礲”)、入倉、祭神。
堪比之下,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焦秉貞將原樓氏的“耕圖”二十一幅,增至二十三幅,多作了初秧和祭神兩個環節。同時又將簸揚、礲、舂碓、籭四事的順序調整為舂碓、籭、簸揚、礱,這樣可能更符合稻米從粗到精的加工過程,更合乎實際的操作邏輯。至此后世有關《耕織圖》的創作在勞作工序上再無大的變化,只是在畫面處理和風格上略有不同。
這二十三幅耕圖,按照稻米種植、收獲和加工的工序可大致分為以下八個部分,我們按圖索驥,不僅可以認識古代稻米產收的過程,更可體味鄉野農家耕作的艱辛。
(一)耕部詩: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篩、簸揚、礱、入倉、祭神。
(二)整地
此過程包括耕、耙耨、耖、碌碡,即第二至五圖所繪的場景。圖中可見農人執鞭催牛,分別拖了四種不同的農具來犁地平田,從工具的形態看大概經歷了粗耕、細耕、整平的過程。“耕”即翻土,整地的第一步就是要深耕土地。“耙”、“耨”分別是碎土平地和鏟除雜草的農具。
↓左:圖02,↓右:圖01。來自:御制耕織圖.焦秉貞繪.蓋蒂研究所藏.清彩繪本

↓左:圖04,↓右:圖03。

↓左:圖06,↓右:圖05。
2、耕
圖02。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東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
綠野暗春曉,烏犍苦肩赪。
我銜勸農字,杖策東郊行。
永懷歷山下,往事關圣情。
土膏初動正春晴,野老支筇早課耕。
辛苦田家惟穡事,隴邊時聽叱牛聲。
注:筇,竹杖。第一圖講的是浸泡種子的圖景,第二圖就是春耕了。
【缺圖2】
3、耙耨
圖03。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雨笠冒宿霧,風簔擁春寒。
破塊得甘霔,嚙塍浸微瀾。
泥深四蹄重,日暮兩股酸。
謂彼牛后人,著鞭無作難。
每當旰食念民依,南畝三時愿不違。
已見深耕還易耨,綠蓑青笠雨霏霏。
注:耙耨是整田除草的意思。三時是春夏秋三個務農時節。也指早中晚
“耙耨”圖中,農夫披蓑戴笠,立于耙上,叱牛牽引,正在泥濘的田間耙地。可見此時正值南方春寒雨泉的時節,為了趕農時,農民們往往要櫛風沐雨,堅持耕作,由此可想稼穡艱難之狀。
4、耖
圖04。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脫袴下田中,盎漿著塍尾。
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
遲遲春日斜,杳杳樵歌起。
薄暮佩牛歸,共浴前溪水。
東阡西陌水潺湲,扶耖泥涂未得閑。
為念饔飧由力作,敢辭竭蹶向田間。
注:耖,音chao(四聲),是疏通田泥的農具,需要人與牲畜的配合。饔飱(雍孫),早飯和晚飯。竭蹷:因疲勞而跌倒。
“耖”在元王禎《農書》中有載:“耖,疏通田泥器也。”說明這是一種攪碎滓泥、平熟水田的農具。據考證,耖最早即載于宋樓璹的《耕織圖詩》中。
5、碌碡
圖05。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力田巧機事,利器由心匠。
翩翩轉圜樞,袞袞鳴翠浪。
三春欲盡頭,萬頃平如掌。
漸暄牛已喘,長懷丙丞相。
老農力穡慮偏周,早夜扶犁未肯休。
更駕烏犍施碌碡,好教春水滿平疇。
注:碌碡(抽),是一種用于碾壓的畜力農具,用來壓實土壤,壓碎土塊,碾脫谷粒。題目的意思是壓整土地。
烏犍,水牛。
碌碡,通常在北方見到的是一種石質的用于碾壓谷物或整平場地的農具。但從圖上看所用的“碌碡”形制不同于北方,是一種適用于南方水田耕作的平地農具。乾隆曾在石刻《耕織圖》題詩中有解:“南木北以石,水陸殊命匠。圜轉藉牛牽,牛蹄踏泥浪。”
就這樣,經過對稻田的幾番精耕細作,三春欲盡,放眼望去,萬頃田疇平如掌,為水稻插秧做好了準備。
(三)育苗
第六至八圖,布秧、初秧、淤蔭描繪了這一環節。
↓左:圖06,↓右:圖05。來自:御制耕織圖.焦秉貞繪.蓋蒂研究所藏.清彩繪本

↓左:圖08,↓右:圖07。
6、布秧
圖06。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舊谷發新穎,梅黃雨生肥。
下田初播殖,卻行手奮揮。
明朝望平疇,綠針剌風漪。
審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
農家布種避春寒,甲坼初萌最可觀。
自昔虞書傳播谷,民間莫作等閑看。
注:布秧,即播種。甲坼,外殼裂開。《尚書 虞書》載,稷(古帝王名字)教民播種。
“梅黃雨生肥”,“下田初播殖”講的是育苗的時機。農民首先要選擇一塊地做秧田來布種育秧。畫面中兩農夫挎簍于田間,邊行邊灑,播撒的不僅是稻種也是對豐收的希望。
7、初秧
圖07。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春工正當時,下種看期度。
乘閑攜子游,策杖臨堭路。
看水泛西湖,臨風方日暮。
農家事可知,應費心無數。
一年農事在春深,無限田家望歲心。
最愛清和天氣好,綠疇千頃露秧針。
注:此圖當講的是秧苗初露如針的情景。
緊接著上面第六圖“布秧”,此后便是等待萌苗,這可以算是農人們一段很愜意的時光,鄉間四處可見老幼相攜,游走田間,查看秧苗的情景。
8、淤蔭
圖08。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殺草聞吳兒,灑灰傳自祖。
田田皆沃壤,活活流膏乳。
塍頭鳥啄泥,谷口鳩喚雨。
敢望稼如云,工夫蓋如許。
從來土沃藉農勤,豐歉皆由用力分。
薙草灑灰滋地利,心期千畝稼如云。
注:淤蔭,就是給莊稼施肥。撒灰,施草木灰肥。
“淤蔭”是初秧后農民進行田間管理的過程,要及時拔除雜草、散撒草灰,以滋地利,促苗成長。正所謂“從來土沃借農勤,豐欠皆由用力分”。(康熙詩)
(四)插秧
拔秧、插秧是水稻種植過程中最緊張、最繁忙的工序。待到“青蔥刺水滿平川”之時,便要趕快將秧苗移植到大水田里,此時正值芒種節氣。
↓左:圖10,↓右:圖09。來自:御制耕織圖.焦秉貞繪.蓋蒂研究所藏.清彩繪本

9、拔秧
圖09。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
清晨且拔濯,父子爭提攜。
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
青蔥刺水滿平川,移植西疇更勃然。
節序驚心芒種迫,分秧須及夏初天。
注:刺,舉。此圖說的是芒種(農歷五月)插秧就晚了。
從畫面上看,壯勞力最多,男丁們都要上陣,他們分散在拔秧、運秧、分秧、插秧各個環節上,相互協調,又爭先恐后。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爭搶農時又要井然有序,如詩所云:“溪南與溪北,嘯歌插新秧。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樓詩)
【缺圖9】
10、插秧
圖10。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晨雨麥秋潤,午風槐夏涼。
溪南與溪北,笑歌插新秧。
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
我教插秧馬,代勞民莫忘。
千畦水澤正彌彌,競插新秧恐后時。
亞旅同心欣力作,月明歸去莫嫌遲。
注:此詩中的“亞旅”,是上大夫的別稱,康熙帝在這里用該詞形容農民,可見他對農民的重視。
(五)除草
第十一至十三圖的一耘、二耘、三耘,即是講耘田除草的繁復工作。水稻插秧后,要時時照顧苗情。耘便是指除草。
↓左:圖12,↓右:圖11。來自:御制耕織圖.焦秉貞繪.蓋蒂研究所藏.清彩繪本

↓左:圖14,↓右:圖13。
11、一耘
圖11。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時雨既已潤,良苗日維新。
去草如去惡,務令盡陳根。
泥蟠任犢鼻,膝行生浪紋。
眷惟有虞氏,德盛感鳥耘。
豐苗翼翼出清波,荑稗叢生可若何。
非種自應芟薙盡,莫教稂莠敗嘉禾。
注:荑稗是雜草的意思,耕耘一詞,實際上就是說耕種之后就要除草,然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耘就是除草。后面“二耘”“三耘”就是“第二次除草”“第三次除草”的意思。
一耘時,正是“豐苗翼翼出清波”的時候,農民們怎能讓雜草與嘉禾爭長,所以會經常鏟除荑稗稂莠。
【缺圖11】
圖12。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
敢辭冒炎蒸,但欲去稂莠。
壺漿與簞食,亭午來餉婦。
要兒知稼穡,豈曰事攜幼。
曾為耘苗結隊行,更憂宿草去還生。
隴間饋馌頻來往,勞勚田家婦子情。
二耘還生宿草,即指割后復生的二年或多年宿根性雜草,如蘆葦、莎草等。有趣的是,二耘圖中繪者將田間勞作的情景推遠,而將婦人童子挑擔提籃往田里送飯的場景置于近前,充分地表現出祥和的農家生活。
13、三耘
圖13。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農田亦甚劬,三復事耘耔。
經年苦艱食,喜見苗薿薿。
老農念一飽,對此出饞水。
愿天均雨陽,滿野如云委。
擺稏盈畦日正長,復勤穮蓘下方塘。
堪憐曝背炎蒸下,惟冀青疇發紫芒。
注:稏(罷亞),稻搖動的樣子。穮蔉(標滾),翻土培土。發紫芒,稻子抽穗。
三耘正值盛夏,田邊有一老翁以扇蔽日,而青壯男丁們繼續在烈日下暴背炎蒸,不辭辛苦的耕耘。
(六)灌溉
水稻成長的不同時期均依賴水的灌溉,如插秧、返青、孕穗、抽穗等關鍵時刻,合理的水供應可以保證稻米的質量和產量。耕圖中描繪了三種重要的灌溉工具,一為“一耘”圖中的戽斗。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載:“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乃用戽斗。控以雙綆,兩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二為“灌溉”圖中的龍骨水車。
14、灌溉
圖14。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揠苗鄙宋人,抱甕慚蒙莊。
何如銜尾鴉,倒流竭池塘。
擺稏舞翠浪,蘧蒢生晨涼。
斜陽耿疏柳,笑歌問女郎。
塍田六月水泉微,引溜通渠迅若飛。
轉盡桔槔筋力瘁,斜陽西下未言歸。
注:塍(成)田,有畦梗的田。桔橰,灌水工具。
“灌溉”圖中有兩處農具:(一)龍骨水車。畫面偏遠處,有三人正在踩踏水車灌田。這是一種提水灌溉農具,因形如龍骨而故名。其結構以木板為槽,尾部入溪水,有一小輪軸,另一端有大輪軸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時人力踩踏轉動輪軸,帶動槽內的葉片刮水上升。龍骨水車適用于灌溉地勢較高的田地。(二)桔槔。據記載早在商代時漢族人便使用桔槔進行灌溉,其機械原理是利用杠桿結構,前懸空桶,后墜重石,起落之間,汲水灌溉,是一種流傳久遠的省時省力的農業工具。但是即使借助這樣的灌溉農具,到了六月,畦田水微,農人們還是要不停地灌田,常常是“轉盡桔槔筋力瘁,斜陽西下未言歸”。(康熙詩)
(七)收獲
當稻熟穗垂,滿目黃云時,就到了收割的季節。收刈、登場二圖細致地描繪了農家的豐收盛況和喜悅之情。
↓左:圖16,↓右:圖15。來自:御制耕織圖.焦秉貞繪.蓋蒂研究所藏.清彩繪本
15、收刈
圖15。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田家刈獲時,腰鐮競倉卒。
霜濃手龜坼,日永身罄折。
兒童行拾穗,風色凌短褐。
歡呼荷擔歸,望望屋山月。
滿目黃云曉露晞,腰鐮獲稻喜晴暉。
兒童處處收遺穗,村舍家家荷擔歸。
注:已經是秋天,開始收割了。
雖然此時還是驕陽似火的天氣,但卻擋不住人們收獲的欣喜,即使汗流浹背,仍揮鐮搶割。割下來的稻穗扎成捆,一擔一擔挑到稻場。這時,孩童們也跑來田里幫忙,處處撿拾遺落的稻穗,卻又不時在一起頑皮打鬧。所謂“登場”是人們擇一空地或者場院作為稻場,將稻捆堆積于此,暫時安置晾曬。看著堆積如山的稻垛,稻農們“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康熙詩)
16、登場
圖16。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禾黍已登場,稍覺農事優。
黃云滿高架,白水空西疇。
用此可卒歲,愿言免防秋。
太平本無象,村舍炊煙浮。
年谷豐穰萬寶成,筑場納稼積如京。
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
注:京,高岡。望杏瞻蒲,勸勉耕種。做任何事都是這樣,有了成果,回望開頭的艱難,感慨萬千。
(八)貯藏
最后的幾幅圖中,持穗、舂碓、籭、簸揚、礱五步,均是稻米入倉貯藏前的準備。
↓左:圖18,↓右:圖17。來自:御制耕織圖.焦秉貞繪.蓋蒂研究所藏.清彩繪本
↓左:圖20,↓右:圖19。

↓左:圖22,↓右:圖21。
↓左:圖24,↓右:圖23。
17、持穗
圖17。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霜時天氣佳,風勁木葉脫。
持穗及此時,連枷聲亂發。
黃雞啄遺粒,烏鳥喜聒聒。
歸家抖塵埃,夜屋燒榾柮。
南畝秋來慶阜成,瞿瞿未釋老農情。
霜天曉起呼鄰里,遍聽村村打稻聲。
注:瞿瞿,謹慎的樣子。PS,怎么感覺像是在說他自己似的,雖然已經豐收,但仍然謹慎勤勉,不敢懈怠——看來治國與種地是一個道理。【注:這是原帖子作者所寫的個人感想】
“持穗”即俗稱的“打稻子”。圖中可見打谷場上,兩排稻穗攤平在地,谷穗相對,稻梗朝外,四農人持“連枷”抽打稻穗,使其脫粒。
18、春碓
圖18。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娟娟月過墻,簌簌風吹葉。
田家當此時,村舂響相答。
行聞炊玉香,會見流匙滑。
更須水轉 輪,地碓勞蹴踏。
秋林茅屋晚風吹,杵臼相依近短籬。
比舍舂聲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時。
“連枷”,是一種多見于南方使用的打稻工具。在長木桿的一端橫軸上裝四根木條,用時高舉甩轉,落地抽打稻穗。豐收后,要趁天晴,抓緊時間打谷脫粒,以便晾曬。所以此時鄉村間到處是新谷登場、連枷聲聲的景象,有詩為證:“霜天曉起呼鄰里,遍聽村村打稻聲”。(康熙詩)
19、篩
圖19。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茅檐聞杵臼,竹屋細篩簸。
照人珠琲光,奮臂風雨過。
計功初不淺,飽食良自賀。
西鄰華屋兒,醉飽正高臥。
謾言嘉谷可登盤,穅秕還憂欲去難。
粒粒皆從辛苦得,農家真作白珠看。
20、簸揚
圖20。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臨風細揚簸,糠粃凌風前。
傾瀉雨聲碎,把玩玉粒圓。
短裙箕帚婦,收拾亦已專。
豈徒較升斗,未敢忘兇年。
作苦三時用力深,簸揚偏愛近風林。
須知白粲流匙滑,費盡農夫百種心。
21、礱
圖21。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推挽人摩肩,輾轉石礪齒。
殷床作雷音,旋風落云子。
有如布山川,培塿勢相峙。
前時斗量珠,滿眼俄有此。
經營阡陌苦胼胝,艱食由來念阻饑。
且喜稼成登石硙,從茲鼓腹樂雍熙。
注:礱(龍),用來磨谷去殼的工具。胼胝,手腳長繭。石磑(為),石磨。鼓腹,吃飽了,閑暇了。
打稻晾曬后便要進行稻米的深加工了。首先要舂稻去殼。農家最常用的舂米工具是碓和杵。圖中遠人踏碓,近人執杵。碓,由石、木做成,柱子架起一根木桿,桿的一端裝碓頭,即一塊圓錐形石頭,碓頭下置石臼放入谷物,木桿另一端腳踏操縱,碓頭一起一落進行舂米。杵,一種手持式舂米工具,可木制也可石制,形似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錐,使用時相當于手持碓頭來舂米。碓和杵,雖然在我國幾千年的農業發展史中一直在使用,但是相對現代機械農具而言,舂米還是一件很費時費力的工作。因此每逢舂米時節,“比舍舂聲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時”。(康熙詩)去殼后的稻谷,要用篩子篩凈米糠和癟谷,即得來糙米。之后在場院要臨風揚簸,略去塵渣雜質。最后再進行一次精細加工便是推礱舂米,從畫面可知,礱為一種類似磨的舂米農具,它可將稻米的最后一層糠皮去凈,從而得到飽滿清白的大米。
圖中三人推礱,一人倒米,另有兩人用笸篩米,從人們的表情上看,早已見不到播種、收割時的急迫與緊張,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怡然自得,和樂雍熙的神情。
22、入倉
圖022。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天寒牛在牢,歲暮粟入庾。
田父有余樂,炙背臥檐廡。
卻愁催賦租,胥吏來旁午。
輸官王事了,索飯兒叫怒。
倉箱頓滿各欣然,補葺牛牢雨雪天。
盼到蓋藏休暇日,從前拮據已經年。
注:補葺,用茅草修房子;牛牢,牛欄。蓋藏,儲藏。從前日子不好過,現在豐收了,日子好過了,也有錢修房子了。
23、祭神
圖23。來自:御制耕織圖.清焦秉貞畫.康熙詩.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
一年農事周,民庶皆安逸。
歌謠遍社村,共享升平世。
五風君德生,十雨蒼天濟。
當年后稷神,留與后人祭。
東疇舉趾祝年豐,喜見盈寧百室同。
粒我烝民遺澤遠,吹豳擊鼓報難窮。
注:粒我蒸民,以谷物養活我萬民。豳,一種樂器。
最后是稻米入倉蓋藏,一年的稻作生產終于可以休止。人們不忘神靈的護佑而得此豐登之年,沐浴、更衣虔誠謝神、祭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年谷豐穰。
再來看一遍農耕的全過程,這是另一套版本:
↓左:圖02,↓右:圖01。來自:耕織圖冊.清陳枚畫.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左:圖04,↓右:圖03。
↓左:圖06,↓右:圖05。
↓左:圖06,↓右:圖05。
↓左:圖08,↓右:圖07。

↓左:圖10,↓右:圖09。

↓左:圖12,↓右:圖11。
↓左:圖14,↓右:圖13。

↓左:圖16,↓右:圖15。

↓左:圖18,↓右:圖17。

↓左:圖20,↓右:圖19。

↓左:圖22,↓右:圖21。

↓左:圖24,↓右:圖23。
織耕圖序
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為天。嘗讀《豳風》、《無逸》諸篇,其言稼穡蠶桑,纖悉具備。昔人以此被之管弦,列于典誥,有天下國家者,洵不可不留連三復于其際也。西漢詔令,最為近古,其言曰: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源也。又曰: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欲臻斯理者,舍本務其曷以奉。朕每巡省風謠,樂觀農事。于南北土疆之性,黍稌播種之宜,節候早晚之殊,蝗蝻捕治之法,素愛咨詢,知此甚晰,聽政時恒與諸臣工言之。于豐澤園之側,治田數畦,環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聲盈耳,歲收嘉禾數十種。隴畔樹桑,傍列蠶舍,浴繭繅絲,恍然如茅檐蔀屋。因構“知稼軒”、“秋云亭”以臨觀之。古人有言:衣帛當思織女之寒,食粟當念農夫之苦。朕惓惓于此,至深且切也。爰繪耕、織圖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詩一章,以吟詠其勤苦,而書之于圖。自始事迄終事,農人胼手胝足之勞,蠶女繭絲機杼之瘁,咸備其情狀。復命鏤板流傳,用以示子孫臣庶,俾知粒食維艱,授衣匪易。《書》曰:惟土物愛厥心臧。庶于斯圖有所感發焉。且欲令寰宇之內,皆敦崇本業,勤以徠之,儉以積之,衣食豐饒,以共躋于安和富壽之域,斯則朕嘉畫元元之至意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