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學的無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相對而言,儒學中的無我,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在現實中的關系,它比較側重社會群體性。它的無我是通過彼此的合作,整體的協調而達到雙贏的格局,它既有社會的政通人和,又有人自身的道德圓滿。 儒學中自無我思想,先決條件不是自私為出發點,而是利他之后,再來成就自身。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經典的儒學無我思想。這種無我思想實際上就是去掉自私的前提,大公無私地去成就人的仁義禮智信,也達到社會的和諧、昌盛。 二、道學的無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學的無我,側重于人自身的精神性解脫,像老子的這句話,就認為人的這個肉身,成了解脫的束縛、羈絆。他之所以說人的肉身是大患,是因為人身體的眼睛總想看到美景美色,耳朵聽好話,鼻子聞香氣,舌頭嘗美味,身子想舒適,意識思虛榮。 它的無我,強調的是去掉人余冗的欲望,不讓欲望來禁錮自己的思想,以達到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道學的無我側重點在于人的肉身與精神,它與儒學的無我是人與人,人與社會有著區別。雖然它們都強調道德圓滿,但是道學的無我還上升到生與死的思考,如莊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說明了有我的束縛,只有無我才能了結這生死循環。 三、佛學的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學的無我,相對內容豐富許多,它論述的角度也是多維的。先是人的肉身上,佛學認為它是地、水、火、風的假合,人之死亡,僅是這四大的敗壞,這是肉體上的無我。接而它進一步從肉身上升到意念論述:無人相。無人相,就是人的貪、嗔、癡、慢、疑造成的一切現象,都是假象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意念上的無我。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前兩者的繼續深入論述:“能所”而造成眾生六道輪回,“能所”造成有時間、空間存在的假象,所以要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所”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的起因是一念無明,這個需要一定的佛學知識才能理解了。 總而言之,佛學的無我,就是無常迅速中,達到絕對的無我所執,真正的我,只有一個,就是真如本性,也有經典稱之為圓覺自性、如來藏、本來面目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