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8歲的老年人侯奶奶入住養老院已經1年多了。兩年前,她的老伴去世,自己一個人生活。侯奶奶腿腳不好,行動不便,所在的北京車公莊離孩子住的天通苑又很遠。個性要強的侯奶奶不愿意麻煩孩子,于是住進了位于小湯山的一家養老院。 剛入住時,侯奶奶經常獨自流淚,見了兒子卻說:“你工作忙,不用經常來,別惦記我”。平時有人問她,怎么好久沒見兒子來探望,侯奶奶總是高聲回答:“他工作太忙,我不讓他來。”老人退休前是中學老師,桃李滿天下,偶爾有學生來看她,她都會把學生帶到大廳,大聲告訴其他老人:“我學生看我來了。”這種“炫耀”背后的意思是:我不是沒人看望的。 侯奶奶這樣的老人很多。他們不想給孩子添麻煩,主動或被動地來到養老院,減輕子女負擔是他們的心聲。但很多子女把老人送到養老院,仿佛就萬事大吉了,常常一兩個月也不探望一次。對老人來說,突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群陌生人,換了陌生的生活模式,內心容易緊張和焦慮,會深感孤獨和無助。此時,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就是子女的關心和惦念。一次探望、一通電話,都能體現“分而不離”的情感表達,給予持續關注和經常探望,能幫老人適應新環境。 不僅是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在大街小巷里還有許多“空巢老人”。白天,屋里除了電視的聲音,很少有其他聲響;有人敲門時,他們迫不及待地邁著小碎步去開門,迎來的卻只是收水費的;接到推銷電話,他們心中五味雜陳,明明不想買,可就是舍不得放下聽筒……他們迫切需要精神慰藉。面對許久來探望自己一次的子女,他們嘴上說著“別惦記我”,心里卻不是滋味;生病住院時,他們對前來照顧的孩子說“忙你的吧”;面對兒女給的紅包,他們說“不缺錢”,平時卻省吃儉用。做兒女的聽到父母的這些話,能否好好琢磨一下其中隱含的情感?這或許并不是父母的心里話! 大家知道,親情來自子女點滴的關懷,能使父母感受到幸福和安慰。親情是一劑良藥,可以治療被拋棄感等負面情緒。子女與父母之間保持密切聯系才能慰藉老人內心,使老人不再孤獨和抑郁,因為親情是溫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