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日日夜夜葉”原創,首發于企鵝號。 文章相關圖片請看文字下方 《黃帝內經》論脾病,以調暢氣機,調和脾胃為其樞要 《黃帝內經》論脾病,以調暢氣機,調和脾胃為其樞要,一,脾陽,脾氣的失調 1,脾氣的虛損:即中氣不足。其形成多由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或因稟賦素虛,或因久病耗傷,或勞倦過度所致。其病理表現是,脾氣虛則運化無權,可見納呆,食入不化,口淡無味,脾氣虛則升清功能減弱,影響及胃的降濁,以致升清降濁失司,則上可見頭目眩暈,中可見脘腹脹悶,下可見便溏泄瀉等癥。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足,氣血生化無源,則導致全身的氣血不足;脾氣虛損,則失去統攝血的能力,血不循經而外一而見出血,脾氣虛衰,升舉無力,甚則下陷,則形成中氣下陷,而致脫肛,久瀉,或失禁,以及內臟下垂等。 2,脾陽虛損:也就是脾陽虛,則溫煦健運失職,則寒從中生,可見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瀉等虛寒病理表現。脾陽虛,則運化水濕無權,水濕內聚,或生痰生飲,或水泛肌腠而生水腫。 3,水濕中阻:是由于脾陽不足,運化無權,水谷不化精微,或水液代謝障礙,因而水濕停聚于內,脾虛濕滯,則形成痰飲,或為水腫。由于脾陽虛,運化水濕能力下降,則又容易感受外濕,或貪食生冷瓜果,或嗜好酒肉肥甘,水濕內聚,內外合邪,交阻中焦,從而形成虛實夾雜之證。若素體陽虛陰盛,則濕從寒化,更傷脾陽,脾陽不振,形成濕盛陽微寒濕之證。若素體陽盛,則濕從熱化,濕困陽郁,久而釀成濕熱之證。若中焦濕熱蘊阻,熏蒸肝膽,障礙肝膽的疏泄,膽熱液泄,則常導致膽汁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膚,發生面目俱黃之黃疸病證。故《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 二,脾陰的失調 脾陰的失調,是脾臟陰液虧虛不足的病理狀態。多由于熱病津液耗傷未復,或久瀉,或失血等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濡養,皆有賴于脾氣的散精而輸布。若脾氣陰虛,精氣不足,故見倦怠乏力,脾為胃行其津液,脾陰津虧乏,津液不能上承咽喉,故口干。脾陰虛,則運化遲鈍,胃失脾助,和降失職,其氣上逆,則納呆食少,或干嘔呃逆。脾陰虛,陰不制陽,則可見虛熱狂象,如口干舌燥,舌紅少苔等癥。 此文章由“日日夜夜葉”原創,首發于企鵝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