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館編輯部: 在浩如煙海的文化面前,我們都是井底之蛙。 01 最近,在上海街頭,一位流浪漢爆紅網絡。 他衣衫襤褸,卻目光澄澈。 面對鏡頭,淡定地用標準普通話講出人生感悟: “在浩如煙海的文化面前,我們都是井底之蛙,所獲得的知識遠遠不夠。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 他不僅博覽群書,熟讀《史記》《論語》《左傳》《尚書》等書籍,還能談企業治理,談各地掌故。 看過他視頻的人,無不被他的文采,談吐和素養折服。 人們紛紛好奇,如此滿腹經綸的人,為何淪落到這個地步。 經過調查,此人名字叫沈巍。 和被生活所迫,流落街頭的流浪漢不同,沈巍畢業于上海某重點大學,是名副其實的高知人士,畢業后成為上海市徐匯區審計局的一名公務員。 之所以選擇流浪,是因為個人生活選擇,并不如外界揣測那般不堪。 他說,“讀書人一輩子有個理想,最好的像諸葛亮一樣,出將入相。” “如果做不到,就學杜甫,憂國憂民。” 看破紅塵的沈巍,選擇了后者。 每一天,沈巍只做兩件事,撿垃圾和讀書。 “我并不以撿垃圾為恥?!?/span> 這些年,他發自內心地為垃圾減量做貢獻。 “垃圾分類是源頭治理,應該針對產垃圾的人。但在一個提倡垃圾分類的社會,我撿垃圾,反被嘲笑。” “我不是與世隔絕,反而想讓外界理解我,畢竟垃圾分類,是國家在提倡的?!?/span> 通過賣垃圾賺到的錢,沈巍都會拿去買書。 “我讀書很雜,什么書都買,美術、歷史、文學……” 他一般在下午6點多去地鐵站看書,一是為了鍛煉心境,還有就是給下班的白領提個醒,告誡他們開卷有益。 這次網絡走紅,讓沈巍的學識和胸懷暴露在公眾視野,網友們尊稱他為“沈大師”。 面對大家的疑惑,他知無不談,深入淺出,用最淺顯,最接地氣的話語,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又一個道理。 1、談讀書 “書讀得少,才對很多事情感到稀奇,你們對我懂得的感到驚訝,其實都是從書里看來的,你們去看,也能懂得很多?!?/span> 2、談專業 “對自己的專業,要沉下心來不斷深挖,不要總想這也知道,那也知道。但同時也要注意,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面不要過窄,要學會觸類旁通。” 3、談手機 “手機給我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大門。當然,里面也有不好的東西,但我們不能抵制它,只要適當地控制教育即可?!?/span> 4、談地域 “不要有地域觀念,每個地方的人,都不可能只和身邊人打交道。只有大家互相打交道,才能走得更近?!?/span> 5、談審美 “審美這件事,因人而異,你們都覺得我這樣不好看。但如果我和其他人一樣,你們還會注意到我嗎?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審美,世界因此而多樣,精彩?!?/span> 6、談年輕人 “現在的年輕人,本應該懂得比我更多,但奇怪的是,他們除了自己的專業,社會上的東西他們都不知道,只盯著眼前一分三畝地,很難有大的見識?!?/span> 7、談環保 “有人說我腦子有病,才去撿垃圾。但這是我的理念,你不做,他不做,垃圾分類什么時候才能實現?” 圖片來源 | 抖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