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 法 冥 思 錄 ——太極拳理法細則 陳瑜弟子 中國武術七段 羅少波撰 “近斯在師,盡之在我,聽其在天”, 這句話近乎完整地表述了本人多年習練太極拳的心路歷程。意思是說:拜師學藝當尊師重教,聆聽教誨,以師為楷;然不可簡單效仿,應以師授之“漁”捕我之“魚”,盡最大努力不斷超越自我;同時還要獨遵天道,力避玄天霧地墜入玄學,尊重客觀規律,科學詮釋其所以然,最后達到順其自然。 “像我者死,似我著生”,習練太極拳,跟著師父的感覺走是一個方面;開動腦筋,獨立思考亦尤為重要。千慮一得,得而復得,始能持續進步。研習太極拳凡二十余載,本人一直非常執著,可以說是“行走坐臥不忘這個”,喜歡冥思苦索,不斷推敲師父的動作內涵,不把道理弄明白不罷休。然每有所得,總疏于文面爬梳,得而復失,不利于積累提升,故特將近年實踐與思慮所得,擇要筆錄如下: 太極拳是對武學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哲學、美學、養生學,不是玄學。我以為它是屬于武術范疇的人體混元運動。這種混元運動,形象地說叫“八面支撐”;具體粗略地分析,又可以說是上下、左右、前后“六合”的三維空間行為,而且是三位一體、高度諧和的。因此,要練好弄懂太極拳,首先就要厘清其上下、左右、前后運動的獨特內涵與辯證關系,建立起正確的行拳理念,用愈趨合乎拳理拳法的“意識流”去指導實踐。太極拳的習練是一個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如此循環往復,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艱苦進程。 厘清上與下的關系 嚴格地說,除獨立動作外,太極拳的行拳過程并無過于明顯的上下起伏。向下只能有些許的放松和襠勁下塌(向下的放松是指沉肩——墜肘——松腰以及落胯于“中定”定勢之位;襠勁下塌,則是指胯位微沉,略低于“中定”高度的彈性蓄勢狀態。這里所說的彈性,是指跨腿構成的這張弓,因整體適度下沉而形成的張力);向上也只能有些許的蠶式涌動(或稱蠕動)。一般“中定”的定勢動作要大體保持高度一致,這就是拳論所謂的“拳打一般高”。整體行拳則要求“無凹陷之形、無提拔之意”——不塌襠(尾閭不低于膝);身體不直線上頂上冒。“中定”定勢的高度,則可因人而宜選取高中低三種。 上述“些許”的上下起伏是存在的,也是合乎拳理拳法的,這正如“重船行于江河之形勢”。我們把向下運行叫“松沉”;向上運行叫“蠕動”,或曰“蠶式涌動”。 下面,先說“松沉”。何謂松沉?我的理解:松歸松,沉歸沉,不是一回事。上一開合動作完結時的慢發力(或快發力)動作要松落、松定。有人說:“發力就是一松”,這是非常正確的。也就是說,“松”首先表現在發力的一刻(實際上,發力就是身體在蠕動膨運的基礎上快速松落于定勢高度,變膨起的胯位及上體位能(向上翻胯和蠕動形成的)和“一身備五弓”的彈性勢能為動能。這種松是全身所有關節骨瞬間活轉開張——“九曲連珠”的松)。緊接著下一動作的起始則要沉蓄、沉運。因為太極拳每一單元動作就是蓄與發的轉換,起于蓄、止于發。發完力松定了,緊跟著又要沉蓄待發。以上說的意思是,雖然松與沉的總體動向都是向下的,但松是發力的一松,沉是蓄勁的一沉,不可籠而統之。這樣區分的意義就在于:第一,松和沉的階段和做法不一樣(區別下文再述),是先松后沉;第二,區分了松、沉,就會打出合乎拳理拳法的節奏感和美感(就套路而言),細節決定成敗。當然,還要說明一點,那就是沉蓄過程的前期,下盤愈趨緊張,上體仍全然放松——此曰:“松中沉”;且須松沉觸底。這可以說是身體的第二松。 再說向上的蓄勢“蠕動”。向上蓄勢,要欲上先下。“沉蓄”謂之先下,“蠕動”便是緊隨其后向上的蠶式涌動。二者必須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形成“勁浪”。“沉蓄”須借助重力,開胯松胯,園襠下沉;然后觸底反彈回升。回升蠕動則是一個須先尾閭前勾找丹田(觸底反彈,尾閭找丹田,是一個胯盤前撮上翻,襠走前下弧的過程,有如挖機掘土上翻),形成胸腰折疊(胯脊向前折合,形成脊柱這張弓),進而反向翻轉落胯,觸動脊柱帶動胸腰完成三維立體的S型傳感波動(俗稱“舞龍柱”——舞動脊柱的意思)以及“雙胯抽扯、雙肋開合”的復雜過程。當然,這種波動是自踝而膝而髖而脊、自下而上串動的。這樣波動的目的和作用是要轉換完成前后擊打的對稱勁——命門與稍節(詳情待講敘“前與后的關系”時再述)。此外,還需說明兩點。就是身體蠕動走上勢(拳論所謂“騰虛”狀態)時,上體因波動而適度緊張,且松緊交替,下盤則得以相對放松,這便是身體的第三松;中盤胯位上翻前合折疊時緊張,下翻時放松,這是第四松。上述這四松,就是對太極拳“松”的完整詮釋。當然,這里松與緊所指的,無外乎骨骼、筋腱、肌肉和精神。由此可見,身體的上、中、下三盤都是在遞次放松的。 以上貌似說的“上與下的關系”,實際上講的是太極拳軀干的開與合(也是緊與松的發力)過程。拳諺云:“太極拳開合二字,足也”。開合的確是太極拳的第一大突出特征。但必須明白一點,開合的核心要旨是身體的開合,是內動、內因;四肢末梢的開合是外動、結果。內動是否得法、是否充分,是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本質區別所在。采用胸腰折疊、蠶式涌動、雙胯抽扯(雙肋開合)、舞動脊柱的開合方式發出的勁道,拳論謂之曰:“波浪勁”、或叫“翻浪勁”。有言曰:“以天地為師,見大風,學大風;見大浪,摩大浪。腳下山河大地,心中包羅萬象。能大、能小、能變化,就是一條游龍;能方、能園、能虛實,就是一身太極。” 說到這里,須進一步闡明一點:中樞內動的開合,必然也必須同時帶動胯膝和臂膀,包括腹胸的開合——拳論有曰:“縱催橫開”;或者說:中盤開合要帶動上下盤同時開合——這便是拳論所言:“上下相隨”的一個重要方面(后面講“前與后”的關系時,還將言及“上下相隨”的另一重要原則)。 此節最后,還要說兩個相對單純的上下問題:第一,下、中盤的“逢提必沉”。為了保持身體重心縱向的穩定性,每每提膝邁步時,支撐腿必須落胯屈膝。有如松油門與踩剎車的自然配合。第二、中、上盤的“有上就有下”。身體中上盤蠶式涌動帶動手臂上揚,稍節上行接近頂端時,即須提前沉肩、垂肘、松腰、落胯。這也是脊柱S型波動的客觀行程與表現形態(如:向上撩拳或撩劍的動作,就必須這樣去做)。上述說法,反過來說,也叫“有下就有上”。 拳 法 冥 思 錄(二) ——太極拳理法細則 陳瑜弟子 中國武術七段 羅少波撰 厘清左與右的關系 在太極拳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有人發問:某個定勢動作的重心在哪里,是偏左、偏右、還是在中間?對于這個問題,最簡潔的答案就是“合理轉移”四個字。太極拳的重心轉換,都是在合理的旋轉中自然實現的,不存在、也不允許左右(前后)直線推移。因為直線推移的慣性動向,會導致重心左右(前后)、單向、不確定性漂移,甚至偏離中心保穩區域(兩腳連線中段,約占連線總長三分之一的區域),破壞自身的穩定性,容易被對手所利用。而單純旋轉,或襠走下弧產生的向心力可以保持自身穩定(由于兩腳定位的關系,單純旋轉(襠走下弧)盡管也有些許位移,但仍在極為穩定的中心范疇內);單純旋轉產生的離心力,順向(對手來力方向)的可用于引進落空,反向的則可用于反擊對手。 因此,研究太極拳左與右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研究軀干的纏轉與身體重心的關系問題。那么,太極拳纏轉的重頭在哪里呢?軀干的橫斷中部是“胯”,縱軸在“脊”。胯、脊的結合部又是人體的中心、重心和中丹田部位所在。而且,胯是人體最大的活動關節,因此其主導作用不容忽視——虎豹的強大爆發力就在于胯脊的高效配合。太極拳講效法自然,就要取法于自然界,像動物學習。有拳論說:要意守丹田,用重心打拳,用胯脊打拳等,實際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要用大腦中樞神經直接指揮處于人體核心部位的胯脊,調動丹田,用身體的重心所在、核心部位、用內動來帶動四肢末梢(有如樹干帶動枝葉)完成各式太極拳動作,形成由內而外,一動俱動的整體勁。而不是舍本求末,直接指揮四肢末梢局部伸展,發放零散勁。 那么,軀干、胯脊到底該如何纏轉才叫合理呢?籠統地說,叫轉胯旋脊。具體說,向右轉必須欲右先左,采用左旋右轉的方式來做。左旋要用襠勁下塌的方式,單純左旋走后下弧,先讓重心偏于右側(不超出兩腳連線三分之一處;偏心是為了避免兩腳承重的“雙重”,確保虛實分明,下一步運轉靈便);然后,在相對偏移和穩固重心的基礎上,單純向右“偏心旋轉”完成定勢——偏心旋轉則是為了調整動作主向(攻擊面向),便于做好本式最后的“前吐后撐”動作。另外,結合上下運行的拳法要求,左下旋時要完成胸腰折疊,右偏心轉時則要做蠶式涌動、丹田內轉動作(旋轉與蠕動的復合形態就叫丹田內轉)。向左轉,只是動作相反,但要求一致。如按上述方法,左右連續旋轉,就是陳家溝過去秘而不傳的“背絲扣”練法——也就是所謂的側睡“∞”字連續轉胯。 與此相關聯,還有一個左右轉換的拳法概念,叫做“往復折疊”。即:某一單元開合動作最后走到或左、或右兩端(包括前后兩端)時,必須做順向繞環、往復回旋的動作,不可直接掉頭、直線回抽。折疊動作實際上也就是在左右、前后兩端附加的一個園轉的、小型的往復開合動作。這與“背絲扣”的做法也是一致的。 即然左右問題的核心就是纏轉問題,那么,就有必要在這里對纏轉問題作一個綜合描述。上面只說到了起關鍵作用的“轉胯旋脊”,實際還有“轉腿旋踝”、“轉膀旋腕”。那么,這三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我以為:胯連腿、脊接膀,胯脊是核心旋轉、旋轉中樞,故“轉胯旋脊”是“公轉”;腿踝一般情況下隨“公轉”而左順右逆,或右順左逆轉動,但在“實轉”和發列勁時則須全然反向自轉;而膀、臂、腕則是根據“敵情”,隨“公轉”而全然“自轉”。且有“一順一逆”、雙順和雙逆等方式。 拳論曰:“太極拳,纏也”。上述纏轉方式可謂是太極拳的第二大突出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