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斷——論證評估 “一位富翁在非洲狩獵,經過三個晝夜的周旋,一匹狼成了他的獵物。在向導準備剝下狼皮時,富翁制止了他,他想救活這匹狼。”課堂上,思維教練正在介紹研討案例,學員們一個個全神貫注認真傾聽。 “這已不是富翁第一次來這里狩獵,可是從來沒像這一次給他如此大的觸動。狩獵時,這匹狼被他追到一個近似于‘丁’字的岔道上,正前方是迎面包抄過來的向導,他也端著一把槍,狼夾在中間。當時富翁很不明白,狼為什么不選擇岔道逃掉,而是迎著向導的槍口撲過去,準備奪路而逃。難道那條岔道比向導的槍口更危險嗎?狼在奪路時被捕獲,它的臀部中了彈。面對富翁的迷惑,向導說:埃托沙地區的狼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它們知道只要奪路成功,就有生的希望。而選擇沒有獵槍的岔道,必定死路一條,因為那條看似平坦的路上必有陷阱。這是它們在長期與獵人周旋中悟出的道理。” “富翁聽了向導的話,非常震驚。據說,那匹狼最后救治成功,如今在納米比亞埃托禁獵公園里生活,所有的生活費用由那位富翁提供。因為富翁感激它告訴他這么一個道理:在這個互相競爭的社會里,真正的陷阱會偽裝成機會,真正的機會也會偽裝成陷阱。” “案例講完了,請大家告訴我什么是判斷?”思維教練用詢問地目光看著學員們。 “判斷就是利害權衡。” “判斷是一個分析過程,目的是識別真偽對錯。” “判斷即選擇,是從多種可能性中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方案。” “判斷是比較決斷,在比較各種情況之后,根據自己的需要下一個決定。” 學員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教練聽了以后沒有馬上作評價,而是啟發地問道:“請大家拋棄你們的職業思維,甚至拋棄人的思維,假想你就是案例故事中的那匹狼,當你面臨生死關頭時,有三條路擺在你面前,你是如何判斷逃生之路的?判斷思維與概括思維又有什么不同呢?給你們五分鐘的時間分組討論一下。” 學員們立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大家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幾個結論: 1) 狼在判斷逃生之路時靠的是以往的經驗教訓和對當時場景的直覺。 2) 選擇是判斷思維與概括思維的主要區別所在。 3) 選擇是建立在概括的基礎上的,比如以往的經驗教訓就是一種概括,它對判斷有著指導性作用。 4) 選擇是一個論證和評估的思維過程,論證真假對錯,評估優劣得失,最后做出取舍。 5) 低等動物也具有判斷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做出比較復雜的判斷。 “大家總結得很好!”思維教練非常滿意地道:“如果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判斷就是評估論證。無論是鑒賞家對藝術作品價值的判斷,還是虎豹對獵物捕捉時機的判斷,其思維本質都是對某件事進行評估論證,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在邏輯思維的層次序列中,概括就像字詞,判斷就像句子,推理就像文章。從某種程度講,判斷是推理的最小模塊,推理是多個判斷的綜合拼圖。所以判斷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更復雜的推理思維活動的成敗。” “判斷思維活動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孩子對善惡是非的判別,個人對未來職業方向的選擇,交易員對股票漲跌的的預測,企業家對經營戰略的決策,國家對施政方針的論證等都屬于判斷,所差別的只是判斷對象的復雜程度不同而已。判斷必須以經驗為基礎,不管這種經驗是來自直觀感受,還是來自理性總結。可以說沒有經驗,就沒有判斷思維活動,這也是為什么把定義、劃分、概括置于判斷之下的原因,這三個初級的邏輯思維活動為判斷積累素材,沒有它們判斷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并不是初生牛犢比老虎更強大,而是因為它不認識老虎,沒有經驗無從作出判斷。只有當小牛目睹了同類慘死在老虎利爪下的情景,它才能形成老虎是天敵的直觀印象,再次遇到老虎時才會選擇逃避而不是對抗。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懂得要想提高判斷能力,首先應當博學廣識,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走萬里路。人們所擁有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越豐富,其判斷能力就越強。” 這時一位企業總裁舉手,示意有問題要提問,思維教練沖他點點頭允許他發言。這位學員起身問道:“老師,如果說經驗越豐富判斷能力越強,那么許多著名的軍事家或企業家他們的經驗不可謂不豐富,學識不可謂不廣博,但為什么還會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戰略決策判斷呢?我們怎樣才能提高判斷的成功率呢?” 思維教練笑了笑,示意這位學員坐下,然后點擊了幾下電腦鍵盤道:“關于這個問題,我這里有5個為什么,答案就在其中,現在大家看一下大屏幕。” 1、 “生命在于運動”。為什么很多人卻不能堅持健身? 2、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為什么平時難辨人心? 3、 “超前一步是先驅,超前半步是贏家”。為什么同樣的行為結局不同? 4、 “戰術上的成功會導致戰略的失敗”。為什么? 5、 “時來天地同協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為什么? 學員們饒有興趣地看著的大屏幕上的5個為什么,思考著它們背后的涵義,不一會大家就開始踴躍舉手要求發言。思維教練點名讓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學員上臺分享她的感悟。 這位女學員嫻靜地站起來,走到臺前面指著大屏幕對大家微微一笑道:“大家好,我談一下自己對這五個為什么的感悟,如果有講得不到位的地方,還請其他同學補充指正。 第一個為什么告訴我們,人們作出正確的判斷,但不一定會去執行正確的判斷。 第二個為什么揭示了判斷對象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現在是好的,不一定永遠是好的。 第三個為什么強調了時機的重要性,同樣的決策如果時機節奏把握不好,結局迥然不同。 第四個為什么談的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局部決策正確,但在整體上看可能是錯誤的。 第五個為什么所講的時運,我個人的理解是宏觀的不可預測因素,它超越了人們判斷所能掌控的范圍,所以不管做了多么縝密的調查分析和論證,人們的判斷決策最終還是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 聽完她的精彩講解,學員們熱烈鼓掌。思維教練也滿意地點點頭道:“總結得非常出色,大家理解了這5個為什么,也就明白了判斷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在判斷思維活動中,所掌握信息的充分與否,真實與否僅僅是正確判斷的一個必要前提,時間的緊迫性、問題的難度、判斷者的性格傾向,判斷的目的動機、具體環境背景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到判斷的最終結果正確與否,因此這也造成了判斷的神秘和不可以測性,所以許多專家學者今天仍堅持認為判斷決策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我們學習判斷思維方法和規律,是側重于完善自己的頭腦思維軟件,減少它的缺陷,但并不代表在實踐中遵循這些方法和規律就一定能獲得正確的結果,因為畢竟有很多思維以外的因素是人們無法掌控的。” 【思維原理】 1、判斷是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升級的需要。 2、判斷——論證評估。 3、判斷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思維活動,沒有經驗就沒有判斷。 4、判斷分為判斷主觀和判斷客觀,它是在兩個以上方案之間選擇的思維活動。判斷的基本思維公式是:判斷=標準+方案。 5、沒有正確的標準,就沒有正確的判斷,比如判斷對錯,真假,輕重、取舍、利害、進退、美丑等,首先要確立明確的標準,假如標準混亂的話,則判斷結論混亂。 6、判斷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信息、經驗、情緒、目的、環境、對象、時間、變化等。 7、主觀判斷無所謂對錯,客觀判斷的對錯取決于是否與事實相符。 8、主觀目的不同,判斷的選擇不同。所以,有人損人利己,也有人大公無私。 9、在邏輯思維層次序列中,概括像字詞,判斷像句子,推理像文章。 10、從本質來看,判斷是最簡單的推理,推理是由多個簡單判斷構成的復雜判斷。 11、隨機選擇不是判斷。判斷的范式是“因為XX,所以XX”,即判斷需要理由支撐。因此,判斷簡單看似乎只是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但實際上這個結論的得出是一個嚴謹的論證評估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