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千與千尋》(2001)日本版海報
《もののけ姫/幽靈公主》(1997)、《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千與千尋》(2001)等,吉卜力工作室為世人奉獻出了眾多名垂影史的作品。讓我們重新確認一下吉卜力工作室在世界電影史上的位置,探討一下當今人們圍繞其研究的問題是什么。——增田弘道(本文作者)
吉卜力工作室(スタジオジブリStudio Ghibli)是一家日本的動畫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1985年中旬,原附屬于德間書店,并由極富聲望的導演宮崎駿以及他的同事高畑勛、鈴木敏夫等一起統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3年由德間書店雜志連載的漫畫而改變制作的電影風之谷。德間書店當時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母公司,并向迪士尼提供了多部動畫片的發行權。
吉卜力工作室位于日本東京都近郊的小金井市,占地300多坪,有130多名員工;2005年初,吉卜力出版部正式從德間書店拆分出來,成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一部分。而未來工作室則自組公司,成為株式會社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負責創作,鈴木敏夫擔任行銷。
以龍貓標志為logo
【動畫商業的今天】
現在無論男女老幼,大家都喜歡動畫。雖說“日本的動畫已經被全世界所接受”,但在商業上能取得完全成功的作品絕對不多。筆者將以各類數據為基礎,探討現在的動畫產業應該以何種方式更有利于持續發展。
吉卜力工作室的領軍人物宮崎駿導演
“這次的稿子請以吉卜力工作室(以下簡稱吉卜力)為主題”,這是編輯給我的命題文章,看到這個要求就頭疼?,F在吉卜力的電影已經成為國民性的作品。圍繞這個來寫是項太過艱巨的任務。雖說如此,要講動畫產業而無視吉卜力的話也確實是不可能的。
于是,這次想講一下自2011年《コクリコ坂から/來自虞美人之坡》上映之后,到2012年宮崎駿、高畑勛的作品即將上映之前的這段時間里吉卜力的情況。
【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吉卜力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毫無疑問具有超越動畫范疇的社會意義,但就其商業模式來說在日本并不存在能與之比較的對象,所以很難弄清這個問題。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以電視動畫為主流動畫形式的日本,吉卜力是唯一一個原則上只制作原創(并不是指自己創作原作。不是日本主流電視動畫的劇場版,而是為了劇場版動畫而進行的原創企劃)劇場版動畫的動畫工作室。
電影《ハウルの動く城/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日本版DVD封套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它是像皮克斯或夢工廠一樣的好萊塢式的工作室。電影產業本身就有很高的風險,技術上是不用說了,吉卜力能不斷制作在商業上很難成功的原創劇場版動畫,并且能讓其成功,在日本真可謂是個奇跡。
【能被稱為國民電影的理由】
吉卜力的強大之處在于,在“提供最高的質量”這個要求上,它得到了觀眾們的絕對信賴(品牌)。在2006年日經BP協會進行的品牌調查中,吉卜力超過了豐田、索尼等全球性品牌而占據首位,觀眾對它的信任直接關系到了它在商業上的優異的成功度。
下表是日本國內電影公映票房的排名,第一名是《千與千尋》,打敗了作為世界品牌的詹姆斯·卡梅隆的作品和哈利波特系列。其他還有三部吉卜力的作品在名單中。
日本國內歷代電影票房排名(出處:日本映畫製作者連盟)
1、《千與千尋》
2、《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
3、《哈利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2001)
4、《ハウルの動く城/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
5、《幽靈公主》
6、《踴る大捜査線THE MOVIE2レインボーブリッジを封鎖せよ!/大搜查線2:封鎖彩虹橋》(2003)
7、《哈利波特與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2002)
8、《阿凡達Avatar》(2009)
9、《崖の上のポニョ/懸崖上的金魚姬》(2008)
10、《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
電影《崖の上のポニョ/懸崖上的金魚姬》(2008)日本藍光版封套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幽靈公主》(公映票房193億日元)的票房遠遠超過了在它之前排名第一的《南極物語》(1983年)的110億日元,著實讓電影從業者們吃了一驚。而《千與千尋》不僅僅是創下了304億日元的票房紀錄,更是有2350萬人去電影院觀看了此片,震驚了整個日本社會。2001年時日本的人口為1億2731萬,算一下的話就是每5.4個人中就有1個人去觀看了這部電影。
《千與千尋》的DVD與VHS合計賣出了550萬部,其中已經包括了租借的部分,所以可以推測出還有更多的人觀看了此片。此外,《千與千尋》在2003年在電視上首次播出時,其收視率為當年第一,達到46.9%。其五次播出的平均收視率為25.9%,考慮到這點的話,就不難想象可能有數千萬人觀看了這部電影。這正是吉卜力的作品被稱作“國民電影”的理由。
【公映票房平均每部107億日元】
宮崎駿導演是吉卜力的核心人物。從《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獎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導演能力在國際上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而且在商業上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吉卜力工作室的辦公樓
在美國有一些網站統計了每位導演或演員所參與的所有作品的總票房收入。雖然在日本沒有用票房收入來評價導演的習慣,但我們也可以來算一下宮崎駿導演在吉卜力制作的電影的總票房收入。從《風の谷のナウシカ/風之谷》(1984)到《懸崖上的金魚姬》,宮崎駿作品的總票房收入為966億円(《風之谷》為吉卜力的前身トップクラフト制作的作品。之前由宮崎駿導演的《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并未包含其中)。等到宮崎導演的下一部作品上映,這個數字無疑會突破1000億日元。算一下每一部的平均值的話,是107億日元。
根據《The Numbers》的統計,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平均每一部作品的北美票房收入為1億4749萬美元,按1美元=80日元來算的話就是118億日元。這是人口為日本的2.75倍的美國的數字,所以我們就更能明白宮崎導演有多么厲害了。如果說在日本能找到與之匹敵的人物的話,那應該就是同樣被稱為“國民性的存在”的黑澤明導演了吧。
考慮到票價的不同,算總票房收入的話可能是擁有更多作品的黑澤明導演更勝一籌(黑澤明31部作品,宮崎駿10部作品。黑澤導演早期作品的票房情況因缺乏數據而無法計算)。但是,算每一部作品的平均票房的話肯定是宮崎駿導演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電影《風の谷のナウシカ/風之谷》(1984)日本藍光版封套
不管怎樣,平均每部作品的票房收入超過100億日元的監督在日本算是空前絕后的了。即使是在好萊塢,能取得總票房收入在北美這個世界第一電影市場中超過10億美元,并且每部作品的平均收入能在及格線1億美元以上這個成績的導演,也只有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等11人而已。正是因為有了這位在日本史上最具人氣的導演,吉卜力才能維持以具有極大風險的原創劇場版動畫為中心的商業模式。
【從吉卜力和皮克斯來看商業模式】
雖然吉卜力沒有公開財務決算報告,但不難想像它具有相當高的收益體系。從擁有相同商業模式的皮克斯的業績來看的話更能了解這一點。在史蒂夫·喬布斯的投資下,皮克斯制作了世界上首部長篇全CG動畫《玩具總動員Toy Story》(1995),并且在上映之后立即上市,所以從1994年到2005年被迪士尼收購這段時間內的財務數據我們是能夠找到的。
皮克斯的銷售額與凈利潤的變化(出處:皮克斯)藍:銷售額 紅:凈利潤
看了這張表我們就能發現,從《玩具總動員》大熱之后的第二年開始,皮克斯的凈利潤率就維持在50%左右,可以說是一個“超”高收益體系。其秘訣就在于讓其所有作品都能夠大熱。沒有一部作品會意外地輸給不可能打敗它的對手。這個成績在影像娛樂界,特別是電影界,已經接近于奇跡了。而吉卜力也基本上是與之相同的一種模式。
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1995)德國藍光版封套
吉卜力的商業模式是靠作品上映當年的票房早早回收制作成本(并且對比其更多的收益進行分配),然后在第二年發售影像制品來獲得更多的收益(除此之外還有商品化、出版、音樂相關的銷售額)。皮克斯也是這種模式。
正是因為這種模式能夠有效運作,吉卜力才能以兩年左右的時間為周期制作作品。這從每周都要交付成果的電視動畫制作公司來看的話,簡直就是夢一般的環境。當然,從劇場版原創企劃的提出到整部作品的完成,制作人員們必定經歷了數個修羅場的磨練。
但是,這個支撐著吉卜力到現在的商業模式即將迎來轉換期。下一回,將分析一下處于轉彎口的吉卜力的現狀。
作者:增田弘道(ますだ·ひろみち)
1954年出生。法政大學畢業后,以音樂事業為開端,擁有出版、動畫等多方面的contents business的經驗。Video market董事,映畫専門大學院大學專職教授,日本動畫協會date base working主席。著有《アニメビジネスがわかる/我懂得了動畫商業》(NTT出版)、《もっとわかるアニメビジネス/進一步理解動畫商業》(NTT出版)、《動畫產業報告》(編輯·共同執筆,2009~2011年,日本動畫協會date base working)等。 (翻譯:未知的深藍色)
電影《もののけ姫/幽靈公主》(1997)日本版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