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修辭例句集錦 通感(移覺): “ 通感”作為一種文學描寫手法是錢鐘書先生首先提出來的(見《文學評論》1962年第11期),錢鐘書先生曾舉例說:“花紅得發'熱’,山綠得發'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體積——'瘦’,顏色和香氣忽然有了聲息——'鬧’;鳥聲竟熏了'香’,風聲竟染了'綠’;白云'學’流水聲,綠蔭'生’寂靜感;日色與風共'香’,月光有簌可'聽’;燕語和'剪’一樣'明利’,鳥語如'丸’可以拋落。五官的感覺簡直是有無相通,彼此相生。”這就是所謂的通感現象。 通感就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感、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方式。 分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通感修辭例句: 1、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 2、朱自清 《春》 5、魯彥《聽潮》 6、陳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7、如“那一刻,風睡浪眠,四周是那樣安靜,鳥的聲音傳過來,是那樣的清晰可聞,那樣的清麗動聽,就像是被環抱著它們的水洗濯過一樣。此刻,我的注視,全部是嫩綠的”。 10、《星星變奏曲》:“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12、法國后期浪漫主義詩人波特萊爾在1840年創作的十四行詩《交感》:“像兒童肉體一樣噴香,像笛音一樣甜蜜”。 13、賈島《客思》中:“促織聲尖尖似針”; 14、蘇軾《夜行觀星》中:“小星鬧若沸”; 15、臧克家在《春鳥》中:“歌聲/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 16、曉雪在《歌聲》中:“歌聲像一片音樂的湖”; 17、劉湛秋在《我穿過淡藍色的夜晚》中:“每條胡同都伸開溫暖的臂膀”; 18、李瑛在《謁托馬斯·曼墓》中:“細雨剛停,細雨剛停/雨水打濕了墓地的鐘聲……” 19、覃子豪在《追求》中:“大海中的落日/悲壯得象英雄的感嘆。” 20、《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通感:顏色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使人感到“輕飄飄”的感覺。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或答:此處的“黃”借代楊花.楊花隨春風飄蕩,給人一種輕飄飄的感覺,一個“輕”字便可體現出這樣的一種感覺。 23、 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23、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 24、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中“晨鐘云外濕”一句,說的是由于天氣陰濕,傳到云表的鐘聲甕聲甕氣,不僅聽起來不那么清脆、響亮,而且有些潮濕(視覺)或濕潤(觸覺)的感覺。鐘聲本是訴諸聽覺的,因杜甫在具體的天氣陰濕的環境中來感受,鐘聲就從聽覺通向視覺甚至觸覺,這就寫出了對于鐘聲的獨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生活常見通感修辭例句 1、我聽見了她那閃閃爍爍的笑聲 下列各句沒有運用通感修辭格的一項是( C -擬人) A.大陸上的秋天,無論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沒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 B.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C.溫柔發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D.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通感例句及簡析 又叫“移覺”,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適用于甲類感官上的詞語巧妙地移植到乙類感官上,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彼此相通。一種感覺與另一種感覺之間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點,是感覺轉移的條件,符合這一條件亦即運用移覺修辭方式原則。“通感”作為一種修辭方式是由錢鐘書先生最先提出來的。常見有兩種類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和比喻通感(微風過去,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通感典型例句: 1、“晨鐘云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云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勾通。 3、“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李白),詩人把“雪花”與“春風”聯系起來,把“雪”說成春風中的花,當然就香了,視覺通于嗅覺,寫出了層次豐富,令人玩味的立體意境。 4、“避鳥聲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前一句寫鳥語之快有如剪刀,由此聽覺與視覺勾通;后一句寫花色欲燃,花色濃艷,像要燃燒,視覺向觸覺挪移。寫鳥聲,寫花色,卻聽之有音,視之有溫度,形象異常具體。 5、“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絲鋼線拋入天際……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盤繞穿插……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縱橫散亂”。(劉鶚《老殘游記》)視覺與聽覺相勾通,寫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藝。 6、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來得及返身進屋去沏一壺茶,待他進來時,你喝住狗的嚎叫后引他進屋,他會馬上品到飄逸的茶香。(遲子建《原始風景》)視覺與味覺相通。 7、黎明的雞血紅又熱辣辣的在東方散發出奔放的晨光了。(遲子建《原始風景》)視覺與味覺相通。 8、暮色灰黃而涼爽,本來就寧靜的黃昏,靜止了一般。(陳丹燕《玻璃做的夏天》)視覺與觸覺。 9、突然有鐘聲緩緩飄上來,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輕柔。(陳丹燕《玻璃做的夏天》)聽覺與視覺相通。 10、蓮妮好快活,銀鈴似的笑聲把個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燦爛。(金曾豪《野種》)聽覺與視覺相通。 11、一個渾身只有一條短褲的男孩子,揮著一根樹枝,樹枝掛滿綠葉,歌謠般親切、柔和。(高風《金黃的大斗笠》)視覺與聽覺相通。 12、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 聽覺與視覺相通。 13、《荷塘月色》中有兩例。第一例是用來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致,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第二處是用來描寫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將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音樂,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將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14、《阿房宮賦》中一例:“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此例前邊將屬于聽覺范圍的聲響(歌聲)與屬于視覺范圍的春光、屬于觸覺范圍的和暖互相溝通;后邊則將屬于視覺范圍的舞姿與屬于觸覺范圍的凄冷互相溝通,形象地寫出了阿房宮內的歌舞之盛。 15、《祝福》中的“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將聽覺對象的“音響”與具有視覺形象的“濃云”溝通,更突出了音響的繁密和強烈。 16.我這時被四面的歌聲誘惑了,降服了;但是遠遠的,遠遠的歌聲總仿佛隔著重衣搔癢似的,越搔越搔不著癢處。(朱自清《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把聽覺感受與觸覺感受打通。通感與擬人連用。 淺談通感的修辭手法 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是“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就是指感覺器官的互換。即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這種修辭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余韻,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 果。 請看: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處將嗅覺移植為聽覺,“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摹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這是視覺移植為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有人認為“通感”就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實不然。“通感”與“比喻”兩種辭格的不同點在于:通感,即感覺的轉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體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深奧的道理。其修辭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動形象。如朱自清寫靜態荷花,連用了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靜態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寫出月光灑向滿池荷花荷葉上的露珠,發出晶瑩剔透的閃光;“剛出浴的美人”,給人以想象,如果把開放的荷花姑娘的臉龐,那么,翩翩翻動的荷葉就是姑娘們身著的裙裾,給人以荷花妖艷卻不染纖塵的美質。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這一連串的比喻無不是從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描摹出荷塘與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朧、幽靜的物態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來。因此,比喻的特點主要在于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而通感主要在感覺器官的轉移上。 不過,通感的修辭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辭樣式出現的。即一種修辭格之中包含了另一類修辭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兩種修辭格兼用的現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風過去,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兩種修辭格,主格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擬人”格。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是兼用通感和擬人兩種修辭格,用擬人的手法勾連起兩種相通的感覺。 總之,通感藝術審美觀照的藝術對象,從現實的感覺與想象中的另一種感覺的相互溝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讓讀者從中獲得藝術的無窮魅力。值得注意的是運用通感要注意兩種感覺之間的聯系,既使得感覺器官得到“溝通”,又得給讀者受到藝術“感悟”,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來。 [牛刀小試]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說說它們的作用。 1、暮色灰黃而涼爽,本來就寧靜的黃昏,靜止了一般。(陳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視不可感,“涼爽”是感覺效果移用于視覺。 2、被角的濕冷使我驚醒,歌聲還在心的深處長顫。(沈從文《遙夜》) 歌聲“長顫”是感覺效果移用于聽覺。 3. 突然有鐘聲緩緩飄上來,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輕柔。 (陳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聽覺“鐘聲”與感覺“很重”“很輕柔”相通。 4. 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 “聲音”(聽覺)與月光、晨霧(視覺)相通;“月光”“晨霧”(視覺)與“溫柔”(感覺)相通;“蜜(味覺)語(聽覺)與”芳醇“(嗅覺)相通。 5. 山色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 這是把視覺與觸覺溝通起來,用觸覺寫視覺,化實為虛,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和咀嚼的余地。 二、指出下列各句各屬于什么修辭手法。 (1)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 (2)“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夢幻一般輕輕的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 (3)“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縐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朱自清《綠》) (4)“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缽兒、鐃兒,一齊作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5)“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 (6)“……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生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明湖居聽書》) 參考答案:(1)明喻:我們之間的“隔閡” 像“一層可悲的厚障壁”。(2)通感。“夢幻一般”,屬于內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與“夢幻”的迷蒙輕靈相似,互為溝通。(3)比喻。“平鋪著、厚積著的綠”“松松地縐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4)通感。巧用聽覺器官的感覺溝通了皮肉劇痛的觸覺。(5)比喻。“沙丁魚”是喻體,本體是“車”。 (6)通感。聽覺移到非聽覺——味覺器官。 三、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 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①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山關! 注:①梅花,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 A.這首唐代詩人的“邊塞詩”通過哪些事物寫出了怎樣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詩中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認為感覺器官是怎樣互換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答案: A.通過“白雪”、“明月”、“羌笛”、“戍樓”等景物;在明月當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陣陣悠揚的笛聲,竟化成了落滿關山的朵朵梅花。 B.通感;詩人把聽覺美的特征表現為與之相通的視覺美的特征,將聽覺形象的笛聲轉化為視覺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飄灑似的笛聲的聽覺之美引出梅花的視覺之美。讀者眼前似乎展現出笛聲吹開朵朵梅花的邊塞月夜的奇麗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 如何對通感、比喻、移就進行區分 關鍵詞 通感;比喻;移就;修辭手法;特點 區別通感與比喻、移就的修辭手法在語文學習中經常遇到,學生經常搞不清有些句子到底用了這其中的哪種手法。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概念與區別方面談談這三種修辭手法。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的說法始于錢鐘書先生的《通感》一文: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轉移到聲響上面,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在視覺里仿佛有聽覺的感受,在聽覺里仿佛有嗅覺的感受,這些就是“通感”。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是這樣給“通感”下定義的:“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的彼此溝通現象,這叫通感,也叫移覺。”這個定義說得很清楚,“通感”是感覺相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種具體的感覺現象彼此溝通。如: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恰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比喻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組成。如: 1.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有沒有喻詞,下列幾種情況,雖有喻詞,但不是比喻。 1.同類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林黛玉。 3.表示想象。例如:一看到這本書,一切就像回到了十年前。 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1.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不能構成比喻。 三、什么是移就 移就又叫詞語移用。它是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改變詞語搭配關系的一種臨時遷就,是詞語搭配的創造性的運用。《辭海》注曰:“甲乙兩項關聯,就把原屬于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于乙事物,叫移就。”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的定義是:“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于甲印象的性狀移屬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辭。” 從語言的邏輯關系看,移就好像不合規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它卻能賦予一個詞語以新的意義,比如: 1.“我的車子緩緩地駛過快樂的綠林翠木,駛過那陽光之下奇花盛開的地方。(海涅《詩歌集·抒情插曲》)” 四、通感與比喻、移就如何區分 (一)通感與比喻 作為一種修辭格,通感常常借助比喻中明喻的形式來溝通人的不同感覺。例如: (二)通感與移就 通感側重于表現感覺的轉移,移就側重于詞語在一定語境下的替換。 其中,“濃黑的悲涼”用顏色“濃黑”來修飾沒有顏色的“悲涼”,大多數教師在講解時都說是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理由是: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中《明湖居聽書》一課的“補充知識” 專門介紹了“通感”的有關知識,在談到“形容的通感”時說:比如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濃黑”本是客觀存在的能作用于視覺器官的現象,魯迅用來形容主觀感覺——“悲涼”,通過這感覺的互通,更確切地刻畫出舊社會的極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這里把“濃黑的悲涼”說成用了通感修辭是不正確的。根據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中“通感”的定義, “通感”是感覺相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種具體的感覺現象彼此溝通。而“悲涼”不屬于五種具體感覺的任何一種,它是一種抽象的主觀感受,也即教參“補充資料”所說的“主觀感覺”,顯然,是不能歸入通感的。那么,這里究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當然是移就。因為作者把描摹顏色的“濃黑”移用來修飾“悲涼”,從而表現作者內心“悲涼”的深重濃烈。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句子: 可見,移就側重于詞語在一定語境下的替換,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顯然不同于重在感覺彼此溝通的通感手法。在這一點上,有時候它更接近于擬人修辭手法。了解了三者的區別以后,我們就能夠比較輕松的去辨別、理解閱讀中遇到的是哪種修辭手法,并且在我們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靈活恰當地運用。 比喻與通感的區別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說:“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通感可分為兩種:①比喻的通感。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②形容的通感。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通感與比喻既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 “通感”與“比喻”兩種修辭手法的不同點在于:通感,即感覺的轉移,是利用感覺相互溝通,使無以名狀、難以言傳的感受變得具體可感。是由感覺引發,并超越了這種感覺的局限,從而領會到另一種感覺的一種心理現象。如例①:“微風過處,送來屢屢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處將嗅覺移植為聽覺,“屢屢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再如例②:“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絲鋼線拋入天際……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盤繞穿插……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縱橫散亂。”(劉鶚《老殘游記》)把視覺與聽覺相溝通,極力表現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藝。運用通感時要注意:要抓住兩種感覺之間的聯系,既使感覺器官得到“溝通”,又能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悟”,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來。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構成比喻的關鍵是: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其修辭效果是:或通俗易懂或生動形象。如:①“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魯迅《社戲》明喻,“航船”與“大白魚”外形相似且生動形象。)②“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暗喻,“畫”與“自然”本質不同但有相似點。) 從上述實例可看出:比喻的特點主要在于本體與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其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而通感主要是在感覺器官的轉移上,憑借已有的審美經驗,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將接納感官錯綜地挪移轉換,從而創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請看下列實例,注意比較: 例①:“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比喻:我們之間的“隔閡”像“一層可悲的厚障壁”。) 例②:“晨鐘云外濕,勝地石堂煙。”(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通感: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云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例③:“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劉攽《雨后池上》)比喻:“池塘”像“明鏡”。 例④:“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臧克家《春鳥》)通感:“星星”是視覺,“歌聲”是聽覺,“聽”出“燦爛”來,二者相互溝通。 例⑤:“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喻: “葉子”像“裙”。 例⑥:“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夢幻一般輕輕的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通感:“夢幻一般”,屬于內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嗅覺)與“夢幻”的迷蒙輕靈相似,互為溝通。 例⑦:“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縐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朱自清《綠》)比喻:“平鋪著、厚積著的綠”“松松地縐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例⑧:“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缽兒、鐃兒,一齊作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通感:巧用聽覺器官的感覺溝通了皮肉劇痛的觸覺。 例⑨:“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比喻:“細葉”是“剪刀”所“裁”,神奇的想象!“春風”就像一把大“剪刀”,把柳葉剪裁得如此可愛! 例⑩:“……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生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劉鶚(《明湖居聽書》)通感:聽覺移到非聽覺——味覺器官。 例⑾:“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①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山關!”(注:①梅花,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高適《塞上聽吹笛》)通感:詩人把聽覺美的特征表現為與之相通的視覺美的特征,將聽覺形象的笛聲轉化為視覺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飄灑似的笛聲的聽覺之美引出梅花的視覺之美。讀者眼前似乎展現出笛聲吹開朵朵梅花的邊塞月夜的奇麗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創造的意象美。 例⑿:“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巍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比喻:本體是“我的思想感情”,喻體是“潮水”。 例⒀:“細雨剛停,細雨剛停,雨水打濕了墓地的鐘聲……”(李瑛《謁托馬斯·曼墓》)通感:“鐘聲”被“打濕”,從聽覺對象上產生了觸覺感受,聽覺與觸覺相溝通。 例⒁:“歌聲象一片音樂的湖”(曉雪《歌聲》)通感:聽覺(“歌聲”)與視覺(“湖”)相溝通。 例⒂:“藍水兵,你的嗓音純得發藍,你的吶喊,帶有好多小鋸齒,你要把什么鋸下來帶走?你深深地呼吸,吸進那么多透明的空氣,莫非要去沖淡藍藍的咸咸的海風?”(李鋼在《藍水兵》)通感:將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加以溝通,使無形的海風化作了藍色而帶有咸味的多感性形象。 “溫暖”的鐘聲 ——談通感修辭 川 雪 著名作家白樺在散文《溫暖的鐘聲》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蘇州寒山寺,每到春節的除夕之夜,都有許多國內外的游人和當地居民,到寺內去排隊等待撞鐘,問他們借鐘聲想向人們傳達什么信息,答案幾乎是相同的:“溫暖!”作者寫道: “聲音也能是溫暖的么?是的!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穿越過寒夜的人才知道:鐘聲的確是溫暖的。而溫暖的鐘聲又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沒有回報的給予,以及人與人相互的體貼和親近的愿望……” 作者用“溫暖”一詞,很真切地寫出了在寒夜人們聽到鐘聲的心理感受。當一個人在寒夜獨行倍感孤寂時,突然聽到悠揚的鐘聲,他內心的激動和興奮之情是可以想見的;他似乎覺得這鐘聲在歡迎他,因而他并不孤寂;這鐘聲傳來了人們的關心和慰問,使他感到溫暖,身上的寒意似乎也一掃而去…… 本來,鐘聲傳入人的耳中,作用于聽覺,是無所謂冷暖的;但由于特定環境中的心理作用,使人的身體似乎感受到了暖意,于是由聽覺溝通了觸覺,產生了獨特的觸覺感受,修辭學上把這種不同感官的感覺互相轉移、溝通的心理現象叫做“通感”。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運用“通感”修辭的例子。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在沉痛地描寫憤怒的心情時寫道:“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濃黑”是視覺感官能感受到的客觀存在,用來形容主觀的感覺“悲涼”,形象地刻畫出了舊社會的極度黑暗、殘酷,表達了作者對這黑暗社會的痛恨、憎惡之情。 在碧野的《天山景物記》中有這樣的句子:“山色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山色、山形都是視覺形象,而柔嫩、柔和、凝脂等都是觸覺形象。作者采用通感手法,把人們進入天山看見山色、山形逐漸變化的感覺寫得好像親手能觸摸到似的,給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有一些比喻句中,借用通感手法,將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兩類事物巧妙地聯系起來,給人以新鮮而奇特的審美感受。例如: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者寫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聲作比;寫月光與月影的和諧,說它們“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分別把嗅覺、視覺轉化為聽覺,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這些比喻的運用,把荷塘超脫人世的迷人世界,描繪得迷迷離離,令人情動神搖,使意境渲染得更有淡遠靜穆、返璞歸真的詩趣。 再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中描繪巫峽的景色時寫道:“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將“草坂”比喻成“樂曲”,給人十分奇特的感覺。作者抓住了這兩者的視覺和聽覺感受上的共同點——清幽、雅靜,將它們巧妙地聯系起來,使描寫的景物具有了迷人的柔情,讓讀者在領略長江三峽的壯麗景色時也欣賞到它的柔美景色,產生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