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教授在《郝萬山傷寒論講稿》中有一例桂枝湯醫案。56歲男子,每日下午3時開始出現潮熱,隨后即見全身大汗,濕透兩層衣服后,熱退汗消,病程三個月,前醫疊用滋陰潛陽、清熱瀉火、益氣固表、收澀斂汗等法,病人汗止,卻出現高熱不退、煩熱特甚以致難以忍耐。郝教授予以桂枝湯而愈。在該醫案中郝教授將其歸類為非外邪所致的營衛不和中時發熱自汗出證的證治。筆者認為欠妥,試分析如下:該醫案有一個鮮明特點即日晡潮熱,無其他資料。日晡潮熱當屬陽明病,傷寒論246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252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猶又如虐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由此可知,該醫案當屬此條文的證治。由此可以推論:該醫案中病人當有脈遲(或脈浮虛)、惡寒等。陽明病日晡潮熱為實熱,遲脈(或脈浮虛)為太陰病虛寒,陽明與太陰互為表里,虛則太陰實則陽明,通常情況下,虛實不同時出現,而這兩條條文卻虛實同時出現,太陰以陽明之陽為用,此條文的病機當為陰陽離絕,陽之為陽,不得陰滋潤,故表現陽明實熱;陰之為陰,不得陽溫旭,故表現太陰脈遲虛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