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鴉在紙上,活躍于腦海。這里采用的形式,油與彩,與紙的顆粒排列并舉,不唯中,不唯西,中西兼容,合并中西。屬油畫,似水彩,似國畫,天馬行空,盡情遨游在快樂與藝術之間…… 此次展品運用了油畫的表現力,展現的是廬山春夏秋冬。景致的再現,是心靈的寫照,也是對大山的情懷。 這是廬山籍著名畫家夏梅生寫在“夢縈大山系列三《夏梅生廬山風光油畫作品展》”前的話。繼去年成功舉辦“夢縈大山系列二《夏梅生廬山寫生畫展》”后,“夢縈大山系列三《夏梅生廬山風光油畫作品展》”也將于近期開展。 信知胸次有廬山 ——讀夏梅生的風景油畫 溫和的冬陽灑進潤泉齋寬大的客廳。地板上鋪滿了幾十張油畫作品,這些全是梅生近期的新作。有夢幻的如琴湖之春,流水潺潺的牯嶺之夏,紅楓相映的別墅之秋,還有銀裝素裹的匡廬之冬。眼前的新作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梅生一改原先水彩畫的強項,開始探索風景油畫的創作和實踐。 我欽佩梅生的創作熱情,更敬佩他對藝術孜孜以求的執著。幾十年來,他蕩漾于廬山的云水山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采菊東籬下,悠然攬匡山。奇山秀峰里清藏的山泉,滋潤著他的心田;翠嵐深壑里飄渺的云煙,熏陶著他的性靈;四季爛漫的山花,伴隨著他的激情芳華;更有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流淌千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1988年的盛夏和深秋,他的《廬山雪.霧水彩國展》由江西省水彩畫研究會主辦,分別在廬山、南京等地展出。畫展的成功,激發了他更高的創作熱情。 登高壯觀天地寬。從首次美展成功之后,梅生放眼世界。1989年的初冬,梅生告別銀裝素裹的廬山,渡海東瀛,走進了日本國立岐阜大學。兩年間的留學,梅生藝術視野大開。水彩畫的現代藝術和時代氣息讓他激動不已。他想讓家鄉的山水在異國他鄉風光,便決定在日本舉辦一次中國廬山的風景畫展。不久《中國廬山的世界》水彩畫展,在日本岐阜日中學術交流中心數等地度展出,引起不小的轟動。《讀賣新聞》、《中日新聞》等媒體進行了報道。 梅生筆耕不掇,寄情山水、對話風景、渲染廬山。與太平洋彼岸的友人交流,與東南亞的同行對話,先后在北京、深圳、南京、臺灣和德國等地舉辦畫展和參展。 藝無止境,追求永恒。近年來梅生藝術的目光又開始關注風景油畫。 油畫是西洋繪畫的一種,注重透視關系,強調色彩變化。如何在現代繪畫的表達中彰顯廬山文化的內涵,將油畫這種外來形式“化”為自己的語言,梅生開始潛心探索。由于有了扎實和豐厚的積累,他在學習和借鑒的基礎上大膽運用寫實、寫意的繪畫語言去詮釋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梅生深入到大自然中,直接對景寫生接地氣,任多彩的顏料在畫布上自由揮灑涂抹,憑借藝術這種特殊的語言,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廬山俊偉詭特的主觀感受。 無論是現場寫生還是創作,梅生都有自己心儀的風景意境和藝術視覺。而廬山的奇秀山水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就是他創作的“福田”。他帶著對廬山的崇敬,對藝術的“想法”,在峰嶺斷崖、溪流壑谷中尋找風景、踏訪風景,在與風景的對話中敞開自己的心扉,讓繪畫的語言形成真摯的敘述,給筆下的風景注入生命與靈魂,畫出風景的氣韻和氣息。 冬季的如琴湖,近處的湖面上,結冰處白雪皚皚,遠處石砌的別墅,屋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白雪,更遠處的青松翠柏和天空的灰白,一切都顯得格外寧靜與空曠。遠近對比的透視,黑白反差的質感,構成了一幅極佳的“琴湖雪霽圖”。畫面語言上追求的是寫意的筆調和詩意的表達。 秋季的廬山層林盡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段時間是梅生他們外出寫生的“興奮期”。散落在牯嶺東西兩谷間的西洋教堂和別墅,既是廬山文化的經典符號,也是梅生畫作中的常客。一幅“秋林中的別墅”,以紅、黃色調為主,畫面氣氛熱鬧,色彩斑斕,光影強烈,極富視覺沖擊。 梅生的油畫作品,無論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云之壯觀,還是山間清泉石上流的寧靜;無論是林間紅葉山中鬧的熱烈,或是湖畔別墅讀春秋的沉思,都注重忠實自然,強調以客觀具象來表現主觀物象,突出畫面的真實感。同時在畫面中融入中國山水畫元素和水彩畫的技巧,將中國文化精神、藝術元素和生活情懷融入到油畫中。 “優秀作品的價值是獨立與獨特的,它們是畫家面對自然的直接表現,留住了畫家興發的情感和創造性的才華,也折射出時代文化的光采。它們的生動性和生命力同時具有‘創作’作品的意義,讓人從中感受到畫家的才情與個性”。(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范迪安) 對于梅生的油畫創作,他坦言,“我是在水彩畫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油畫的新路”。 路漫漫其修遠。梅生對藝術的執著,顯示出他獨特的精神追求,和純粹的心靈世界。他以“求真、求新”的毅力和夢縈大山的情感,張揚起藝術的風帆,宣泄出藝術的激情,展現出廬山的峻逸、蒼潤、奇秀。 文章來源 | 李延國 編 輯 | 李劍濤 審 核 | 余 琳 |
|
來自: DONGBENXIZOU > 《油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