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抖音、快手等視頻APP上,”流浪大師“沈先生儼然成了”網紅“,火得一塌糊涂。 在我看來,之所以“圍觀流浪大師”成為一種風尚,這與抖音、快手圈粉,博流量的內在邏輯有關。正是因為流浪的沈先生短時間內成為流量爆點,只要能夠拍到沈先生就能圈粉博流量,因此一些抖音、快手播主趨之若鶩湊著去拍沈先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這是抖音、快手出現很火的“流浪大師”現象的最表層的原因。 剝開這一層,可以追問,為什么流浪的沈先生會突然爆紅?他沒有爆紅,抖音、快手的播主也就不會“嗡~嗡~”地一窩蜂就飛過去。流浪的沈先生是因為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流浪漢,讀過很多書,談吐不凡。像沈先生這樣的流浪漢,不說是絕無僅有,也算得上頗為罕見。人們傾向于圍觀新奇的事物,五條腿的豬,長翅膀的青蛙,擠公交車的市長,以及讀過很多書的流浪漢。 任何新奇、獨特、沒有見識過事物都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談吐不凡的流浪的沈先生碰巧在流浪漢中夠新奇、夠獨特、夠罕見。這算是剝開后的第二層。 繼續剝,接下來再問:人們為什么對一個讀過不少書,談吐不凡的流浪漢沈先生感到新奇、獨特呢?其實也很簡單,與中國人對流浪漢的刻板印象有關。在中國人樸素的觀念里,流浪漢是Loser的典型,但凡還有一絲謀生的技藝,都不致于流落街頭。沈先生顯然不是走投無路,以他的談吐,學識,遠遠超過人們印象中某些尸位素餐,說一句話錯兩個成語的權貴,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流浪街頭。所以圍觀的人們不僅出于獵奇的心態,還有著拯救的心態,試圖給予沈先生以“拯救”,這與多年前北大一幫自視甚高的校友去拯救賣豬肉的曾從北大畢業的陸步軒同出一轍。 如果同樣是一個博覽群書,談吐不凡的流浪漢出現在紐約或倫敦或巴黎或東京的街頭,固然也會引起人們的圍觀獵奇,但基本不大可能有誰會懷著拯救的心態。流浪是一種生活方式,尊重他好了。 剝了三層,還能繼續往下剝嗎?當然!繼續剝,雖然一個新奇、獨特、超越刻板印象的流浪漢們自然吸引人們圍觀,但因此熱傳而成為現象級的噱頭就沒有這么簡單。與”流浪的沈先生“無所滯礙地“自由”傳播相對,同期許多更值得關注,真正有意義和價值的熱點事件和現象卻不能無所滯礙地“自由”傳播,或者被封殺,格刪無論;或者被敏感,動輒得咎。相較之下,”流浪的沈先生“是一個難得的可以盡情傳播評論的噱頭,媒體、自媒體、寫手、播客擠在”流浪的沈先生“這個狹隘的選題舢板上,不過載才怪。 在這第四層,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畸形的傳播現象,已經與沈先生沒有太大關系,他只是道具。我們都知道為什么畸形,我們都不說。 |
|
來自: 沖霄3e8ixadnpn > 《微信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