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名機械工人 還當過茶樓服務員 因為熱愛 所以堅持 最終成為了相聲演員 他很幸運 遇到恩師黃夢如 在《相聲有新人》的舞臺上 成為一匹“黑馬” 在上千對相聲演員中嶄露頭角 讓全國觀眾知道營口還有一群相聲人在堅持夢想 今天,《師說》欄目為您講述 相聲演員李振威的故事 我叫李振威,是一名相聲演員,我入行時間不長,到今年5月份剛好三年。我特別喜歡相聲,跟著師父黃夢如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也算是小有成績。 在去年上海東方衛視《相聲有新人》的選拔賽中,我跟搭檔張括從全國上千對相聲演員中脫穎而出,進入全國20強。當時由于入行時間短,基本功不扎實,沒能晉級,這也讓我清晰地意識到跟其他參賽選手之間的差距,下定決心要加倍努力。 入行前,我是一名機械行業的工人,喜歡跟朋友到茶樓坐坐。漸漸地我喜歡上了相聲這門藝術。為了學習相聲,2014年初,我辭掉工作,到茶樓當服務員。 茶樓人不多的時候,我跟搭檔偶爾會上臺去“比劃比劃”,就是那時我認識了師父黃夢如。 師父黃夢如退休后回到家鄉營口振興曲藝事業,創辦了“怡笑閣”相聲俱樂部。2016年5月7號,我拜師黃夢如門下,開始系統地學習相聲。 “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練不出一張嘴” 相聲表演看似簡單,但學起來很難,相聲行里有句話: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練不出一張嘴。這也正說明相聲不好學。 相聲講究四門功課“說、學、逗、唱”,第一步要學的就是“說”。咱營口人說話不分平翹舌,普通話不標準。首先我就得把這個練好,吐字很枯燥,得反復說,反復磨。在舞臺上,讓最后一排的觀眾能清楚地聽到我說的話,得下功夫苦練丹田氣,最后練到肚子疼。 “三分逗,七分捧” 拜師之后,第一次在“怡笑閣”里演出,我是捧哏,表演《打燈謎》這個段子,結果一個包袱都沒響,對我的打擊有點大。也讓我對捧哏有了新認識:總共就那么幾個字,在什么位置說,怎么說,踩在哪個點上說都是有技巧的,并且需要把握整個段子的節奏,太難了。我覺得逗哏就像是風箏,怎么飛都行,捧哏就是放風箏的人,無論飛多遠都能給拽回來。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我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之后僅用了三天就把貫口《夸住宅》背下來了。《夸住宅》是相聲中較難的一個貫口,比《報菜名》和《地理圖》都難,觀眾需要通過我的描述,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晰的畫面,這就對相聲演員的功底要求比較高。我不僅要掌握字與字、詞與詞、段與段之間的間隔,還要掌握好節奏和邏輯重音。 每個人的表演風格都不一樣,我主要是以唱為主,師父告訴我相聲演員在“柳活”也就是學唱方面要均衡發展,只會唱歌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習京劇、地方戲、大鼓等。 我學習的第一個戲曲相聲是《雜學唱》,《雜學唱》涉及到評劇、京劇、鼓曲等,戲曲的發聲方法、唱腔、節奏跟我熟悉的唱歌完全不一樣,對我來說難度很大。那段時間里,每天24小時,除去睡覺的時間,我一直都在聽《雜學唱》中涉及的曲目。45天后,我終于掌握了這個段子。 師父給我的評價是:對于學習相聲已經到“癡迷”的程度了。 “相聲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在創新上下苦功夫” 在相聲界,能創作的演員很少,將傳統段子根據自己的風格進行改編,這就更難。平時在生活中,我遇到比較逗的事兒,或者是聽到網上搞笑的段子就記下來、改一改,表演時或許就能用到。 有時候想改編一個段子,我熬了兩宿去編寫,到最后可能就用上一個詞,那也是我的收獲。段子編寫出來了,我上臺后,發現摸不到觀眾的笑點,包袱不響,這時候師父就會指點我,然后再去舞臺上表演,再看效果,一個段子反復地在舞臺上演,漸漸地就能摸到門路了。 “傳承發揚,讓相聲這門藝術越走越遠” 相聲演員需要掌握很多知識,才能把段子說好傳統相聲中,涉及歷史、地理、文學、音樂、醫藥、民俗等各方面內容占了很大一部分。現在我能掌握的有30多段了,隨著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我覺得,相聲作為一門傳統的表演藝術,在北京和天津發展的都不錯,但是在營口發展并不理想。剛開始“怡笑閣”發展得不好,有時候只有一個人來聽相聲,即便是這樣,我們這群相聲人也堅持說。現在情況漸漸好轉,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個行業,這也給我們相聲人加了一把力,讓我們想做出更好的內容表演給觀眾。我以后也會像我師父那樣將畢生所學傳授給徒弟們,將相聲這門藝術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總監制 / 王忠陸 監制 / 張旭勇 張藝 編輯 / 王雪 趙欣 魏家鵬 制作 / 梁永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