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位于我國中部、長江中游,與河南、陜西、重慶、湖南、江西、安徽等六省相鄰,自古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其中省會武漢更有“九省通衢”之稱。湖北土地肥沃、河湖密布,是我國南方開發(fā)最早的區(qū)域之一,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為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地。 夏商時,湖北就已納入華夏版圖,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湖北為中心的楚國時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于此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湖南并為湖廣,兩省清朝時期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湖北悠久的歷史進程中誕生了眾多的歷史名城、古縣,其中棗陽、長陽、當陽、崇陽及陽新這五個縣以“陽”為名的縣,歷史均非常悠久且都為千年古縣。 棗陽市,位于湖北省北部、豫鄂兩省交界處,是湖北省縣級市,由地級襄陽市代管。棗陽地處著名的隨棗走廊西端,自古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也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地,是漢光武帝劉秀故里。 棗陽古屬唐國,后為楚地,秦滅楚后就于此設蔡陽縣,市境有兩千二百多年的建制史。兩漢時,今棗陽市域?qū)倌详柨ぃ瑬|漢時所設之襄鄉(xiāng)縣是今棗陽建制之始,南北朝時改稱廣昌縣,隋時為避諱始稱棗陽。唐初曾于棗陽設昌州,金時也曾升為棗陽軍,但棗陽大部分時間為縣,多隸屬于隨州、襄陽路、襄陽府等。 當陽市,為湖北省由宜昌市代管的縣級市,其地處湖北中部的鄂西山地到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城市。當陽歷史悠久,其設縣于戰(zhàn)國,為我國最早的一批縣治之一,當陽也是三國名城,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就發(fā)生于此。 當陽古屬荊州,春秋戰(zhàn)國屬楚,戰(zhàn)國末期白起破楚都后于郢置南郡,當陽就設縣于此時屬秦之南郡。兩漢時,當陽縣均屬南郡,東漢末當陽先屬蜀漢,關羽敗走麥城后為吳之轄地。南北朝至宋時期,當陽區(qū)劃變遷頻繁,先后為當陽縣、平州、玉州等,自五代始,當陽與荊門關系密切,當陽曾改稱荊門縣,也曾為荊門軍、荊門府、荊門州等治所,到明時荊門州治所才穩(wěn)定于今荊門市。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山區(qū),隸屬于宜昌市。長陽地處武陵山余脈,歷史上巴人自此開創(chuàng)巴國,是巴人故里和土家族發(fā)祥地,西漢時境內(nèi)就設佷山縣,有“佷陽古地,夷水名疆”之稱。長陽縣境環(huán)境悠久,清江貫穿全境,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的美譽。 長陽西漢置縣,稱佷山縣,魏晉南北朝時期區(qū)劃混亂,隋時稱長楊縣,唐初改稱長陽,并于曾于此短暫置睦州,縣名沿用至今。建國后,長陽屬宜昌,1984年改長陽縣為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崇陽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處,為咸寧市轄縣,是一縣連三省之地。崇陽歷史悠久,自西漢起為下雋縣地,唐時境內(nèi)始設縣,稱唐年縣,五代時稱宗陽,北宋初改稱崇陽,縣名沿用至今。 陽新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鄂贛兩省交界處,為黃石市轄縣,自古素有“荊楚門戶”之稱。陽新境內(nèi)河湖密布,有“百湖之縣”“魚米之鄉(xiāng)”之稱,自古為繁榮之地。 西漢時陽新境內(nèi)就已設下雉縣,三國吳時下雉析置陽新,此為陽新之名之始,西晉時下雉并入陽新縣。隋時,陽新先改富川后改永興,自北宋先后于此置永興軍、興國軍、興國路、興國府、興國州等。民國初廢州改縣,興國州廢為興國縣,1914年改稱陽新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