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斑禿經驗 斑禿是皮膚科常見病, 指頭皮毛發驟然發生斑片狀脫落, 其重者頭發可全部脫落稱之為全禿。其最重者全身毛發均可脫落, 稱之為普脫。本病雖為無關生命的小恙, 如失治誤治, 不但影響美容, 且給患者精神帶來莫大痛苦。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與肝腎脾肺四臟功能失調有關。毛發生長的營養和動力直接來源于腎精與肝血, 肝藏血, 發為血之余, 腎藏精, 其華在發, 且“乙癸同源”, 精血互化。腎精與肝血充足則頭發光澤, 肝腎虧損則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內經》云: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 發長齒更。” 張景岳注: “女至七歲, 腎氣稍盛, 腎主骨, 齒者骨之余, 故齒更, 腎為藏精之臟, 發者血之余, 故發長。” 脾胃為后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毛發生長的營養, 間接來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脾胃功能的好壞除影響五臟六腑的正常功能外, 每多影響頭發的光澤榮枯生長與脫落。 另外, 肺主一身之氣, 為生氣之源, 肺在體合皮, 其華在毛, 衛氣通過肺的宣發而發揮其“溫分肉, 充皮肌膚, 肥腠理, 司開合” 之功。《素問·經脈別論》云: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于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肺氣充足宣發有力, 布化正常, 氣血精液得以布散達于皮毛。肺氣虛, 宣發無權, 則毛發不榮而脫落, 心生血, 在體合脈, 血液周流全身, 營養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如果血運受阻, 則毛囊局部失養, 故毛發脫而不生。王清任在《醫林改錯》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中提出血瘀為脫發的重要原因, 《血證論·瘀血》亦提到: “瘀血在上焦, 或發脫不生。” 綜合以上內容, 斑禿的原因主要為肝腎虧虛, 脾肺氣虛, 瘀血阻結有關, 分型治療如下。 肝腎虧虛型 此型最為常見, 斑禿或普禿, 頭發干燥枯黃, 頭暈目眩,精神萎靡, 記憶力下降, 舌質淡, 苔薄白或舌體瘦小, 脈沉細。 方用驗方生發飲: 當歸15g、川芎10g、熟地20g、首烏15g、女貞子15g、杞子15g、蓮子15g、黑豆15g、桑椹15g、菟絲子15g、沙苑子15g、阿膠珠10g、藁本10g、石菖蒲10g。 脾肺氣虛型 斑禿或普禿, 頭發細軟稀疏, 伴納呆腹脹便溏,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 面色萎黃, 動則汗出, 易感冒。舌質淡, 苔薄白, 脈沉細。 方用玉屏風散合異功散加減: 黨參20g、黃芪20g、白術10g、防風10g、云苓15g、炙甘草10g、陳皮6g、川芎10g、首烏20g、山藥30g、沙苑子15g。 瘀血阻絡型 斑禿或全禿日久不愈或發病前有頭痛, 偏頭痛, 頭皮刺痛或外傷或無明顯癥狀僅舌有瘀斑瘀點等伴脈細弦或澀滯。 方選通竅活血湯: 當歸15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麝香0.2g (沖)、首烏20g、杞子15g、沙苑子15g、菟絲子15g、藁本10g。 由于引起斑禿的發病與五臟皆有關系, 病因不同, 臨床表現亦不同, 以上幾型可相互轉化和滲透, 故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堅持辨證論治, 隨證加減,方可收功。 另外, 本病可影響美容, 尤其是對于年輕人來說, 會造成精神壓力大,焦慮不安, 應注意調節情志, 放下包袱,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積極治療,堅持服藥, 配合治療, 方可收滿意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