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是繼認知主義之后學習理論的又一場變革,它的基本假設是:第一,認識并非是主體對于客觀存在的簡單的、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主動的、不斷深化的建構過程,即所有的知識意義都是通過主體內在表征過程主動建構出來的;第二,在知識意義建構過程中,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識意義是隨著學習環境的變化而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由此可見,建構主義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關注個體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它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 2.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環境特點。 建構主義在教學中的應用,將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環境,課堂不再只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也不再處于被動的接受學習的地位。建構主義理論支撐下的課堂顯示出它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突顯學習者的主動性。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在于學習是學習者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環境的創設,必須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控制權和自主權,這同時也標志著課堂教學權力由教師向學生的根本轉移。第二,創造多種信息渠道。建構主義尊重并強調要從多種渠道進行學習,要求學習者構建自己在某一領域的“觀點”時,必須從多種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建構知識。這要求在建構主義的教學環境中存在多種信息源,這些信息源可以是教師、同行、同輩、書本及各種媒體等等,使學習者能從多種渠道、多種角度收集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綜合成自己的觀點。因此理想的建構主義教學環境應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源,而不僅僅是傳統的教師與課本。第三,強調學習者的協作性、弱化競爭性。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之間相互協作及學習者之間觀點的相互碰撞。學習者之間分享多種觀點意味著協作,在協作中,學習者之間可以相互交換學習心得體會。這一協作和分享過程,將有利于學習者澄清原本含糊的概念,并將所學以恰當的言辭表達出來,這樣,有助于知識的綜合和意義的構建。因此,在教學中創設適當的協作環境,并使學習者在這種環境中充分表現,必將有助于學習者構建知識,保持持久性的學習。第四,提供真實的、現實世界的知識。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應該是在“情境”中學習。在教學中,局部的具體知識是不真實的,且對學習者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在建構主義教學環境中,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建構知識。這種在真實世界中學會解決問題的經驗,不僅有助于學習者構建更加牢固的內在聯系,還有助于學習者將所學知識再用到新的現實世界情境中。 3.建構主義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將建構主義應用在教學中,使教與學的重心由教師轉向學生,這種重心的轉變帶來了全新的教學圖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從建構主義教學環境的特點,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建構主義運用在教學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建構主義的教學活動,較之傳統的教學活動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且更加強調教學情境的真實性,使知識的學習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習本身變得更有趣,因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二,更有利于新知識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活動,主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盡量讓學習者控制教學進程,進入完全真實的學習任務情境中等方式,鼓勵學習者發展批評性的思維能力,綜合所學習的知識。通過這些方式能使構建的知識更加持久和牢固,更易于遷移,更有意義且更有用。 皮亞杰在1970年發表了《 發生認識論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他從認識的發生和發展這一角度對兒童心理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認識是一種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這正是建構主義觀點的核心所在。 在皮亞杰看來,應注重學生內部的認知重組過程,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應注重有意義的學習(學習者參與了仔細的思考)。建構主義的提出,對于傳統的教學(包括教師的作用,學生的地位等)提出了挑戰,轉向學生主體與中心,教師作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尤其重視學習環境的建構,學習資源的提供。但是由于其理論忽視了社會因素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導致實際上對教育和教師作用的輕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