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香港春拍將于3.30-4.3日正式開拍,重槌即將敲響之際,對于港地向來最精彩的瓷器品類,大家都知道今年都有哪些好戲連臺嗎?繼我們在前面和大家分享蘇富比天民樓藏瓷,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秘藏外,今天還要為大家帶來如上視頻中這對仿掐絲琺瑯彩罐。那么,作為乾隆高仿器,為何專家給予的估值高達千萬?它高身價背后都埋藏著什么樣的宮中秘史呢? LOT 3003 清乾隆 仿掐絲琺瑯粉彩 荷塘花卉瓔珞紋蓋罐一對 估價:HK$ 10,000,000-15,000,000 罐高46cm,唇口,短直頸,豐肩圓腹,圈足。拱形蓋,蓋鈕以立體蓮花為飾。罐底以描金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通體施藍釉,本器獨特之處在于粉彩浮雕技法裝飾,仿制出掐絲琺瑯狀般的立體紋飾效果。肩處飾一圈瓔珞紋,腹部主題為荷塘花卉紋,近底飾卷草紋。主體荷花競相開放,爭相斗艷,栩栩如生。造型高貴典雅,制作精細,今成對流傳,甚為難得。 下面我們從此對罐的存世數量、來源出處以及裝飾工藝等方面,來看看它之珍罕。 事實上,傳世仿掐絲琺瑯之例并不多見。資料顯示,僅日內瓦鮑氏藏家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兩例。同時,此類仿掐絲琺瑯技藝作品,也罕見于拍賣市場,每次出現于拍場,也是備受藏家注目,終以高價成交。這里有兩個參考案例,一是2005年5月30日,佳士得香港推出的清乾隆粉彩仿法花連池水禽紋蓋罐一對,當時以2420萬港幣成交;另一例為張宗憲先生舊藏,清乾隆仿掐絲琺瑯粉彩壽山福海雙龍紋蓋瓶,曾于2009年上拍于中國嘉德,以1792萬人民幣成交。 從其來源出處看,清代乾隆皇帝對明代瓷胎和金屬胎掐絲琺瑯器非常珍賞,曾經命人分別仿造,以作為御器。故宮博物院珍藏姚文瀚繪《崇慶皇太后萬壽圖貼落》中所描繪乾隆皇帝為其母親崇慶皇太后祝壽的畫面中,慈寧宮正殿臺階前的供案上就陳設著一對與本對罐十分相似的仿法花蓋罐,此品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我們也來崇慶皇太后大辦壽宴的場面和細節圖中來看看: ▲ 看見條形桌上的藍色對罐沒? 從裝飾上看,類似的裝飾技法首見于元代金屬器物,明初廣為流行,名為「掐絲琺瑯」,是將銅絲依圖案形狀焊于金屬器表面,形成一個個小框,然后內外填上各色琺瑯,經烘燒后還要把表面磨平,并將銅絲流金,這類掐絲琺瑯器多以孔雀綠作地色,也有用鈷藍或白色,甚至偶爾用黃色作地。 而在工藝上,這對蓋罐制作精致,設計獨特,堪稱清代景德鎮法花技術登峰造極之作。景德鎮御廠以法花裝飾瓷器,應該始自明代宣德年間。此技法似乎是山西地區燒造瓷磚的窯場于元代或明初所創,在器身上以泥條推出圖案的輪廓,用來分隔各種色澤料,此裝飾技法稱為「法花」,多以與鈷藍彩或松綠作地色。 另外它的異常珍罕處還在于連蓋子皆保存完好。而且還有值得注目之處,其他傳世品的地色多為鮮藍而不透明,此對罐地色是為半透明的藍彩,非常悅目,藍彩中還隱見柔和的斑紋,大抵是以小管將藍彩吹于器面所生的效果。拍品肩部則飾有纓珞紋,整體構圖豐富緊湊。罐子足部那一圈卷草紋,即為來自明代法花器。蓋鈕頂端亦有花瓣作紅色、花蕊作松綠的菊花,與足部裝飾互相呼應。蓋子邊沿、罐子口沿與足沿等,亦描上金彩,閃爍生輝。以上種種,專家認定,這對精美絕倫的蓋罐,應為清宮特別訂制之物。 把玩整器,器型端莊優美,紋飾賞心悅目,可謂滿城春色映朝陽,雨后荷花承恩露,美器如斯,惟待識者寶惜。 看完如上這件乾隆高仿,你認為今春它能角逐拍場之王嗎?事實上,作為當下收藏圈最受歡迎的乾隆出品,今春香港大拍,還有件乾隆款黃地粉彩,也是精巧至極,寓意吉祥,而且來源有序,頗為值得一觀,也和大家分享下吧。 Lot 3018 清乾隆 黃地粉彩 描金蓮蝠紋鏤雕多孔折沿盤一對 估價:HK$ 10,000,000-18,000,000 盤一對,折沿,淺弧腹,圈足外撇。二盤紋飾一致,內外均以黃釉為地,盤心飾幾何鉆形,內壁環飾四組纏枝蓮花紋及蝙蝠紋。四組紋飾環環相扣,形成一幅構圖清晰、精致細膩的圖案。 折沿處于紅地上鏤雕48個大小一致的圓孔,并以描金線相系,絲絲入扣。圓孔上下間飾花草紋,用筆工細,設色妍麗。盤外壁與盤心飾紋相呼應,同為四周纏枝蓮花紋及幾何鉆形。足墻施松石綠地,環飾一周花葉紋,足處輔以一圈礬紅描金卷云紋。盤底施松石綠釉,中心以礬紅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 戴維斯(Samuel C. Davis, 1871-1941) 從來源來看,本拍品源自美國收藏家戴維斯,再由其孫女Alita Davis繼承,后一直于家族中流傳。戴維斯出生于美國圣路易州一個顯赫家族,1893年畢業于哈佛大學,于1904年參加美國路易斯安那采購博覽會,自此開始接觸亞洲藝術品,并收藏中國陶瓷,其中大部分的藏品來自著名古董商盧芹齋。1940年戴維斯逝世后,其藏品中202件瓷器捐贈予圣路易美術館,另外一部分則捐贈于哈佛大學。 從存世量來看,鏤雕工藝的盤子不為多見,翻閱各大公私收藏構,類似鏤空折沿大盤僅見數個帶嘉慶款之例,帶乾隆款或是黃地的例子均極為珍稀。參考徐展堂舊藏一松石綠盤,后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另一仇焱之舊藏松石綠釉例,曾于2002年售于香港蘇富比。一紫地之例1989年售于佳士得紐約。臺北故宮博物院另藏一嘉慶黃地之例,著錄于《中國歷代陶瓷鑒賞.5.清官窯及民窯》,頁217。 在工藝上,此對盤堪稱精湛絕倫,無一不體現出乾隆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彰顯御窯風范,觀之濃郁的宮廷氣息撲面而來,妙不可言。除本品以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個僅見的乾隆款鏤雕折沿盤,惟該器施以白釉,尺寸較本品小,且未飾有蓮蝠紋,整體紋飾偏向于嘉慶年間作品風格。本對盤子甚有可能燒制于乾隆晚期,特意制作予隆皇帝的祝壽禮物,以蓮花蝙蝠紋寄予「福壽綿長」的吉祥寓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