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個叫沈巍的流浪漢火了。 一個以拾荒為生的流浪漢,因為愛讀書,懂國學,常出驚人之語,被人大贊“流浪大師”。 人類流浪的歷史很久,高手流浪的傳統也很久,西方哲學世界有蘇格拉底、第歐根尼為代表,而在東方,無論正史還是民間傳奇,也都不乏此類人物。 沈巍的爆紅,是被抖音抖起來的。抖來抖去,還把書法也抖到了他的頭上,說他寫一手黃山谷—— 這毛筆字是不是強加的不清楚,但“流浪大師”這名頭卻是網友們強加的,畢竟大師這玩意兒越來越廉價了。 不過在200多年前的日本,有位名副其實的流浪大師,在這世上寫就了一段傳奇。 他是一位高僧,本來可以舒舒服服地舞文弄墨,可他偏要住草庵、行乞食,因為看了幾眼懷素的書法,就肆無忌憚地寫開了狂草。 這位高僧,就是良寬。 他生活的年代,跨越中國的乾隆、嘉慶、道光,年少就有才華,他把這份才華揮霍到老。 良寬的生活隨意而自在,破衣爛衫、沿街乞討,因為愛寫字,偶然得到大的紙張,卻用很少的墨占領空白,使筆下的書法飄逸空靈。 良寬是個自由自在的流浪者,他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寫著自己想寫的字。 他看不慣錦衣玉食的生活,更看不起所謂的書家字,他覺得那樣生活和寫字太復雜,太講究,太俗氣。 他覺得,人活到到一定境地,要做減法,而不是貪得無厭地做加法。 ![]() 良寬書法,做的就是減法。 他學懷素,學的是其中韻味。懷素的草書線條只留筋骨,筆畫隨著酒意連綿不絕;而良寬的草書,筆斷意連,連某些他不想要的筋骨都省去了。 很多時候,人們不敢放棄、不愿放棄某些東西,而這樣,更多、更大的東西便要溜走了。 ![]() ![]() ![]() 有人放棄筆畫便不會寫字,可有人放棄筆畫,便得到更大格局。 看良寬寫草書,就是這種感覺。 他小氣落墨,大膽留白,是內心有更大的空間在。 這種更大的空間,是心胸,是格局,是氣概。 有個故事說,良寬年輕的時候便我行我素,這引起同事——其他僧人的不滿,終于有天在大雨中,那人暴揍了他一頓。良寬臥在泥濘里,眼里看到的,卻是那個揚長而去的僧人沒有帶傘。 在佛家的語境里,心胸、格局、氣概等一切讓人肅然起敬的東西,叫慈悲。 流浪大師良寬的故事到這里就差不多了。 而在抖音里,“流浪大師”沈巍的傳奇也將終結。 ![]() 現在的他,已經不能如愿流浪,而是被“好心”的人們包裝成了這幅模樣。 ![]() 記得在《圓桌派》里,竇文濤轉述過魯迅的一句話,說拉良家婦女下水,勸風塵女子從良,是中國文人的兩大愛好。 抖音已經忠實地繼承了這兩大愛好,并且發揚光大了。 他們只要良家婦女下水、風塵女子從良那一刻的快感,至于下水后如何游泳,從良后怎樣生活,全然不顧。 所以有人說,大師在流浪,小丑在直播。 新媒體時代,這已經是老黃歷了。 今天的情形是,大師不再流浪,小丑仍在直播。 帖子最后,還是放一張良寬的字吧。 ![]() 這世上最自在的活法,莫過于天上刮著他的風,地上走著我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