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正邪相爭激烈,邪熱極盛的階段,以熱盛津傷、化燥成實為特點,故陽明病的性質為里、熱、實證。
陽明,包括足陽明胃與手陽明大腸經及其所屬的胃與大腸二腑。足陽明胃經,起于鼻旁,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循挾車,經耳前,上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循胸腹而至足。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食指,循手臂外側前緣上行至肩,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足陽明胃腑,與脾同居中州,以膜相連,且有表里關系。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降為順,其性喜潤而惡燥;脾主運化、傳輸精微,其氣以升為健,其性喜燥而惡濕。脾胃合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手陽明大腸腑與手太陰肺,經脈相互絡屬,存在于表里關系。大腸主傳化物,排泄糟粕,又須依賴肺氣的粛降、脾氣的布津和胃氣的降濁。
可見,只有陽明、太陰相濟為用,才能完成水谷的收納、腐熟、吸收、排泄的整個過程。陰陽之氣昌盛和順,則水谷代謝正常,水谷精微就能奉養周身,化身氣血,故《素問。氣血形志篇》有“陽明常多氣多血”的說法。
陽明病的成因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他經傳來,如太陽失治誤治,津傷化燥,邪傳陽明者,稱為“太陽陽明”;而少陽病誤用發汗、利小便等法津傷化燥專屬陽明者,稱為“少陽陽明”;也有太陰病臟邪還腑、里病達外、陰證出陽,見大便結硬而成陽明病者。二是本經發病,多因素體陽盛,或有宿食,或為燥熱所感,病邪直從陽明化燥成實,稱為“正陽陽明”。
由于陽明多氣多血,其氣昌盛,故邪入陽明,多正邪斗爭激烈,而表現出一派大熱大實之象,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提綱,高度概括了陽明病熱盛、津傷、化燥、成實的病及特點。陽明病主要分為熱證與實證兩類。
陽明熱證,以邪熱彌漫、胃熱熾盛為主,可見身大熱、多汗、煩渴、脈浮滑或脈洪大等。若陽明經熱誤下,使邪熱留擾胸膈,可見心中懊憹;陽明經熱誤下,使下焦陰傷,邪熱與水相結,可見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陽明實證,主要指陽明邪熱與腸中糟粕相結的腑實證,可見潮熱、譫語、不大便、腹脹滿,或繞臍痛、腹滿痛等。又有脾約或津液內竭而見不大便者,亦屬陽明實證范疇。
陽明雖已熱證、實證為主,但也有虛證與寒癥。陽明病除本證外,尚有變證。如陽明之熱和太陰之濕相合,濕熱互結,可治身黃、發熱、小便不利等,則為陽明濕熱發黃證。若陽明之熱深入血分,可見口燥,但與飲水不欲咽及鼻衄的經熱證;下血、譫語的熱入血室證;其人喜忘、屎雖硬反易解,其色比黑的陽明蓄血證。
陽明病治則以祛邪為主,故主要采用的是清、下二法。陽明熱證,宜用清法,如梔子鼓湯的清宣郁熱法、白虎湯類的辛寒清熱法、豬苓湯的利水育陰清熱法。陽明實證,宜用下法,如承氣湯的瀉熱通腑崚下發、小承氣湯的通腑導熱緩下法、調胃承氣湯的邪熱通便和下發、麻子仁丸的滋津通便潤下法、蜜煎方或豬膽汁的外導法,以及菌陳蒿湯的清利濕熱兼以通下法、抵擋湯的逐瘀邪熱法等。但對陽明虛寒證,則當以溫補法為要。總之陽明病的主要治法,以清下熱實為主,但應注意中病即止,以“保衛氣,存津液”為其基本原則。
關于陽明病預后,多數情況是陽明邪熱化燥成實,很少再傳他經,多采用清法、下二法論治。正如《傷寒論》中明言“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但陽明燥熱丄迫心肺,下劫肝腎,輕則傷津耗液,重則陰損及陽,這種對其他經臟腑的影響卻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陽明與太陰同屬中土,中土熱實證多為陽明病,中土虛寒證多為太陰病,陽明病過用清下,損傷脾陽,可轉為太陰;太陰病濕去邪留,邪從陽明燥化,又可外出陽明,故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