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簡介我是琳子,現在在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做博士后。參與美國人類腦圖譜連接組學項目,用核磁共振腦成像分析多種精神疾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我從事腦科學研究多年,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文章,研究方向涉及幻覺、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帕金森病等精神、神經、衰老相關疾病。 你沉迷于游戲中無法自拔,對游戲上癮? 你沉迷于上一段戀情,愛情成癮至今,意志消沉走不出來? 你身邊有人沉迷于賭博,賭博成癮到傾家蕩產? 你沉迷于不可言說的娛樂活動中, OOXX 成癮到幾天不接觸就坐立不安? 只能說你打開上癮的方式不對。 人們通常覺得上癮是個壞得不能再壞的事, 然而「上癮」的另一種好的說法,叫做「激勵」。正確的「上癮」姿勢會讓你變成這樣: 讀書讀得停不下來,我怎么這么喜歡讀書! 夸人夸的停不下來,我怎么這么愛夸人! 工作做得停不下來,我怎么這么熱愛工作!賺錢賺得停不下來,我怎么這么能賺錢!(這個還得看運氣…) 總之,錯誤的上癮,會讓你虛度光陰,甚至抱憾終身。但是正確的上癮打開方式,卻可能是你走向人生巔峰的必備良伴。 本次 Live ,我將重點介紹上癮的大腦機制,各種不同形式的上癮現象和內在根源,以及如何改善不良成癮,和培養良性「上癮」。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上癮的大腦內分泌機制 · 上癮的大腦結構功能機制 · 愛情成癮是怎么回事 · 賭博成癮是怎么回事 · 藥物成癮是怎么回事 · 性癮是怎么回事 · 其他成癮現象 · 如何克服不良成癮 · 如何培養好的「上癮」——成癮機制激勵良性行為 今天這場live呢因為受我現在的地點所限,所以呢我們大概在1個小時10分鐘左右的時候準時結束,如果說有些問題問我還沒有及時回答完的話呢,可能在結束之后,我還會有所補充,所以呢我會盡量回答大家一些更關心的話題,那么對于一些來不及回答的話題呢,大家可以之后回頭再來看一下,是否會有補充。 今天呢還是從一個案例開始,有個女生她叫作史蒂芬妮,她是一個34歲的中層管理人員,那么她從2009年開始呢,就突然變得暴飲暴食,每天都特別想要吃很多高糖的食物,另外呢她也變得特別喜歡賭博,于是呢她就變得很喜歡買彩票,那么在美國呢彩票通常是在加油站買的,所以呢她就會在家的附近,從一個加油站跑道另外一個加油站不停的買彩票,但是呢在這些成癮行為出現之前,她其實一張彩票也沒有買過。那么這個買彩票和暴飲暴食的狀況持續了幾年之后,史蒂芬妮才意識到,這些突然冒出來的狀況呢可能跟醫生開給她的一個藥片有關,就是治療她的帕金森病的藥物。 帕金森病,是我在做博士期間主要研究的一個疾病,那么這個疾病它通常出現在老年人中,或者中年人中,是一個主要和運動機能損傷有關的疾病,它的大腦的生理病源的開始部分是一個負責分泌多巴胺的細胞團叫做黑痣,這個細胞團里它的多巴胺神經元主要是用于運動通路的,那么在帕金森病人中呢,這個黑痣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大量的凋亡,會死亡高達80%左右。 那么醫生開給史蒂芬妮的這個藥物呢,就是取代她失去的多巴胺來激活多巴胺受體的一種替代物,那么這個藥物的副作用,就是會導致和運動沒有關系的多巴胺回路也會被過度的激發,那么會使得人產生一些毫不相干的但是呢和多巴胺獎賞回歸有關的成癮癥狀。 一直以來各種媒體呢都會把多巴胺描述成一個讓人感到愉悅感到快樂的來源,會把多巴胺寫成是一個意味著快樂使大腦感到幸福的根源。那么各種文章把多巴胺形容成生活值得一過的原因或者說我們享受每一個快樂時刻的本質,每一個人呢都會企圖想要通過藥物、運動、食物、或者性行為、或者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等,來追求這個多巴胺產生的高潮體驗,但是呢事實上,實際上的腦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的結果是,多巴胺其實并不是像大眾媒體所渲染的是這個快樂分子或者是快樂的來源。多巴胺的作用呢,其實非常的簡單。 對于多巴胺的一個準確的本質的描述,其實呢是多巴胺作用于我們的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想要某一樣東西的欲望。多巴胺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讓大腦預期獎賞并且會指導我們相應的行為。那么簡單的來說呢,多巴胺的作用就是讓你想要,想要某種東西,想要某種行為,并且讓你選擇能夠得到更多獎勵的這個行為。所以說呢多巴胺其實和快樂關系并不是很大,多巴胺的釋放會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感覺,但是呢,多巴胺釋放的量和快樂的程度,并沒有關系。那么用高曉松的那句話來說呢,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那么理想就是當你想它的時候你是快樂的,而欲望就是當你想它的時候,你是痛苦的,這個欲望,其實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
圖片中我們看到的大腦中間的的這個區域主要是中腦的區域,紋狀體的區域,綠色的橙色的紅色的桃紅色的這些點呢都是多巴胺的一些集合,神經元集合點,那么他們各自涉及到不同的神經回路,大部分都會涉及到獎賞回路,而一小部分這個紅色的小圓點substantia nigra,它是黑質,這個點它是負責到運動的技能,這也就是為什么帕金森病人在這個多巴胺大量凋亡之后運動會出現問題。那么這些中腦的多巴胺的神經元的集合,會作用于我們的大腦的前額葉,藍色的這個區域,那么跟它會產生各種互動而指導我們行為和欲望。 在1978年有一個科學家他叫作RW,他發表了一個關于多巴胺的研究論文,他用抗精神病藥物清空了小老鼠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機制,之后呢這個小老鼠就變得對美味的食物或者說一些會導致成癮的毒品藥物變得無欲無求,并且呢它也不會再做出任何努力,不會想要伸出它的老鼠爪子來得到食物來得到獎勵。那么在之后的幾十年的研究中,科學家都一再重復的觀察到類似的這種現象,那么大家也就一直覺得多巴胺是不是和愉悅快樂的感覺有關,清空了它的多巴胺它就感覺不到快樂所以它就不想要吃東西了,但是呢之后密歇根大學的神經科學家Kansbanrui他的研究呢就發現了好像并不是這么一回事。 首先他的多年的研究發現,當動物感到開心的時候,通常會舔嘴唇,比如說很餓的時候突然吃到特別好吃的東西,或者很渴的時候終于喝到了水。這個舔嘴唇的現象,在老鼠、猩猩或者人類的小嬰兒中也是都有。之后他的同時就用神經毒素損毀了這個小老鼠的多巴胺分泌中樞,想看看它們對于美味的食物是不是就不再會有這種愉快的舔嘴唇的反應了。結果呢,恰恰出乎他們的預料,小老鼠在沒有了多巴胺之后,它不會再去主動的尋找食物,但是如果它們看到有好吃的東西喂到它們的眼前,他們還是會舔嘴唇表示很開心。 然后相反,科學家通過用電刺激給小老鼠增加它的多巴胺水平,結果呢小老鼠就會拼命的找吃的,并且會一次吃好多東西。但是呢它們這個快樂的舔嘴唇的反應并不會增加。而且呢如果這個食物變難吃了,這些多巴胺分泌過剩的小老鼠還是會吃很多。那么這個整個研究的結果呢也就意味著,其實多巴胺可能并不是給我們產生愉悅感的來源,而是讓我們產生欲望。 所以說當你很想要某樣東西或者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并不代表這樣東西或者這件事一定會給你帶來快樂。想要和需要、想要和快樂其實是分離的兩件事兩個系統。多巴胺呢會帶給人想要的感覺,讓人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快樂呢,它其實是一種被滿足的感覺。那么這個被滿足其實和多巴胺的分泌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或者說并沒有特別多的因果關系,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挺明顯的。一樣東西或者一件事情,可能你并不需要它,但是多巴胺的一些不合適的病態的分泌會讓你一直想要這件事情,想要做這件事情或者想要某個東西,而最后呢即使是你獲得了這樣東西獲得這個機會做這件事情,其實也并不一定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 上一期的live中,我們有介紹到強迫癥和多巴胺的分泌過多有關。實際上上癮和強迫癥它涉及到的大腦回路是相似的。那么這兩者其實都是沒有辦法停止一個強迫性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并且這兩個行為模式之間會涉及到非常多的相同的大腦區域,包括負責想象未來并且進行相應規劃決策的大腦前額葉。其中呢尤其重要的是前額葉中的眶額葉皮層,這個區域它復雜評估我們某個選擇的情緒和心理價值,并且呢會根據這個價值的判斷來決定你多想做這件事情以及究竟在不同的選擇中做出哪個選擇。 前額葉皮層和負責分泌多巴胺的伏隔核協同工作,伏隔核呢是我剛才傳的這個圖片綠色的小區域,那么這兩者形成的大腦回路就會決定你有多想做一件事情,或者多想得到一個東西。 另外呢我們大腦中負責加工情緒和監控我們內在心理狀態的腦島,和負責監控我們行為沖突和錯誤的前扣帶回是這個多巴胺回路的另外兩個重要的節點。那么其中的前扣帶回也是我們大腦的額葉的后部的區域,它對于強迫行為是非常的重要的。因為這個區域呢會隨時隨地監控我們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或者它跟我們的逾期還差多遠。那么如果說這個區域錯誤的放電或者錯誤的形成一些回路的話呢,就會給人一種總是不太對的總是有錯誤的感覺,于是呢就會讓人產生不斷的重復,想要直到把它做成完美或者完成為止。 在強迫癥中呢前扣帶回可能會錯誤的感受你的行為和實際反饋的這個誤差,所以呢會導致一個人即使做對了也會有持續的焦慮感。那么負責焦慮情緒的大腦的杏仁核呢久而久之也就會參與到這個回路里面來。成癮行為和強迫行為其實這兩者它的邊界是非常模糊的,并且這兩者之間有很多行為上的現象中的重合,比如說賭博行為。那么在1980年之后的美國精神醫學界他們的疾病分類手冊中其實是歸類在強迫癥這個類別中的。但是呢在2013年更新的DSM精神疾病分類的手冊里面,就被歸類到了成癮行為。那么強迫癥和成癮行為這兩者之間可能主要的差別在于強迫行為更多的是做這件事情是降低一個人的焦慮感,而成癮行為更多的是做這件事是為了更多的快感。 那么上圖中整個多巴胺神經回路就會是設定我們的價值評估、優先選擇哪個選項以及我們的目標設定。最重要的是多巴胺的回路中的紋狀體。紋狀體就是包括伏隔核這個大的區域。它的功能就是把我們重復的行為進行簡化,打包成一個習慣性的程序。最后使這個習慣可以在我們意識非常低或者無意識的狀況下更加容易的被調用。研究發現呢一個行為從它被學習到變成一個無意識的自動習慣的學習的過程,大腦的活躍區域會從紋狀體的腹側逐漸轉移到紋狀體的背側,并且呢隨著這個習慣過程的形成,我們大腦的前額葉控制或者停止這個行為的能力就會變弱了。也就是說呢,隨著一個習慣行為也好或者成癮行為也好,隨著它的形成它就會一個打包的自動的過程。那么我們大腦高級皮層也就變得逐漸難以控制這個行為習慣。 上癮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大腦的習慣行為網絡和決定是否執行習慣的這個監控網絡,這兩者之間出現了不平衡。歸根結底呢我們的大腦網絡都是在每天的新的經歷新的學習中不斷的形成和不斷的被重塑的。多巴胺神經回路呢就讓我們在這個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專注下快速地尋找食物或者學習這份技能,或者培養下一代。但是呢,這個回路如果說被錯誤的使用或者錯誤的建立了,就會讓我們容易形成一些錯誤的習慣或者說對不好的東西上癮。 首先講到上癮大家可能最直觀的聯想就是吸毒上癮。為什么吸毒會讓人上癮呢?因為毒品會帶給大腦沖擊,那么這種沖擊呢,是我們吃到好吃的或者說性行為的時候分泌的多巴胺的量的十倍甚至更多。這種程度的多巴胺的分泌它其實不會增加一個人的快樂的感覺,愉快的感覺。但是呢它會讓一個人極度的渴求毒品,會讓一個人追求毒品的動機變得非常的高,并且還會剝奪一個人最后感到快樂的能力。因為隨著吸毒次數的增加,大腦會逐漸適應大量多巴胺的存在,并且會變得越來越不敏感。所以說下一次就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多巴胺刺激它才會有反應。所以說當一個人戒毒的時候會的非常的難受,睡不著覺甚至會不由自主的顫抖。并且它的大腦獎賞系統和前額葉皮層之間的鏈接會變弱,讓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尋求毒品的這個念頭和行動。 另外呢有研究發現,吸毒的人從概率上來說更可能他的前額葉皮層和紋狀體的回路,神經發育不是特別的成熟,會導致他的自控能力比較低下,更加難以壓抑內心需求毒品的這個欲望。而這個吸毒的人他的兄弟姐妹雖然說他們沒有吸毒,但是呢,通過大腦的成像研究也發現,他們的大腦結構跟一般人相比,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可能導致他們的整體的自控能力會比較差,那么賭博其實它的大腦機理呢也和吸毒是比較接近的。 這個成癮有40%是由基因決定的,剩下的60%是由環境決定的。那么上癮他不是一個單基因決定的遺傳問題。具體有哪些基因決定了一個人更容易上癮,到現在為止,科學家還在研究中。那么到目前為止發現和成癮有關的基因,都是和多巴胺神經通路有關的。另外呢,有研究發現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說青春期,比較孤獨,有可能導致成年期更加容易上癮。 那么這個研究就是發現小老鼠在青春期如果說不讓它社交的話,它在成年之后,更加容易對毒品比如說安非他命上癮,戒除也會更加的困難。原因可能是因為孤獨讓小老鼠的多巴胺神經回路對于刺激更加敏感。那么這個毒品引起的刺激就會導致它強烈的神經活動,讓它們無意識的愛上毒品帶來的獎勵的環境和行為。 毒品雖然和基因有關和童年的經歷有關,但是這些先天的和早年的影響只是一部分。你當下所處的環境其實都有可能讓你產生一些屬于你自己的私人專屬的上癮行為或上癮對象。比如說你在生活中感到比較孤獨一個人住或者內心比較孤獨,那么你就有可能容易對一些網絡游戲上癮,因為網絡游戲會讓你覺得你跟很多其他人在一起,會產生一種連接的感覺。 一個不容易上癮的人,通常是因為這個人可以強烈的感受到愉悅感。而相反,容易上癮的人呢,通常是欲望更強但是其實并沒有那么喜歡那個東西或者并沒有辦法得到那么高的快樂的感覺。因為容易上癮的人他對愉快的感受會比較弱,所以傾向于做更多的事情去獲得更多的愉悅感。這個狀況叫做動畫多巴胺假說。一個容易上癮的人呢,他們有一定程度的基因變異,那么會導致他們的多巴胺第二受體這個系統整體的效率低下,所以說如果你有這些基因變異你有可能更加容易愿意冒險更加喜歡追求新鮮的體驗,并且也更容易強迫性的上癮。另外呢也有對多巴胺第二受體基因的研究發現,如果說你有這些降低多巴胺效能的基因變異,可能看起來會更加有社交魅力。 再來介紹一下游戲上癮。首先有一類游戲特別容易讓人上癮,比如說收集精靈類的游戲。比如說去年很火的寵物小精靈收集游戲。在中國的人可能玩的比較少,在其他的世界區域的人有更多機會玩這個游戲。另外一個游戲就是最近很火的網易的陰陽師。為什么我們這么喜歡收集東西呢,有幾個普遍的動機:首先,收集東西它是一個挑戰,但是它比起現實生活中的生意或者事業挑戰要相對更加容易,有更高的成功可能性。另外一方面收集主要有2個類型,一個是美學類的收集,一個是分類學的收集。美學類的收集通常比如說收集畫呀,收集你喜歡的這些漂亮的東西,那么這種美學類的收集通常不是限量版的,并且他這個收集標準是取決于個人審美或者個人偏好。但是呢像寵物小精靈游戲里的小精靈或者像陰陽師里的弒神,它是分類學的收集。他的性質就是把東西命名,并且分類到不同的組里去。這個分類學的收集行為可以隨著集齊一個類別所有的精靈或者弒神而暫時停止,但是呢只要這個類別里的東西增加了,一個人的收集行為馬上就會卷土重來。比如說最初的收集小精靈游戲有151個小精靈,但是在之后的這個版本升級中,這個系列逐漸增加到700多個小精靈。同樣的陰陽師他的弒神數量更多并且隨著不同的版本而改變屬性,讓游戲的玩家欲罷不能。這種收集的欲望并不是需要集齊某一個種類的欲望,而是因為玩的人通常是想要得到更多的更好的收集品,也算是某一種社交攀比,總是在這個游戲中想要收集的更多更好。那么一些人說的想要不停的想要參加新的live,即使沒有時間點進去聽也要不停的收集也是這個原因。 另外一個游戲容易成癮的原因,是一般游戲在發布前有一個測試版,那么這個測試版的測試階段,游戲發布者通常會來監控游戲實時的數據反饋。比如說呢,有兩種任務一個是尋找物品一個是營救人質,那么游戲的發布者他會觀察,比如說觀察到營救人質的任務參與的人更加多,那么在游戲的正式版本中就會增加更多的營救人質的任務。或者說游戲發布者發現某一個特殊的顏色、某一個箭頭的形狀、或者說某一個提示音,會讓人產生特定的參與行為,那么在后續的這個游戲設定中,就會增加這些成分。所以說呢成熟版本的游戲,就是所有這些讓你更加上癮的這些元素的大集合,這也是為什么游戲會讓人難以抗拒。 其實大部分人對于上癮的理解都是比較狹隘的,覺得上癮就是說的吸毒啊酗酒啊賭博這些,其實呢一個人會對各種各樣的東西上癮,比如說剛才說的游戲或者說平時的社交平臺微信這些,上癮它的一個普遍的性質其實就是一個人想要做一件馬上可以得到獎賞和快感的事,而如果說做這件事從長期來講是會有很糟糕的結果的,比如吸毒、性癮這些,那么這個行為就是病態的成癮的的行為,成癮障礙;而如果說你想要做的這件事情,從長遠來說是有好處的或者說沒有特別的壞處,那么其實呢這就是一個良性的上癮或者說是一個好習慣。 一個習慣性上癮的行為,它究竟是病態的還是好習慣,其實這兩者之間并沒有清晰的界限和差別,更多的呢應該說是結果論英雄,或者說這也是為什么小賭怡情大賭傷身。比如說呢你對自己的能力不是很自信,于是呢就會可能會迷上了手機應用里的計步器,那么每天就會很享受看每天自己走了多少步以及自己跟朋友圈其他人相比自己在一個什么位置,并且會為了這個每天走多少步而故意多走一點。那么每天多走一點如果說是每天花了適當的時間走了適當的步數,可以達到一個強身健體的效果,那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上癮;但是呢如果說你每天為了走路而花掉了大量的時間甚至走到膝蓋損傷的這個程度,那么這個當然是病態的上癮。所以說上癮它是好還是不好,一個呢是看這個行為長期的性質是什么樣的,另外一個就是看執行的程度是不是太過分。 現在我們知道,多巴胺主要和動機有關。之前提到的史蒂芬妮呢她除了有暴食癥、賭博成癮之外,其實呢她還有手機成癮和強迫性的網上購物和性癮,那么她所體驗到的這些各種各樣上癮的癥狀,其實和其他人因為其他原因而上癮的癥狀其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原理是一樣的。比如說在買彩票這件事上她就陷入一個無限的循環,不管買彩票最后是贏了獎還是輸了,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她都想要繼續買,一個賭博成癮的人和正常人的差異就在于呢,賭博成癮的人他即追求贏也追求輸,并且呢永遠贏不夠也永遠輸不夠。有很多有上癮癥狀的人,他都有這種類似的經歷就是覺得欲望越來越大,但是呢其實快樂并沒有成比例的增加。這個現象科學家就把它叫做多巴胺誘因異感化。 多巴胺分泌的峰值通常是出現在我們做一件想做的事情之前,多巴胺真正的作用呢只是提高我們做某一件事情的動機。比如說在一個研究里把多巴胺直接注射到小老鼠的這個伏隔核里面,這個小老鼠會付出比平時多2到3倍的努力來做某一件事情,但是當它得到獎賞的時候其實它感到的快樂其實并不會增加。 這個獎賞機制在進化中本來是對于我們非常的必要非常有好處的,比如說尋找食物或者產生下一代。但是呢在現代出現賭博這個狀況這個游戲之后呢,它就被扭曲的激活。通常都往我們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時候,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就會快速釋放,給予一個人獎勵的感覺,也就讓這個人更加有動機繼續做這件事情,那么這種多巴胺的快速釋放呢,它也會出現在接近成功的這種失敗狀況下,比如說賭博的時候色子差一點點就到贏的這個點數,那么在這種狀況下多巴胺也是會大量釋放的。那么這個機制就在于為了鼓勵一個動物在接近成功的時候繼續努力,最后真的達到成功。但是呢在賭博中其實每一次成敗其實是隨機事件,它并不會隨著你不斷的練習不斷的投色子而更加接近成功,所以結果就是賭博帶來的多巴胺的釋放會導致一個人覺得非常的嗨,覺得非常的特別想去做這件事情導致成癮,但是呢他反復操作之后就一定會產生大量的經濟損失。另外容易賭博上癮的人其實他也更加容易追求新鮮刺激更加喜歡冒險,所以說在面對財產損失的時候,他放棄的閾值可能也會更加高。也就是雖然輸的比較多,他還是可以感受到多巴胺的釋放,所以呢即使損失很大也不會收手,反而會繼續賭,最后就變成一種結果特別不好的成癮行為。 最近研究發現呢多巴胺它不光單純是增加一個人行為的動機,它也會負責對你的預期和最終現實得到的結果這兩個之間的差異進行一個編碼。也就是說當你做了某件事情之后,如果說你得到的獎賞是超過了你之前以為的預期的,大腦的黑質和腹側背帶區的多巴胺神經元它的激活就會增加;而如果說你做了這件事情之后的到的獎賞比你以為要得到的獎賞要少,那么這些區域的多巴胺水平就會下降,這個叫做獎賞預期誤差理論。 這種隨著預期和現實獎賞的差異而改變的多巴胺神經元激活,和一個人根據之前的經驗來正確預期之后的獎賞有關。說人話,也就是說呢,多巴胺它這個合理的分泌其實是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什么時候該去追求獎賞,什么時候回避失望。如果說我們的預期和最后得到的結果之間的差異非常小,或者說得到的獎賞高于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想要去追求。而如果說相反得到的這個結果遠遠的低于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覺得很失望,以后就不會再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說很多人不喜歡看書不喜歡學習,一個最大的原因是你在看書學習的時候分泌的多巴胺不夠。因為學習知識不像是吃飯啊性行為或者是收集東西和原始生存是直接相關的,那么像這些行為一般會直接帶來獎賞,并且直接影響獎賞回路。但是呢學習新知識學習新技能因為它在一個個體的生存進化上對個體是有必要的是有益的,并且新鮮的事務本身就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所以學習東西學習知識學習新技能也是有潛力上癮的,如果說你覺得學習某一個知識技能對于你來說毫無吸引力,甚至說覺得有點痛苦,那么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你每次想學的知識想學的技能,和你實際的知識技能或者你對于這個知識的期望相差比較遠。 比如說學習英語的時候,可能一開始因為你自己的實際的英語水平和想要達到的和美國人英國人對答如流的這個效果相差的比較遠,但是你內心對自己的預期又是一個特別高的預期,那么一開始你剛學的時候呢,每次忘了單詞或者忘了語法,就特別容易會感到沮喪,并且就會很難堅持下去。但是呢如果說你英語在學到比較不錯的時候,可能跟別人說英語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小失誤或者一些單詞記不到,但是因為你這個時候得到的實際反饋和你心目中覺得自己完美的標準已經比較接近了,那么這種狀況下呢,就會使得多巴胺的分泌量增加,讓你更加有動力學習下去,甚至是越學越想學,越學越上癮,最終就成功掌握一個技能。那么當你能力不是特別好或者說掌握的知識還不是特別多的時候,其實一個改善的方式或者說讓你對這件事情上癮的方式就是降低你的期望值。比如說當你只會幾百個英文單詞的時候,就不要期望自己通過學習幾個月就可以達到對答如流的學會幾千個英文單詞的水平,而是呢把自己這個期望值設定的比自己當下的能力稍微高一點點,那么每次當你得到反饋的時候,就會跟你的期望值特別的接近,會促進你的多巴胺分泌,逐漸呢,根據這種設定,而對你的學習產生上癮的感覺。 就像之前提到的多巴胺并不代表一個人體驗愉快的程度,而是代表某一個時候某一個體驗的價值評估,我們喝水的快樂也好,吃飯的快樂也好,賺錢的快樂也好,對于多巴胺回路來說呢,其實都是一樣的,它是一個價值的評估。所以說呢多巴胺的信號分泌,信號產生多巴胺的分泌,更像是大腦中的貨幣,比如說當大腦感覺到身體需要喝水的時候,這個時候喝水的價值就會升高,叫人想要去找水喝,避免身體缺水。而當你陷入愛情的時候,其他東西就變得沒有那么重要,沒有那么有價值了,而你想要的就是愛的對象或者愛情本身,吃飯喝水就會變得沒有那么重要。 這也就是為什么多巴胺對于上癮來說這么的重要。如果說一個毒品或者說其它有吸引力的東西,比如說你的手機,改變了你大腦獎賞系統中判斷什么是有價值的這個標準和比重,那么這個成癮的對象或者行為就會被賦予最高的優先權,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就會相應的被改變。 這樣可以解釋很多的心理現象。比如說一個是延遲折扣現象,那么我們人類有一個心理現象就是比起未來的比較大的獎賞,一個人更加喜歡馬上得到的比較小的獎賞。因為在時間上一個比較遙遠的獎賞在大腦中激發的多巴胺分泌會遠遠不如一個馬上得到的比較小的好處。 另外一個現象呢叫做享樂適應癥。剛才也有提到,就是說我們一開始從做某一件事情上可以得到快樂,但是呢隨著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次數增加,我們每次感到的這個快樂,會增加我們對下一次的期望值,所以說呢下一次就會需要更大強度的體驗才能得到和之前一樣程度的快樂。這個現象在經濟學上也有,叫做邊際效應遞減。這個現象呢包括比如說一個吸毒的人他的吸毒劑量會不斷的增加,或者說一個有性癮的人他每次自慰的次數頻率會不斷的增加,但是得到的快感并不會增加,甚至有些時候快感變得非常的微弱,也會包括你買了一個本來你很喜歡的包包或者是車,但是呢看久了用久了之后就膩了,又想買一個更好的。 多巴胺獎賞通路還有一個更加微妙的效果。在2016年的一個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它觀察了17個帕金森病人大腦紋狀體的多巴胺分泌。那么研究者呢讓這些病人在模擬市場里面玩游戲,結果發現當游戲的結果是好的,但是呢讓這個參與的人知道如果說他們本來作出了另外一個選擇得到的獎勵會更加大的時候,這些人的多巴胺分泌就會比如果說他們不知道還會有更好的結果要少。也就是說他們這個多巴胺分泌呢相對會比較少。但是呢如果說游戲的結果是懲罰,然后告訴參與者如果說他本來作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懲罰會更加多,結果會更加糟糕的時候,他們的多巴胺分泌反而變多了。那么這個呢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本來可以更好或者本來可以更糟糕的這樣一個大腦原理。那么比如說當你明明撿了便宜,但是呢你的想法是早知道怎么做我就可以得到更多或者本來我可以怎么樣選擇得到更多,這個時候這種想法就會導致你的大腦被獎勵程度下降。那么相反如果說你的生活很糟糕的狀況下,想想那些更糟糕的狀況,或者聽到一些別人更加糟糕的故事,心里就會覺得自己這樣其實還是不錯的。 所以總的來說呢一個上癮的人。他經常會感覺到他在做選擇的時候,優先度是明顯的傾向于那個讓他上癮的事務的。比如說一個陷入愛情中的人,就會明顯的選擇對于對對方比較好的事情或和對方相關的事情;或者說一個手機上癮的人做什么事情的時候都想看一下手機,這個時候呢大腦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該這么做。我們的這種感覺上該做什么的判斷就像是剛才介紹到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進化而來的決策算法,那么這個決策算法其實是幫助我們根據歷史的數據來指導下一步的的行為,來幫助我們達到最高的生存和繁衍的成功率。 一般來說呢多巴胺釋放帶來的愉悅感就是促使我們做一些進化上有益于生存的行為,比如說吃東西、性行為甚至是戀愛其實都是一樣的。但是呢如果說大腦中決定你的這個價值取向的回路出現了問題或者編碼到了不該編碼的目標上,那么你就會很難改變一些本來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成癮行為。因為這個價值取向回路呢會讓你想要一直做某件事,并且讓你覺得做這件事情在感覺上是對的。 前面提到的因為服用帕金森病作用于多巴胺回路的這個藥物而出現各種成癮癥狀的史蒂芬妮,在她最后停止吃增加多巴胺傳遞的藥物之后,她所有的上癮行為所有的欲望一夜之間就消失了。她也不想再每天買彩票,也不會整體在網上買買買了,也沒有性癮了,那么這些事情呢甚至就變得對她毫無吸引力,并且她也沒有花多大努力就減了肥。 所以總結來說,成癮其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神秘或者那么可怕。成癮上癮的這個機制它會導致不好的行為,但是同樣也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一個正確的上癮姿勢呢,就是觀察自己平時生活、工作、學習中的這些種種的上癮行為,看這個上癮行為給你帶來的長期結果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當然這個就是一個好習慣,如果說是會導致很糟糕的結果,那么你的這個上癮癥狀就是偏病態的。但是呢這種病態的上癮也是我們進化機制的一部分。 你會上癮,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你天生的多巴胺系統不敏感。另外一個原因呢可能就是因為你的周圍的環境也好,或者你自己也好,讓自己陷入一些養成不良上癮習慣的這個狀況。而無論是哪個原因呢,其實解決的方法并不難,就是給自己找一個替代的良性的獎賞行為來取代不好的這個癮。而這個替代行為呢難度不能太大,并且呢最好在時間上能夠比較快速的產生獎賞反饋,并且呢給自己設定的期望不要太高。那么這三個因素都達到,也就是難度、時間以及期望,那么你就會比較容易的給自己培養出一個讓你既可以產生快感,又是良好結果的好癮、好習慣。 比如說呢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爸爸因為年紀大了可能就容易上癮,因為大腦在年紀大的時候獎賞回路會出現一些問題,有的人就會產生上癮的癥狀。那么他的這個上癮的狀況就接近于賭博上癮,會經常習慣性的做一些風險特別大但回報特別小或者回報是負的事情。那么在這種狀況下呢,其實與其是想要壓抑自己的想法,壓抑自己的這種習慣上癮的想法,那么這個壓抑的行為呢,其實效果會比較差,因為它是由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導致的。所以與其是強行的改變不如把這個癮轉移到一個良性的方向上,比如說對于老年人來說可以培養他喜歡拍照的愛好或者說喜歡養植物的愛好或者是良性的對于自己不會造成不好的結果甚至是會帶來好的結果的愛好。那么這個時候多巴胺的獎賞回路依舊可以良好的運行,而你的生活工作也不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問題:那工作狂是不是上癮行為呢?為什么會工作狂呢?) 工作狂也好賺錢狂也好其實都可以說是一種上癮行為。那么這個上癮行為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就像我剛才所說的兩個標準:一個標準就是它結果的性質是怎么樣的,另外一個就是他的程度是否過當了。那么工作狂如果它帶來的結果是賺了更多的錢或者說追求到了自己喜歡的愛好感到非常的人生非常的滿足,并且它在程度上是工作和其他的生活方面比較平衡的,在其他方面也有適當的享受,那么這個工作狂呢其實就是一個好的上癮行為,雖然他的工作可能比重更高一些。但是呢如果說他的這個結果是并沒有給自己帶來快樂,只是純粹的想要不停的工作,并且會導致生活中比例失衡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自己的家庭并且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非常的不快樂,那么這個就是病態的上癮行為。所以說怎么界定其實還是靠結果來界定。 (問題:特別喜歡打游戲,經常熬夜通宵打,每次打完內心空虛,但下次又忍不住。特別是心里郁悶的時候,感覺打游戲會緩解心里郁悶) 這個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些人會在特定的環境下比如說感到孤獨、空虛的狀況下產生一些上癮行為,這個打游戲。那么打游戲跟其他的一樣都是小打怡情大打傷身。所以呢打游戲它并不是一個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說你把生活中的所有時間都用來打游戲并且并沒有給自己帶來滿足的感覺,那么這一定是一個不好的行為,所以說要改變這個一個就是增加自己生活中別的活動,別的社會交往也好,或者別的業余愛好也好,另外一個就是找到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活動,并且結果是良性的,然后逐漸根據我前面介紹的這個三個原則的方法來培養自己這方面的上癮行為這方面的興趣。那么在別的事情興趣比重增加之后,游戲的比重自然就會降低了。 讀書寫作這些事情,當然它們一定是會帶來獎賞的感覺的。為什么你感覺不到獎賞甚至不敢開始呢,就是因為你的期望值遠遠高于你現在的能力。那么在這種評估下呢,一個人就不會分泌多巴胺并且還會產生一種回避的傾向。所以說呢你要開始一種有益的習慣有益的上癮,首先就是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降低到你可以達成的程度。比如說你是一個從來都不寫作或者文筆并不是很好的人,那么如果說你想要開始培養寫作的習慣,就可以從一些非常簡單的并且非常短的文字開始,比如說就寫一些微博或者在朋友圈仔細思考之后寫一些文字。那么在這個非常簡單的開始之后就會給自己一些簡單的獎勵,那么這種獎勵就會刺激你以后經常逐漸重復這種行為,然后再日積月累之下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所以說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開頭跟什么都不做從0到1是給人感覺非常大的跨越的過程,也是一個多巴胺還沒有分泌的過程,而一旦開始之后呢多巴胺一旦開始促進之后呢,就會不斷的想要做這件事情。 (問題:獎賞回路是共用一個,還是賭博用賭博的,玩游戲用玩游戲的) 獎賞回路都是同一個。 (問題:新的獎賞回路會不會很難取代舊的,比如看av因為場景不停的在變換,所以每一次都很新鮮,但是養植物或者比如其他什么的愛好好像都沒用還是會去看av) 首先呢就是你所說的av因為場景在不斷變換所以每次都很新鮮,那么如果說真的是一個看av上癮的人,他可能就會覺得其實呢大量的看同樣一個類型的影片之后就會覺得其實新鮮感并沒有那么多,但是呢因為成癮所以就會不斷的想要做這件事情即使帶給他的快樂并不多。那么另外一方面就是其實我們的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可以上癮的,那么并不一定要去養植物或者攝影,而是在大量的這些可以做的事情中你可以不斷嘗試最后找到一樣你剛好特別喜歡也會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帶來及時的獎勵并且在長遠的結果來看是好的這么一件事情,對它產生一個良性的上癮。這個其實也是在工作中或者社會中的成功人士他的一個秘訣。就是成功的人士他通常都是有上癮的,對做某一件事情特別的上癮,而這種上癮呢剛好是一個良性的上癮,所以他在一天中花大量的時間去做這件良性的上癮的事情,最后就更加容易成功了,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 這個就是我們剛才介紹到的多巴胺誘因異感化的現象,就是欲望越來越大但是快樂并沒有成比例增加,因為每一次你的多巴胺分泌都會增加你的期望值,所以下一次你的行為加倍但是快樂感并不會增加。那么解決的方法也就像我剛才介紹到的就是把你這個非常空虛并且不會帶來滿足感的習慣轉移到其他的習慣上。所以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開始嘗試各種新鮮的事情不管你覺得適合你也好不適合你也好,會不會給你帶來興趣也好,重要的是先嘗試幾樣東西,比如說每天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我自己要新接觸一個新的人或者是我今天要嘗試一個以前從來沒有嘗試的活動,或者我要嘗試一個從來沒有吃過的食物,這種邁出第一步的行為呢就會讓你在經歷不斷的增加中,逐漸發現到一些會讓自己上癮并且是好的這些活動。 (問題:這個價值判斷是怎么出來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沉迷游戲沒價值.... 為什么在大腦中的價值更高.. ?) 這個就是剛才介紹到的大腦對于長遠獎勵的評估和對于即時獎勵的評估差異是非常大的,那么我們知道這個游戲沒價值,這個是一個長遠的評估,就是我們知道一直玩游戲對于我們的人生不會有改變,這個長遠的評估呢其實對于多巴胺系統沒有太大的刺激作用,不會因為我們想到將來如果我們不玩游戲就會成為成功人士而產生大量多巴胺分泌,而玩游戲本身呢它會帶來一個即時的獎勵比如新鮮感也好或者是游戲中的收集行為也好,這些帶來的即時的獎勵其實就是我們大腦的獎賞系統判斷的價值,所以說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知道沉迷游戲沒有價值但是游戲在大腦的天生進化的生理機制上感覺會價值更高。 (問題:執行力和上癮有什么關系?) 其實我們對于上癮和執行力有很多誤解。覺得一個人是因為沒有自制力才會對某樣東西上癮,然后做一些對生活毫無益處的東西,其實并不是這樣子的。就像我剛才介紹到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說可能是所有的成功人士他之所以在某一件事情上有了特別大的成就,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才能,運氣等等。另外一方面就是他通常會對于這件事情有上癮的感覺會特別想要做這件事,而這件事情剛好又是好的事情。而通常不是因為他所謂的執行力特別能夠控制自己特別能夠hold住自己的欲望而達成的。而是因為他本身的欲望就是他的成功本身。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抑制我們上癮的欲望,抑制我們自己的想法,而是把我們的欲望調配到一個好的方面,那么這個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嘗試找到我們喜歡的并且是有益的方向。 (問題:如何從腦科學的角度分析性癮成癮?大腦會區分,性行為成癮與網絡色情成癮的成癮性嗎?這兩種成癮性是否有關聯?) 大腦不會區分性行為成癮不會區分網絡成癮有什么不同,甚至不會區分性行為成癮或者購物成癮或者好的比如說看書成癮,這些對于大腦來說是一樣的。 (問題:沉迷一段戀情 明明知道沒有意義沒有未來 但是還是難以抑制難以控制地去想去做一些讓自己加倍痛苦的事情 怎么破(′?_?`)) 對于失戀成癮的改善方法也是同樣的原理,就是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培養出一些別的可以上癮的事情。比如說交到新的朋友或者說做一些新鮮的活動,這個呢其實也是很多人對于失戀指導的一個必備的原則,就是讓自己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那么很快的呢當你建立起來一個新的讓自己特別感興趣上癮的重復去做的事情之后,之前的這個癮就會逐漸的淡化下來,因為大腦呢會根據新的這個刺激重新來建立新的回路。 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差不多要結束了。我的微信是coolbrain_science, 微博:酷炫腦科學,公眾號:酷炫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