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可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才是千古名言 俗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分支之一,說起俗語其實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就喜歡用俗語來作為教導晚輩們的方式,從這些俗語當中,我們也能看出古人的智慧,如今有一些流傳度非常之廣的俗語,即便是如今的人們在領悟了這些俗語之后,也會感覺茅塞頓開,比如說非常經典的一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 水至清則無魚,它的意思非常的簡單,就是如果水非常清澈的話,那么這種水里面很少會有魚的存在,其實在生物學上這句話也是非常的有道理的,因為魚這種生物在毫無微生物的水質環境下是很難去生存的,這句話被譽為是千古名言,一直以來人們用它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們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人們往往只知道這上半句,下半句卻不知道,殊不知下半句才是千古名言。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面一句就是人至察則無徒,這就屬于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太過嚴格的話,那么他就是沒有徒弟去追隨他的,作為一個師傅做的不僅僅是嚴格對待自己的徒弟,更要懂得如何去適度放松,一味的去嚴格對待他們,不去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那么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師傅。 其實這句俗語所引申的意思非常的廣闊,他教導人們無論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過,就像食物一樣,任何一種食物一直吃下去也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當然這只是現代人對這句話的理解。 古代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更加的高深一些,古人認為這句話的俗語就是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不應該去追尋先輩們的經驗,要活在當下,先輩們的經驗雖然有些是有用的,但不一定完全是正確的,不知道你們是如何理解這句俗語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