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子 轉載請注明:解螺旋·臨床醫生科研成長平臺 Graphpad Prism號稱作圖神器,名頭可不簡單。咱們想要得心應手,先要了解自己的數據,掌握好它本身的圖形設計思路后,還能通過巧妙的數據變換做出更富有表現力的圖形哦~ 下面咱們通過幾組數據實例題,來試試從理解數據到繪出圖形的完整過程! 作圖數據: 示例圖來自文獻PMID:26565812,Fig. 5B。 第1題比較基礎,咱們講詳細點,照顧一下沒了解過的盆友。會做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到第2題了。 先觀察一下,這是很明顯的二維分組數據,一個是細胞分組(MGC-803、SGC-7901),一個是基因編輯分組(Vector、CISD2、RNAi-vector、RNAi1、RNAi2)。所以我們新建數據集的時候選擇Grouped。 把數據貼上,然后雙擊左邊目錄中Graphs下相應的圖形按鈕,選擇summary data選項卡中相應的圖形,就出圖了。 在出來的毛坯圖上,雙擊某個柱子,打開外觀設置界面,各種設置: 呃,截圖時忘了去掉show legend那個勾了=_=你知道就好。然后如果想馬上看效果就先點Apply,然后繼續在這個框里換一根柱子繼續調。或者有耐心點的就調完所有柱子再點OK。 不過這樣柱子還是胖胖的,再雙擊回到剛才的界面,最右的選項卡Graph Settings: 再雙擊坐標軸設一下X軸的樣式。 還有Y軸刻度跟示例圖也是不一樣的,改一下: 再在最右邊的Titles & Fronts選項卡中將X軸標題藏起來。 接著直接在圖上改縱坐標軸名稱。再用畫線和文字工具添加大組名稱(行標題),并設置文字樣式。 好了,看效果,等燈等燈等燈~ 作圖數據: 示例圖:PMID:26565812,Fig. 5C。跟剛才那個是同一篇。 一句話點題:這道題學習三維分組數據的處理。 這回有三個分組因素,比剛才多了一個周期分組(G0/G1 phase、S phase、G2/M phase)。有心的小伙伴可能會發現,這個三維分組數據的組織形式跟Prism軟件示例中不一樣呢。 如果要使用軟件中的三因素方差分析(Three-way ANOVA),則需要像下圖中這樣組織數據: 行為單一分組因素,一行一組,而在列上整合兩個分組因素,總列數為兩個因素分組數的乘積,如果中處理方式有2組,劑量有2組,則總列數為2×2=4。 但再看看示例圖,我們需要一個堆積柱狀圖來觀察不同周期的比例,這并不是Three-way的出圖方式。 而當你用那樣的三維數據表去選Plot summary data中的堆積柱狀圖時,好像又不是這么回事…… 看來它是必須每行作為一根柱子,各列一起堆上去的。所以需要對數據做一些變換,變成我們摸擬示列中的那個樣子。不過這樣,細胞分組貌似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了。而且,作Three-way ANOVA分析的時候,會提示數據組織形式不對。所以你可能需要保留兩份數據表。 好了,把數據貼好之后就如上所說選擇堆積柱狀圖。 接下來的外觀調整跟上邊的做法大同小異,就不重復了。只是在柱子堆積的排序上,跟示例圖不一樣,可以在外觀選項卡旁邊的Data Sets on Graph中調整。 還有最后的一個問題,兩種細胞分組之間的距離分不開,用剛才的方法好像不湊效,怎么辦? 那是因為數據組織形式不一樣了,各組已經堆起來了。所以現在應該在兩組間加一個空行: 并且保證那個空行占有一根柱子的位置(其實默認就是100%): 做完了。 作圖數據: 示例圖:PMID:27832663,Fig. 1A。 這樣看起來好像跟第1題一樣的嘛,二維分組數據。但再仔細看看,第1題的各大組內,每根柱子用不同的顏色區分,而這里,同一個大組中各柱子的填充是一樣的。如果按這樣的數據排布方式來選擇分離柱狀圖: 得到的效果就不是示例那樣: 第1題中的交錯柱狀圖(interleaved bar)是以行區分大組,以列區的不同顏色分各柱子;而分離柱狀圖(Separated bar)可理解為以列區分各大組,但也可理解為仍是以行區分大組,但把每組中相同成分(列)提取出來,在圖上拆分排布,所以叫分離柱狀圖。 說了這么多,就是叫你重新組織一下數據啦~把行和列倒過來。 這樣選擇分離柱狀圖,就可以得到示例圖中的效果了。 最后一點是Y軸的截斷,因為各組數據值差得太大,小的那些組幾乎看不到了,像示例圖那樣截斷能看到一些細節。我們之前在《你終于會做截斷圖了,可審稿人說不讓做,怎么破?》中講解過,還提到另一種處理方式,大家可以看情況選用哦。 作圖數據: 示例圖:PMID: 28114280;Fig. 2f。 一句話點題:這道題注意坐標軸變換。 其實數據表很長,有45行,我只截了一部分。剛才的柱狀圖都是將一組數據經過匯總計算,在圖上展示它們的平均分、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量。而現在是把每個數據點都展示出來,用縱橫坐標來描述位置,觀察它們的分布特征。所以創建表格時要選擇XY形式: 填好數據后選散點圖: 可是畫風不對呀~ 原來X軸上的值跨度太大了,從0.5到幾萬,適合做對數轉換,像示例中2n那樣。雙擊X軸設置: 也同樣到Left Y axis那里把Y軸最大值設為4。 嗯,要是還覺得215后邊還有一點延長不滿意,那只好計算一下215=32768,把這個數填回剛才填40000的地方。 最后一道大題了,木有示例圖,作圖數據: 仔細想想,劑量是有遞增關系的數值,旁邊幾個處理組也是一一對應的數值,所以也是XY圖。不過數據錄入方式不一樣,不是第4題那種原始數據了,而是已經把平均值、標準差、樣本量計算整理好了。所以在創建表格的時候也有相應的選擇。 選擇具體圖形的時候再想想,這數據是記錄不同處理方式下,劑量遞增時細胞的生存情況,目的是要看變化趨勢,所以最好是點線圖不是散點圖。 后面的內容基本都講過了。主要提醒一下X軸,這回是太小而不是太大,所以可以選擇科學計數法: 或者干脆各×106變成μM,這種時候就考驗細心,不要忘記改X軸標題: 其實把劑量看成一種分組因素也未嘗不可,那就成為二維分組數據,可做成柱狀圖: 或分離柱狀圖: 其他外觀啥的可自由調整發揮,玩到好看為止~ 本文內容整理自解螺旋知識星球老談與學員的互動,想和酸菜老談一起學科研的話就掃碼加入吧。 解螺旋知識星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