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言之,領導力,其實就是帶領團隊辦事的能力。領導力一定是相對于團隊產生的概念。 盡管不同的團隊領導有不同的風格,對領導力的理解也不一樣,領導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領導力本身在職場上還是有其具體特征的。1.領導力超越了傳統管理管控的模式。 在十多年前,在管理解讀和管理實施過程中,我們一般講究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圍繞所謂PDCA進行整體的控制,以保障管理的質量和結果。但是過度的約束和對資源本身的認知不足,導致團隊的凝聚力與戰斗力不足。領導力突破了傳統管控的局限,講究團隊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團隊成員的高績效打造。 2.領導力對管理者本身的管理素養和管理理念的要求更高了。 在傳統的管理過程中,管理者通常的管理方式是指令性的。管理者通過強制性命令推動團隊工作,通過非平等和民主的方式來統一團隊成員的意志。這種做法破壞了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大部分員工門頭工作,對于問題和任務閉口不言。領導讓做什么就做什么。領導安排的不一定能做好,領導不安排的肯定不做。 領導力的掌控者要求具備全局的眼光,運用更為綜合的激勵與更為開放性的管理方式,來激發而不是強迫員工工作。這要求管理者在專業技能、溝通協調、計劃修正以及目標評估等方面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到位的執行。 3.領導力嘗試打破員工之間的不公平與不公正現象。 要有好的領導力,領導者必須是開放性的,在團隊管理上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團隊工作效益輸出的最大化,并保持團隊戰斗力的可持續性。
就領導力的打造與領導力結果的高效輸出來講,應該把握以下五個方面的規律:一、打造理想的團隊凝聚力。
如果你的團隊成員整天被呼來喝去,遇到困難被冷艷旁觀,同事之間形同陌路。根本無法塑造領導力。起碼作為領導要起到榜樣作用,要能夠以身作則。 二、塑造集體榮譽感。
所以,通過標志性事件或者特定形式的工作逐步打造團隊的集體榮譽感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大家才會覺得這是一個整體,有好的歸屬感。 比如,有些領導在部門績效有好的表現的時候,會組織大家討論一下,有的領導在受到表揚以后會把這些榮譽與功勞悄悄的歸功于自己的團隊成員。有的領導,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自己的成員進行有主題的團隊活動。 這些都是為了塑造團隊的集體歸屬感,塑造團隊榮譽。這是領導力打造的第二個維度。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那就是說,領導力本身與領導者有直接關系,但是是通過團隊的整體表現體現出來的。 三、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與角色分工。 雖然大家在一個團隊彼此同心協力,但是畢竟還是要實實在在的開展工作,為了整體工作的高效開展,需要領導者對團隊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配置的前提是團隊每位成員的合理分工與角色定位。
當然,在人崗匹配的基礎上,領導者要通過評估、培訓、指導等方式打造和提升屬下成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他們的提升是領導力輸出的最佳表現。在集體凝聚力的氛圍下,遇到問題,大家就會全力以赴。這是領導力的第三個維度。 四、合理設定和分解目標,轉化團隊成員達成目標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領導工作的根本是要實現目標或者超越目標。到時目標的實現僅靠一個人是不可能的。現代的公司不需要光桿司令,光桿司令也談不上領導力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經常的溝通打消員工的顧慮,消除彼此之間的小摩擦。保持整體的運作高效性。這是領導力的第四個維度。 五、合理的績效管理。 很多人把績效管理等同于績效考核,這是很不正確的。績效管理有三重意義,一是為了目標達成,二是為了團隊成長,三是為了文化塑造。很多企業的HR僅僅對員工進行考核,團隊的領導抓著考核權,而績效管理的其他工作沒有跟上。
領導的整體能力表達就是領導力,領導力對于員工而言就是成長和利益。為了行之有效,為了塑造良好的團隊文化,為了幫助公司和每個成員達成自己的利益追求,我們就需要掌握可控制自己領導的形式、方法與風格。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輸出。領導力本身也是企業、領導與團隊三者互贏的必要手段。這就是管理者必須英愛掌握的領導力的規律。 《太公兵法》說“賞祿有功,通志于眾。”又說“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就是這個意思了。 我這里拋開了網絡和不同書籍上不同的理論與解讀,從企業實踐角度加以簡單陳述。希望對題主有用。至于領導力塑造的具體方法,這里不便多談。 |
|
來自: blackhappy >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