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送優質的經方醫學知識 動態理解傷寒論 作者/肖相如老師 這幾個方劑大家一定都很熟熟悉吧:麻黃湯—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生脈散。可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1— 《傷寒論》討論的是外感病,外感病的治病關鍵是初期階段,如果在初期階段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則不會有傳變。再者,從治療的效果和成本來看,初期階段的效果最好,成本最低,風險最小。 傷寒的第一天是麻黃湯證,病機是寒邪束表,衛閉營郁,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身疼痛,脈浮緊等,用麻黃湯辛溫發汗散寒,往往一服汗出病差,見效快,效果好,成本低,風險很小。 —2— 若失治誤治,則有可能寒郁化熱,變成外寒里熱證,其特征是不汗出而煩躁,若及時用大青龍湯也還可以汗出熱清煩止,但治療風險已然增加很多。 從大青龍湯的禁忌和誤用以后的變證已經可以看出,也就是說用大青龍湯很容易導致病人亡陽虛脫,甚至死亡,這種教訓并不是沒有。 —3— 如果繼續延誤治療,可能寒邪化熱入里,邪熱壅肺,其典型的表現是汗出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雖然可以治好,但治療風險、治療成本、治療周期都已顯著增加。 因為受溫病學派的影響,加上外感病初期辨治理論不規范,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外感初期溫病多,傷寒少,以致于見到傷寒也不敢用麻黃湯,怕麻黃湯發汗太猛,就用一些自以為穩妥的方,如銀翹散、桑菊飲之類,導致寒邪化熱,向里傳變。 —4— 熱邪繼續深入,從肺到胃,胃熱熾盛,充斥內外,表現為高熱、大汗、口渴、脈滑或浮滑時,就是白虎湯證了。 白虎湯證是典型的陽明病,雖然用白虎湯也能治好,但風險增加,因為白虎湯證很容易導致熱厥,如350條“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熱厥就是西醫學所說的感染性休克,這是很危險的,治療不及時很容易死人。 白虎湯證不及時清除亢盛的邪熱,很容易傷津耗氣,在白虎湯證的基礎上口渴加重,脈由滑或浮滑變為洪大,時時惡風或背微惡寒等。 洪脈的脈象是勢如洪水,來盛去衰,即脈來浮大而有力,但去時已有衰減之勢。 —5— 白虎加人參湯證再發展,津氣損傷進一步加重,表現為虛衰無力,心慌氣短,喘喝欲脫,脈芤,則是生脈散證了。 生脈散證就是津氣欲脫,再發展就是參附湯、參附龍牡湯證了,都很危重。
—6— 《素問》謂:“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span> 這就是《傷寒論》中的太陽病篇為什么占了將近二分之一篇幅的原因。這也是學習《傷寒論》要首先建立的概念。每個醫生都要叩問自己,我能治好外感病的初期階段嗎? 當然,大家還可以看看下面這個: 附:麻黃湯冷服法 麻黃湯本為傷寒太陽表實證發汗解表之方,服后宜溫覆,余常用本方加知母,煎成冷服,不溫覆,以治病候之須解表利水兩法并行者,每收良效。茲錄二例: 單腹脹 雙峰縣青樹坪一陽姓婦女,近月來單腹脹大如鼓,咳咯濃痰,口穢噴人,小便熱而短少,納呆消瘦,兩寸脈浮數欲脫,腹壁無靜脈曲張。 此中焦濕熱阻滯,太陽表氣郁迫,非內臟結之病也。前師專事破氣利濕,多帖無效。因無效遂謂“病不可為”,毋乃孟浪! 此當解表利濕二法兼用,則病情可以即時減輕,然后扶土達木,固本培元,可望痊愈。時當盛夏天熱,初用麻黃湯加白術、知母、通草、參須,煎成冷服,連服六帖,并無明顯汗出,即見二便通暢,腹脹漸減,食欲漸增,乃改進胃苓湯燥濕利水,七帖腹脹全消,僅黃昏時稍感腹滿,改柴芍六君疏肝理脾,為善后之計。 夫治病貴有法度,而法度之建立,又當以病人之具體證情為基礎。本例中焦濕熱阻滯,而單腹脹大,前師破氣利濕,似尚對證,然對證用藥終非辨證施治,故無效。何以辨之? 兩寸脈浮數欲脫而咳咯濃痰,即表氣郁迫、濕熱熏蒸之鐵證也,不先破此一關,而蠻用破利,是之謂無法度。麻黃湯加味冷服,既可疏解表邪,又兼清利濕熱,此關一破,以后易也。 淋證 劉某,男,21歲,住沅江小波公社新華五隊。 患尿頻尿急,解時莖中刺痛,尿量甚少,并伴有身痛腰酸,口不干渴,脈浮緩。農村無化驗設備,小便未查,是否為泌尿系急性炎癥所致,不得而知。 但從身痛、腰酸、脈浮看,病為在表、在早期,從口不干渴及脈緩看,病未化熱??v觀全局,不論在里有無急性炎癥,亦當以治表為主。時為陽歷五月,擬麻黃湯加知母囑其煎成冷服,不得熱服。 麻黃5g,桂枝9g,杏仁9g,甘草6g,知母15g。 患者依法服用,兩劑而癥狀大減,四劑而諸癥悉除。 古方麻黃湯發汗,得汗即不再服,本例服四劑,無明顯汗出而病告愈,妙用在于服法。 桂枝湯吸熱粥以助藥力,人所共知;麻黃湯冷服以減其發汗之力,并有利水之效,則大論所未言。故書貴活讀,方貴活用。自后凡遇腰痛初起有尿急尿痛癥狀口不干苦者,即以麻黃加知母湯煎成冷服,無不應手取效。 ⊙作者:胡天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