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隨著曾國藩、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潮水一般涌進天京,太平天國宣告滅亡。 在太平天國滅亡后,曾國藩在朝廷的明示和暗示下,對湘軍進行大幅度裁撤。到1865年12月底,曾經擁有15萬水陸兩支大軍的湘軍,被裁撤得只剩下1萬人。 于是,清廷放心了,曾國藩也可以睡安穩(wěn)覺了。 當時,中國除了曾國藩創(chuàng)建的湘軍外,還有一支李鴻章創(chuàng)建的淮軍。淮軍雖然在數(shù)量上不及湘軍,但在武器裝備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幾乎全員配備洋槍洋炮,還聘請外國人作為教練,仿造西方國家的軍事制度進行管理和訓練,戰(zhàn)斗力不容小覷。 為什么李鴻章沒有對淮軍進行裁撤呢? 其實,李鴻章在曾國藩裁撤湘軍的同時,也對一部分“老弱病殘”的淮軍進行了裁撤。然而,絕大部分淮軍還完好無損。而且,由于進行了“優(yōu)勝劣汰”,淮軍的整體戰(zhàn)斗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甚至當曾國藩裁撤湘軍后,李鴻章還接納了一部分裁撤人員。 我們知道,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很尊敬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也深受曾國藩影響。可是,李鴻章為何不學習曾國藩,跟著將淮軍裁撤了呢? 首先,李鴻章和曾國藩性格相差太大。 曾國藩一生信奉理學,潔身自好,珍惜羽毛,對于自身的道德水準要求很高。哪怕知道清廷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意,他也只能照做。他不愿意因為裁軍一事,讓清廷為難,從而影響自己清廷里的形象。 李鴻章就沒有這些思想包袱了。李鴻章一生信奉的是實用政治學,什么對自己有利,就采取什么策略。至于這策略能不能上大雅之堂,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1860年,蘇州8名太平軍守將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等8人在殺掉慕王譚紹光后,獻城向李鴻章投降。李鴻章察覺這8人心狠手辣、野心很大后,當即設下“鴻門宴”,將他們全部殺掉,還處決了2萬多名太平軍降卒。 這件事給李鴻章的聲譽蒙上了巨大的陰影,可他毫不在意。 回到裁撤軍隊這件事,李鴻章不怕朝廷的猜忌,也不怕各種流言蜚語。他一方面與朝廷虛與委蛇,說明裁軍的各種難處,“惟舊部淮軍,分布各省,難遽遣撤,左右又無人可代料理,且恐遣撤不妥,每一念及,如芒在背。”一方面又厚著臉皮,打死不裁撤,讓清廷無可奈何,只好任由他去。 其次,曾國藩不愿意裁撤淮軍。 在很大程度上,淮軍來自于湘軍,是湘軍的一個分支。1862年,正是在曾國藩的安排下,李鴻章才離開曾國藩大營,回安徽老家組建了淮軍。淮軍剛剛建立,勢力很薄弱。曾國藩慷慨地送了8個營的兵力,形成了淮軍的基本骨架。 在進攻太平天國時,湘軍和淮軍雖然沒有一起,但他們在戰(zhàn)略上配合作戰(zhàn),親密無間,形如一支軍隊。 攻滅太平天國后,曾國藩裁撤了湘軍。為了自保,曾國藩不愿意淮軍也跟著裁撤,否則的話,他就真的成了“光桿司令”了。 第三,形勢使然。 湘軍裁撤了后,捻軍依然活躍在北方一帶。捻軍騎兵縱橫馳騁于安徽、河南、山東、江蘇、湖北、陜西、山西、河北(直隸)八省,來無蹤去無影,極盛時期總兵力達20多萬人,對清廷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最初,清廷還能夠依賴僧格林沁親王的蒙古鐵騎,與捻軍進行周旋。可是,1865年僧格林沁親王因為輕敵托大,陷入捻軍的包圍圈,全軍覆沒,自己也戰(zhàn)死沙場。此后,清廷就再無與捻軍抗衡的軍隊,湘軍早已裁撤,不得不借助于淮軍的力量了。 就這樣,李鴻章的淮軍躲過了裁撤命運,奉旨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直隸等地,同捻軍作戰(zhàn)。 【參考資料:《清史稿》《李鴻章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