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體眼中的“歸零幣” 不少媒體對“歸零幣”的特征進行總結,大致有五個方面特點: 1.項目方的介紹文案中常常出現“顛覆”、“全球最強”等很虛的字眼; 2.白皮書造假、錯漏百出。捏造項目背景、從網上摳來明星或教授圖片做頭像、冒用其他機構名義。 3.突然拉盤。莊家拉高、收割、收工,一氣呵成,終將有人成為歸零幣的接盤俠。 4.關鍵人出現反轉。項目負責人說話前后不一致,站臺人反口說與項目無關,以及發起人跑路等。 5.違反當地法規。監管措施、禁令實施下來,就能讓項目瞬間停擺、歸零。美國證監會以Centra違反聯邦證券法,叫停項目、逮捕創始人,CTR停止流通,幣價直接歸零。 二.怎樣才算是“歸零幣”? 搜遍微博、幣乎、金財財經、巴比特等媒體,對“歸零幣”給出具體解釋的并不多,比較有特點的是: 1.“互鏈脈搏專欄作家 · 鏈十三”認為:歸零幣往往是項目方放棄了項目,甚至放棄了在二級市場上做做樣子的市值維護。 2.“區塊鏈奮斗狂人”認為:什么是歸零幣,價格未必完全是零,但是已經沒有炒作價值,沒有共識,社區冷靜。有嚴重污點,被粉絲拋棄甚至討伐,莊家也不敢炒作的幣。 3.百度百科的解釋:在幣市中,很多人因為比特幣價格高昂,而選擇購買一些價格低廉的幣。這些幣由于各種原因,在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漲幅之后,就會開始迅速的下跌,趨近于0,最后就成為了歸零幣。 三.對“歸零幣”的理解 如果無法清楚界定“歸零幣”是什么,我決定先從“歸零幣”不是什么入手。 1.歸零是一種結果,不包含任何動機和目的(與傳銷幣、空氣幣惡意動機不同),很多初衷踏踏實實做的項目,因為資金、技術、團隊等原因,也可能項目受阻,幣價瀑布。凡是將動機與結果混淆的看法,總體上是不嚴謹的。 2.幣價低不算歸零,無論是從對應的法幣價格還是跌幅比率,還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歸零概念,以比特幣為例,其最低價格與最高價格的比率看,也符合歸零幣的跌幅,所以才會“被死亡”318次,單純從價格上尚不足與界定歸零幣。 3.代幣從交易所下架不算歸零,就像一個上市企業,股票被交易所退市,并不意味著企業的消失,退市又回歸上市的企業比比皆是;對很多企業來說,未必把上市作為最佳選擇,比如華為公司、老干媽等,上市與否,退市與否,與企業的經營、生死沒有必然關聯。 歸零幣概念(喬家大院個人理解):項目以區塊鏈技術、應用為主要目的,推進期間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導致代幣失去流動性、社區解散、項目永久終止,該項目代幣所發行代幣為“歸零幣”。 所以,你手里的一些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零幣”,如果百倍幣、千倍幣不是奇跡,跌幅99.9%有什么不能接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手里“歸零幣”咋辦? 對歸零幣的處理,研究發現竟然有很多“腦洞大開”的玩法(這些玩法里,很多是將歸零幣、空氣幣混淆對待的),諸如: 1.“歸零幣大狂歡“的游戲,某交易所組織過該類游戲,引入幣圈屢試不爽的返傭機制。邀請的朋友中了獎,你能拿走獎金20%的返傭,一個要不斷拉新才有的返傭機制。能參加這種有游戲,買到“空氣幣”也不足為奇了。 2.“破發幣和歸零幣兌換實物”活動。某社區為了流量,推出凡是幣圈投資過破發幣、歸零幣者,皆可使用破發幣、歸零幣兌換該社區的一線品牌西裝和“貴族大米”五常大米,哈哈,估計還要倒貼一些法幣,享受到的優惠和折扣也價值寥寥。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些項目方是為了吸引流量,獲取一批已經被市場教育過的“韭菜”,很劃算啊;有些惡意項目方,以此為噱頭,玩資金盤,利用“挽回損失”的心理,搞“擊鼓傳花”的博傻游戲。 突然想起了一個真實段子:老人A被電話詐騙了2萬元,突然醒悟,意欲報警;這時又有一電話打入,對方自稱“警察”,說已經把騙子抓到,要老人立即往指定賬戶匯款5000元,會將之前的“被騙款”解凍后一并返還,老人趕緊又匯款5000元過去,然后,就沒有了然后...... |
|
來自: web3佬總圖書館 > 《幣圏數字貨幣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