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金鑄史》展里 有很多精美的青銅器 你可知道 怎樣鑒別青銅器嗎? 前幾期我們介紹了幾種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 如何從鑄造痕跡來鑒別青銅器 還在等什么 快來get下面這些鑒別要點 去展覽里探索青銅器的小秘密吧! 夏代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青銅范鑄工藝,制作的青銅器也比較規范。至商代早期,雖然青銅器類別與形制都有變化,但范鑄工藝及特征卻是一致的。 01 整器鑄造 此時期的圓形青銅容器,腹部的陶范由等分的三塊組成,這種分范方式一直沿用至戰國時期。方形青銅器的腹范,則至少需要四塊。 此時的范鑄工藝尚未使用頂范,三塊腹范順著足部往上把底部包裹,這種“過足包底”的方式直接導致青銅容器的底部形成Y形范線。直至商代中期還可見到這種Y形范線。 02 足部的鑄造 湖北盤龍城出土商代早期 青銅鼎(左)、斝(右)的空心足 這一時期鼎、斝等器物的足部,皆是空心足。 為什么不做成實心的呢?除了小型青銅器的足、耳可以是銅質的實芯外,大型青銅器若澆鑄粗大的銅質實芯,則有可能在冷卻時產生鑄造缺陷。 商代早期及之前,泥質足芯是與腹芯整體塑造的。因此在青銅容器鑄造完成并清理掉泥芯后,足部與腹部相通,形成了空心足。 銅斝模擬范鑄試驗中的腹芯與足芯 商代中期開始,為了封閉足部、又要避免因澆鑄銅質實芯而造成的鑄造缺陷,出現了“盲芯”技術,即將泥質足芯包裹在銅足之內,成為永久性的泥芯。這就需要利用芯撐,將泥質足芯懸空固定在范與范之間。 03 器耳的鑄造 也是為了避免鑄造缺陷,這時期一些較大器物的器耳做成槽形。 河南鄭州出土商代早期青銅方鼎的槽形耳 以鄂州市博物館的銅鼎鑄造試驗為例:鼎的腹芯下面(即器物口沿以上的部位)一般會有一個芯頭,與芯和外范拼合后會有空腔不同,芯頭與外范的拼合沒有空隙,因此芯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固定芯與范的位置。耳模就是設置在芯頭上。 銅鼎模擬范鑄試驗中的芯與模 耳模需設計成外面寬里面窄,即外孔小內孔大的形制,這樣的斜度才能把耳模從芯頭上順利拔出。這種方式沿用到西周。因此,商至西周的鼎耳有相當一部分為外面寬里面窄、外孔小內孔大這種造型。 04 器鋬的鑄造 爵、斝的鋬,大致有兩種整鑄方式。一種為鋬的空腔內自帶鋬芯,一種為 “活塊造型”工藝。 第一種方式,兩塊外范的鋬腔內,均有形制、大小相同的一個鋬芯,每個鋬芯的厚度為一個銅鋬厚度的一半。合范后,兩個鋬芯的中部會有細縫,因此在澆鑄后,鋬對應器腹外壁的位置中間有一條芯痕。 自帶鋬芯的外范 1 商代早期青銅斝 位于器壁中間的芯痕 2 第二種方式,在兩塊外范之間夾了一個鋬芯,因此青銅器成型后,鋬對應器腹外壁的位置兩側各形成了一條芯痕。 活塊造型技術 所使用的鋬芯 1 ![]() 商代中期青銅爵 位于器壁兩側的芯痕 2 正因如此,從商晚期開始,爵的兩條芯痕之間出現了銘文,因為這個鋬芯充當了銘文范的作用。 ![]() 05 足、耳的配置 只要器足是與器身一起整體鑄造的,范線均是從口沿通過足底并直達器底,說明這是以足部為中線進行分范。 ![]() 商代晚期銅甗的從口沿至足部的范線 即便是設置頂范后,亦未改變這種模式,變化的僅是底部范線的形狀。直至春秋時期器身與器足分開鑄造,這種范線的現象才有所改變。 有意思的是,爵、斝、盉的鋬與一足在同一直線上,這種設置似乎也影響了商代早期鼎和鬲的型制,亦為一耳與一足在同一直線上。 ![]() 商代早期銅鼎耳部與足部的配置,一耳與一足位于同一直線上,該直線與腹范的范線相重合 俯視銅鼎和銅鬲,共兩耳三足,一耳與一足卻處于同一點,形成了四點式的配置模式。這一現象,可能是當時匠人習慣將足、耳、鏤孔等置于合范處,但四點配置使三足與雙耳在視覺上不平衡,因此從商代中期開始,逐漸轉向五點式的配置模式。 ![]() 鼎足與鼎耳的位置關系(仰視) 左:商代早期;右:商代中期 (注意足部已為實足) 參考文獻與圖片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