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這句話出自龍應臺所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但是現(xiàn)在大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卻很少能夠抱著這樣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了。
據(jù)Wavemaker發(fā)布的《數(shù)字時代的中國兒童》白皮書顯示,以五年級為分水嶺,大部分中國家長會在早期教育階段為孩子選報各種興趣班,五年級之后則偏向各種補習班。
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家長們普遍的期望,即孩子要集多才多藝及學霸屬性于一體,才稱得上是教育的成功;也映射出家長們對于教育的焦慮,即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朋友家的孩子,從5歲就開始奔波在腦力培訓、舞蹈班等各種培訓班之間。朋友也說,自己也不想讓孩子這么累,孩子上這么多輔導班、興趣班,自己的經(jīng)濟壓力也很大,但是看到周邊年紀相仿的孩子,都是如此,自己沒有辦法不焦慮。畢竟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萬一現(xiàn)在不讓孩子學,落后了,是沒有后悔藥可吃的。
在這種焦慮心態(tài)的裹挾下,家長自然而然地會要求孩子凡事都快人一步:
小升初之前,利用暑假去上預備班,這樣能比別的同學早點學習新知識;
寫作業(yè)要快一點,其他同學2個小時就能完成,你也不能慢,不然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做課外題;
早晨起床不要磨磨蹭蹭,不然沒時間吃早餐,上學會遲到;
……
如果孩子不能按照家長的要求做,不免就會被貼上“不聽話”“不愛學習”“懶”“做事磨蹭”等標簽。
其實孩子不能滿足家長快人一步的要求,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如果說,一位家長要求6歲的孩子與自己一樣,14秒以內(nèi)完成百米沖刺。你是不是會認為這位家長有點強人所難了?
但是生活中,家長往往會不自覺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標準與速度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快點吃,我都吃完了,等了你十幾分鐘,還沒吃完……
家長應該知道的是,按照孩子的年紀,在理解力、智力發(fā)育、做事速度上都與成人之間是有差別的。如果家長按照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自然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
幾乎每天早上,總有一些媽媽會因為起床這件小事,與孩子上演一場拉鋸戰(zhàn):
家長:鬧鐘響了,起來吧! 孩子:翻個身,繼續(xù)睡……
家長:快點起來! 孩子:再睡五分鐘……
家長:怎么還不起來?我都叫了你三遍了! 孩子:煩死了……
顯然孩子對于起床這件事情,缺乏足夠的動力,也缺乏目標與后果概念。當家長因為孩子不起床這件事情著急上火的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因為自己不起床,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后果”:媽媽辛辛苦苦做得早餐沒人吃,自己上學會遲到,媽媽上班會遲到,會被扣工資、會被領(lǐng)導批評……
有不少家長總是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覺得別人家的小孩,晚上11點前就能寫完作業(yè),你要寫到半夜1點鐘,那就是你磨蹭了。
但實際情況可能只是,孩子背書就是比別人要慢,要背誦很多次才能記??;或者是上課沒有聽懂,做練習的時候總要思考很久,才能找到解答思路。
這些都不是孩子故意磨蹭導致的,而是孩子確實需要“慢一點”才能完成任務。
上周在商場偶遇朋友帶著孩子準備去看電影,打完招呼后,朋友說電影還有十五分鐘開始了,就準備帶孩子離開,結(jié)果孩子指著旁邊的桌球游戲,非要去看看,還很好奇的問:這是什么?怎么玩的?結(jié)果朋友費了很大力氣,連哄帶拽地才把孩子領(lǐng)去檢票。檢票的時候,孩子又對檢票口的人形立牌產(chǎn)生了興趣,非要去摸一摸……
在家長的眼中,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磨蹭的表現(xiàn),但其實這僅僅是孩子好奇的表現(xiàn)。
對于成年人來說,這個世界上的多數(shù)事物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的,所以我們從來不覺得需要停下來仔細去觀察他們。
而對孩子而言,許多事情都是那么新鮮,一朵花,一片樹葉……孩子的好奇心會驅(qū)使他們看到新事物,就馬上去探索。
實際上這種快人一步的要求往往并不能讓孩子真正地贏在起跑線上,反而可能像“拔苗助長”一樣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強迫孩子做一件事情,注定是不能長久堅持的。只有孩子自己主觀上愿意去做,才能堅持下去。但是在家長的催促下,孩子會潛意識中認為這些事情是為家長在做,就像是一臺永遠被推著前進的小汽車,會慢慢變得不再需要發(fā)展自己的發(fā)動機。
催促會讓孩子在追趕的過程中,沒有機會或者主動放棄對于未知的探索。因為這種探索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但是對于未知的好奇,其實是內(nèi)驅(qū)力的源泉,也是興趣產(chǎn)生的源點,是我們最需要和孩子一起保護的東西。
如果每天都有人在你耳邊嘮叨“快一點!快一點!再快一點!”,那么不知不覺中,你也會變得焦慮不安。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的性格容易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
與其催孩子快一點,不如讓孩子慢一點培養(yǎng)這些習慣:
當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時候,越難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好的書籍是需要能夠坐下來慢慢細讀的,在閱讀上慢一點,多花一點時間,是值得的。這也許在當下難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眼界都是很有幫助的。
人生就是見天地、見他人、見自己的過程。讓孩子慢一點去觀察周圍的人與事,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當孩子年紀越大,想要再去人為的培養(yǎng),就越困難。
當家長要求孩子快一點的時候,估計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壓縮生活、玩樂的時間,然后去學習。但是有些事情非經(jīng)歷不能明白。剝奪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的機會,也就是在剝奪孩子通過生活去學習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