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 瀉
定 義
泄瀉亦稱腹瀉,常由脾胃虛弱,濕邪內盛而致,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為臨床表現,可按照 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本病相當于西醫的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濕邪內盛或肝郁乘脾,腎陽虛衰,導致清濁不分,并走大腸所致。本病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
臨床癥狀
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瀉出如水樣等。
泄瀉之艾灸療法
治法治則:
健脾化濕。常用懸灸法、隔鹽灸法。
操作步驟:
1、取穴:天樞、足三里。
2、配穴:胃脘脹痛者加中脘、內關;濕盛者加上巨虛、陰陵泉;脾胃虛弱者加脾俞、公孫、氣海;命火虛弱者加命門、腎俞、關元、神闕;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沖。
3、方法:
(1)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 2~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鐘,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隔鹽灸法:取神闕穴,用純凈食鹽填敷于臍部,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間以針刺數孔,上置大艾炷施灸,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可將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當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每次艾灸 7~10壯。每日1次,5~7次為1療程。
特別提示
隔鹽灸前應清潔神闕穴局部,艾灸時時刻詢問患者的局部感覺,避免燙傷。
聲明:內容來源于《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
編輯:錦燈籠姑姑
圖片:網 絡
審核:蟲 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