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大理石雕菩薩立像 高度:94 cm 此像面容莊嚴沉靜,衣飾精美華麗,珠圍翠繞,身形婀娜高挑,發冠雕刻精致,令人觀之頓生崇敬之感、虔誠之心。正如1915年克利夫蘭美術館《Th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文中所述:“此像神態之逼真,面容之莊重,花飾之華美,雕工之精湛,比例之完美,堪稱絕代,無有可比。菩薩乃慈悲憐憫,普渡眾生之化身,今此像栩栩立于眼前,便可一窺遙遠異國宗教之精髓。左臂雖殘,然面部線條之飽滿,眉目刻畫之柔美,霧鬢風鬟,衣裙華貴,著實美哉!” 佛經與佛像最初由僧人西行印度及中亞各地帶回,為后世佛像創作提供嚴格指導。如本像所見,菩薩衣飾富麗華貴乃遵循佛經中之細節描繪,精美珠寶體現極致繁華,更襯托其超然脫俗、平和恬淡之心境。 由隋入唐,佛教造像風格更為自然寫實。此像承上啟下,體現隋唐審美之轉變。唐代初期,宮廷尚佛,興建佛寺,鼓勵僧人西行取經。武則天尤重禮佛,御令開鑿石窟,于龍門奉先寺造大盧舍那像龕,意在借佛教之力鞏固皇權統治。此時佛教造像已見唐代新風,正如本像所見,樣貌更近人形,身軀微側,體態自然,衣褶垂墜飄逸,靈動逼真。與隋代之抽象詮釋相較,更為細膩鮮活。此自然之風日盛,至八世紀時,佛像已極具逼真寫實之態,體態肌理,面容身形,皆栩栩如生。 然此像為獨立全身像,與龍門石窟之浮雕不同。其時獨立雕像已為少見,此像雕工卓絕,大理石作,尤為珍罕。唐代此類大理石作獨立佛像,多屬后期發展風格。 唐代為佛教鼎盛時期。漢末至南北朝割據分裂不斷,隋唐一統中原,結束戰亂,而后佛教凈土宗日漸興盛。凈土宗專修阿彌陀佛凈土之法門,又以菩薩為尊,眾生皆可修行,以登西方極樂,免受輪回之苦。阿彌陀佛與菩薩造像因而廣為流傳,觀音尤甚。觀音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六世紀時已見多種形象,本像即為其中典型形象之一。 感恩轉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