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夏是華夏文明的起源,但是我們對夏朝的歷史卻知之甚少,我們所了解的夏朝多數停留在夏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類似于神話故事一樣的記載,所以,夏朝歷史更像是一部神話故事。當然,這和自認為是夏朝遺民的周朝的記載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現在了解的夏朝,多數都是從周朝的記載中知道的。 ![]() 近年來,歷史專家發現了夏朝和古埃及驚人的相似之處,得出一個讓大家難以置信的結論:夏朝就是古埃及。至于商周歷史的描述,觀點非常獨特,也非常有說服力,我們接下來做詳細說明。 我們首先從古埃及的統一說起,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文明開始誕生,到了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在埃及中部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涅伽達。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在埃及北部形成下埃及王國,在南部形成上埃及王國,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埃及王那邁爾統一上下埃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埃及王朝。 埃及的這段歷史和夏禹時期的中國歷史非常相似。那邁爾統一埃及前,尼羅河水患連年,治水是埃及的頭等大事,而那邁爾就是治水的領頭人,古埃及時的尼羅河水位比現在高得多,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洪水泛濫期,中下游飽受洪水的禍害。 ![]() 同樣是在堯舜禹時期,“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大多數人認為大禹治水治的就是黃河,但是黃河并不是年年干旱,因為黃河多數河段就是在半干旱的北方地區,黃河泛濫的次數也不太多。所以,最符合條件的泛濫河流,就是尼羅河。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地理常識非常了解的人,應該知道地中海水位一直在變化,經常會倒灌尼羅河,引起尼羅河水患。我們再看《孟子·告子下》中的記載“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我們仔細想想,中國的黃河哪次發洪水是倒灌引起的,好像一次都沒有,是大海倒灌嗎?好像也不合理,黃河是西高東低,由西向東注入大海的。所以,大禹治理的最有可能就是尼羅河。 在看看氣候,《呂氏春秋·應同》中記載“及禹之時,天先見草,秋冬不殺”也就是說,水兩岸的草木在寒冬都不會干枯,黃河流域冬天是多么嚴寒,大家應該都清楚,草木不可能不干枯。這種氣候和地中海附近的尼羅河非常一致。古代文明,包括與我們非常近的封建時代,農耕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治水有功的人都會受到極大的尊重,中國的大禹和那邁爾可以說是同一個人,只不過在不同地區的記載給他們了不同的名字。 我們再看看那邁爾的名字和大禹的名字,那邁爾被稱為“蝎子王”,和蟲有關,大禹的禹也和蟲有很大的關系。 ![]() 從上面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那邁爾的名字和大禹的名字多么相似。所以,大禹就是古埃及的蝎子王那邁爾。大家可能還是要質疑,我們再看看那邁爾之前的幾個國王的名字。 他的上一代國王的名字是“Sekhem-ka”古埃及文字的形象和舜字的古體字形象非常一致,而且從英文的讀音上來看,也非常一致,可以直接音譯為舜。 ![]() 再看看“Sekhem-ka”上一代國王的名字:“Iry-Hor”,古埃及的寫法是兩只小鳥,中文古體字是象形字的兩只小鳥,而且這個名字從音譯上,也可以讀成“堯”。 我們知道,禹的兒子啟打破了禪讓制的規矩,成為第一個皇帝。同樣在埃及,那邁爾的兒子Hor-Aha做了同樣的事情,開啟了王朝世襲制。 從《孟子》中的記載“禹生石紐,西夷人也”看出,禹來自西方。《尚書箋》記載“夏,中國也,始自西夷,及于內陸”。從這些方面也能說明夏禹是埃及的開國國王。 ![]() 我們再說一下夏朝之后的商周。關于夏朝滅亡的原因,《竹書紀年》中有記載“五星錯行,夜中隕星如雨,地震,伊洛竭”,《墨子》記載“至于夏桀,天有誥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谷焦死。”可見,是自然災害讓夏朝農業遭受巨大的損失,所以商人才有可能滅夏。而同一時期的古埃及同樣面臨相似的問題。 而此時攻打埃及的就是喜克索人,喜克索人又被譯為海克索斯人,意思是外來的統治者,他們最先就是居住在埃及東邊的部落,這些人以經商為生,主要把阿富汗的木材和礦石倒賣到埃及。我們從中國史書上了解到,中國的商朝人之前也是商人,為什么我們今天把做生意的稱作商人,和商朝人有很大的關系。在公元前18世紀到16世紀,喜克索人統治了埃及。喜克索人只統治了短短的一百多年,后來埃及人崛起,將喜克索人趕走,喜克索人后來向東部遷都。這一點和商朝歷史上的第一次遷都非常一致。在經過多次遷都以后,喜克索人最后在河南安陽安定下來。 所以,我們可以說,商朝是喜克索人建立的王朝。 ![]() (喜克索人) 關于周朝,周朝是夏朝遺民,在夏朝末年,周人始祖不窟在古埃及地位下降,于是向東遷移到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一帶。后來由于打不過各方勢力,一直向東遷移,到最后遷移到陜西的岐山一帶,周朝人一直稱自己是夏人,他們以此為豪。周人不斷壯大,統一各部,最終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建立了周朝。
|
|
來自: 哲齊66 > 《文明夏商 文匯159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