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專三千 何大酒 來源丨ONE文藝生活(ID:one_hanhan) 前兩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說了個晴天霹靂。 她說,前同事的侄子也在北京,讓我這周末去找他吃頓飯,交個朋友。 我真的很崩潰,畢竟這不是她第一次給我安排朋友了。 在我看來,家長這種強行給孩子跨區域安排朋友的行為,就是“包辦友誼”。 你很難解釋,為什么你媽明明連縣城都沒怎么出過,但關系網卻遍布全球。 不管你在北上廣打拼,還是在國外留學,她都能精準的在你附近,給你安排一個做朋友。 毫不夸張地說,就算你去北極科考,你媽也有本事和當地的某個愛斯基摩人取得聯系。 在包辦婚姻絕種的今天,包辦友誼簡直陰魂不散,籠罩著我們。 01 因為隨意,包辦友誼就像地雷 舊時代的包辦婚姻,起碼家長和媒人還縝密點,至少要細心考察、嚴謹對比再做出選擇。 但包辦友誼這事,你媽操作得就隨意多了,就倆原則。 1. 以你為坐標,把有關系的人按距離排序。 2. 離你最近的,直接安排給你。 這就導致,包辦友誼成了顆埋在周圍的地雷,讓你你防不勝防。 我前同事多多是湖南人,在成都上大學。 多多人還沒到成都,她媽就給她在成都安排好了一位“好朋友”。 和我們對朋友的挑剔不同,在媽媽眼里只要是活人,那就能成為朋友。如果不能,那就是你交際能力不行。 而且為了避免兩個人沒有共同經歷,沒有共同語言,多多的媽媽特貼心——把她小時候的糗事一股腦地告訴對方。 在媽媽眼里,啥隱私不隱私的,都是社交貨幣。 估計你也有過這樣的體會,第一次見面的人,ta在你面回憶你讀小學時在課上尿褲子的事。你只能尷尬地笑笑,附和。 當然,更尷尬的是,有人來宿舍找你的時候喊了你的小名。 小地方的人給孩子取小名,一般都按“名字賤,好養活”的原則。 ta來寢室找你叫一次乳名,從此全班人都只知“二丫”而不知你的全名。 你本來想換個地方做Angel小公舉,ta一句“二丫”直接讓你做回農家小老妹。 02 包辦友誼簡直是生活的監控器 有些“包辦友誼”是地雷,有一些則是監控攝像頭。 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 有一次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心態崩了,一晚沒睡,感覺自己就是個辣雞。 當天中午我就接到了老媽的電話: 出啥事了? 工作不開心,咱就回來。 我一頭霧水,當場點開朋友圈檢查,明明這條把父母都屏蔽了,咋的了,爸媽有天眼嗎? 后來才知道,是那位”朋友“告訴了我媽。 現在的年輕人,誰不是一天在朋友圈崩潰個十幾次,然后又分分分鐘滿血復活? 可在父母眼里,”崩潰、一晚沒睡、辣雞“的意義可了不得,會特別讓他們擔心。 很多時候,我們在外面的一些小情緒,是能自己化解的,但“包辦朋友”這么一操作,會給我和我爸媽都帶來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完全沒必要。 從此,發一些負能量的朋友圈時,除了屏蔽父母,我還得注意屏蔽所有認識我父母的朋友。 我媽永遠也不會知道,她給我介紹了一個朋友,我卻因此屏蔽了一群朋友。 02 無法拒絕的友誼 你可能會說:既然包辦友誼又是”地雷“又是”攝像頭“,那你直接拒絕不就行了嗎? 包辦友誼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無法拒絕。 試想一下:你決定了去某個城市,你還在火車上,你媽給你安排的朋友已經在那個城市的火車站等你了。 你就是再冷血,也不能對一個來火車站接你的人說:“不好意思,我不想和冒著寒風來火車站幫我扛行李的人做朋友。” 除了這個,包辦出來的朋友,沒有幫助,反而是一種社交負擔。 有時候,上了一星期的班,周末想睡個懶覺,但還得爬起來趕周六中午和ta約的午飯,真的很累。 更糟的是,包辦友誼這件事,有完整的閉環。 父母安排的朋友,ta在你剛來這個陌生城市的時候“照顧”了你,那就欠下了人情。等別人的小孩來了你的城市,照顧一下,不過分吧? 敢拒絕,就會遭到你媽的道德批判:我發現你就是沒良心,想當初你一個人去北京時,xx還專門來火車站接你呢。現在一點小忙,你就不能幫幫人家? 我在北京一年不到,已經去了8次故宮,爬過5次長城了! 不知不覺中,你就被裹挾進了上一輩的關系網。 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歡。 03 孩子要長大,父母要成長 包辦友誼的問題,單靠父母或小孩任何一方都無法解決。 歸根到底,是 “包辦” 這個行為,在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中出現太多次了。 中國的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都太缺少自我了。 從小到大,我們過得都是同一種生活,被父母安排的生活。 我們剪父母要求的發型,穿父母覺得得體的衣服,有父母喜歡的愛好,努力考上父母覺得滿意的學校,報父母覺得有前景的專業…… 所以我們很多人在離家之后,要么發現自己啥也不會,要么徹底放飛自我。 我就是因為壓抑的久了,后來逆反心理越來越重。畢業后,故意逃離家鄉去大城市工作后,經常十天半個月都不給父母打電話。 面對這樣的狀況,很多父母不想著讓孩子在和世界的接觸中,找到自己,而是陷入“分離焦慮”,變得更加想控制孩子。 “包辦友誼” 就是最明顯的體現。 但其實,大家完全可以放輕松點。 父母要知道,首先,孩子成長的速度遠比你們以為的要快。 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要成長。 其次多想想,你們也曾經是年輕人。 每一屆年輕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不必把自己的社交思維強加給下一輩。 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他們有能力獨自解決一些問題。 他們知道什么事該跟你分享,什么沒有必要說。 他們有能力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作為孩子,也不要粗暴地拒絕溝通。 翅膀硬了以后,也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節奏,學會“高頻低效能”地和父母相處。 打電話多聊聊自己最近和朋友同事的糗事,團建時也拍拍照片發給他們,不要每一條朋友圈都屏蔽他們。 讓他們知道,你自己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也能過得很好,不用擔心。 畢竟放手這件事最難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個瞬間動作,而是一個持續動作。 所以放手的人,要慢慢適應,被放開的人也要慢慢適應。 只要最終的方向是對的,就一起扛過反復期吧。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