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糯化和糯冰之間的區(qū)別不甚清楚,今天我就在這分享一下心得,要是有不明白的可以搜微號:wjy1008x。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交流,另外還有實物圖片! 翡翠的種分是指結構致密,細膩的程度和透明度的高低來劃分,行內(nèi)常常將種和水頭聯(lián)系在一起,統(tǒng)稱種水,糯化地是繼玻璃種,冰種以后的一個種份,主要特點是透明度比冰種略低,給人感覺像渾濁的糯米湯一樣,屬于半透明的范疇,檽化地有分為糯冰種(肉像牛奶一樣)和糯米種(肉像蠟一樣),糯冰種比冰種渾濁一點,而糯米種的透明度略低一些,給人的感覺不但渾濁又顯得不夠純凈。芙蓉種和荔枝種也可以歸類到糯化地的范疇也屬于冰種。細糯的料子要比冰種差的還要耐看,也要看油性和是否帶顏色,料子的大小,雕工,而判斷價值。
冰和糯是種的區(qū)分: 其實翡翠的術語是很形象的,比如說冰化地,你就想像冰塊的感覺是什么樣,說糯化地,你就想想糯米粥的感覺. 這個化地的關鍵是一個化字,底子都完全化開了必然是非常細膩的,第一就是看不到任何內(nèi)部結構,第二就是內(nèi)部的雜質(zhì)也一并化干凈。 一般講冰化:就是冰的種糯化的地——冰種化地:翡翠用語。老種,并且結構完全糯化的冰種簡稱冰種化地。簡單點說冰種起膠的就算冰化地.也就是說冰化底好于冰種,其實就是高冰底子起膠感,還得是均勻的質(zhì)地,好不好沒標準,看你喜歡,但只有好透勻的種地才會有膠感,而不是散棉起霧,商人就把這樣的東西也歸為一個類別了. 化一般形象叫糯 是地生的反義 是區(qū)分料子新種, 老種... 可以這樣理解——冰和糯講的是翡翠的種(我們傳統(tǒng)上將的“玻、冰、糯、豆”)而“化”字針對的是底子的細膩程度,也就是有人理解的“新坑、××”。那么,冰化 就是冰種而且底子非常細膩,那么 糯化 就是糯種底子很細膩。`冰化地比糯化地通透很多。 翡翠,化于無形的糯化地地:也叫地子、地張、底。它是構成翡翠的基礎,翡翠中地子是指除去綠色以外的部分,地子反映了翡翠的底色和結構性,也反映了翡翠在細膩程度和透明度等方面的直觀表現(xiàn)。地好是指地的結構緊密、細膩,呈纖維交織結構,色調(diào)均勻,雜質(zhì)臟色少,有一定的透明度。反之,結晶顆粒粗大,結構疏松,呈現(xiàn)結晶結構,這樣的地較差。翡翠的地是評判翡翠質(zhì)量和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正確區(qū)分翡翠的地,才能對翡翠的質(zhì)量、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豐富多彩的翡翠復雜而又多變,沿襲千百年的翡翠行業(yè)用語大多是用通俗、形象的俗語來描述,這些語言都是些物化了的、形象化的詞語,如“玻璃地”、“蘋果綠”、“菠菜綠”等,糯化地也是其中之一。 糯化地,化是熔、融的意思。糯化地首先是糯種,種質(zhì)細膩。其后它的顏色溶于地子,顏色與地子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顏色已經(jīng)在整體翡翠中化開了,也可以說色溶于地,這樣的就是糯化地。它的特點是半透明、果凍狀、均勻細膩溫潤,肉眼觀察無顆粒感,顯油性,有質(zhì)感,帶有些許混濁的感覺。糯化地與冰種相比來說,它比冰種的感覺要朦朧些,沒有冰種的感覺清透,種比冰種差一些,但是水頭足、細膩、顏色是化開的了,透光看的話,顏色是淡淡的,比起冰種來,更耐看,更值得琢磨。對糯化地的理解主要在于抓住它的特征即“化”就行。 由于每個人對翡翠的理解、看法不盡相同,往往使得相同翡翠,不同人理解及定義也存在差異。只要掌握最為基本的原理,無論換成何種說法,基本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 再來談種,如果你連種都不會分,我建議你不要碰翡翠為好,因為翡翠的種是價值最大的所在。此石賣家號稱玻璃,其實不然,稍對種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玻璃種的性質(zhì),此件石頭底子渾白,有牛奶特性,透明度有,所以它準確的質(zhì)地是糯化,而非玻璃,糯化的價值與玻璃有天然之別,我們可以引用教科書上的材料作為學習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