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角下的泰安空間戰略規劃 作者∣林永新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綠色城市研究所 泰山位于泰安市,下午這個板塊歸屬于文化傳承板塊,所以今天主要是從文化角度來講。匯報按照以下的邏輯展開,首先在三個層次當中看到文化有什么特點和規律,然后看文化在保護傳承當中遇到什么問題,最后是從規劃的角度制定了什么戰略。 從三個空間層面來說,首先是城市,第二圈是城市邊上的山山水水,叫做野,再大一點是國,特別是以前諸侯國的尺度。按照空間的尺度從大到小,我先談第一個空間層次,也就是'國'。 一、'國'的尺度 1.1文化特點:區域文化同源 從'國'這個角度,泰山周邊的文化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區域文化同源。 泰山是中國天下格局的文化地理坐標。我們看'五岳四瀆',它界定了傳統中華的四方。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死后血液化為江河湖海,身體軀干化為五岳,其中頭化為泰山,因此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對標定中華的文化地理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海-岱-都大圓。我們還發現了中華文化地理的一個大圓,也就是'海-岱-都大圓'。以泰山為圓的中心,東部端點是大海,尤其是蓬萊,這里向來是中國人文化意象中的天上仙境,而海和岱向來是一體的,古文化中,來到了泰山其實也就象征到了大海,《山海經》說'泰山,環水出焉',也是這個意思。泰山是在中國最大的、農耕文明中最富庶的華北平原中兀起的一座大山,在華北平原和周邊的山地交界處,剛好是中國最主要的三個古都方向,其中華北平原與北部燕山交界處是北京,與江南丘陵交界處是南京,與太行山伏牛山交界處是洛陽、西安這幾個古都。這個大圓不僅銜接了東海、華北平原和山地的三類地理,也連接了中國最主要的古都、人間,以及仙境,這就是泰山的氣魄。 文化連續性。我們把研究范圍縮小到泰山周邊一兩百公里之內,在文字出現以前,這里出現了很多文化,包括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他們都屬于海岱文化的同一個文化序列,相互是有關聯的。我舉其中的一個例子,譬如泰山以南30公里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我們看到這里出土了一個非常著名的陶罐,上面刻了一個上古時期自然崇拜的符號,這個符號有三個部分組成,下面是山,中間是火,上面是太陽,意思就是在山上燒火來祭祀太陽,當時這個叫做'柴望'儀式,所望的就是泰山,后來柴望儀式演化為在泰山上的封禪儀式。可見在遠古時期,泰山就對周邊地區有很大的影響。 魯邦五山。進入了文明時期尤其是周代,這個地方就是魯國。《詩經魯頌》說,'泰山巖巖,魯邦所詹',以泰山為首的'魯邦五山'標志出魯國的邊界。魯國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而周公又是創作《周禮》的,所以魯國這個地方的禮儀、文化非常的發達。因此,泰山跟魯國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泰山與儒家。這里集中分布了儒家的四個圣人,包括孔子,孟子,顏子,曾子,有關于他們的主要文化遺跡都在這一帶,儒家學說也與泰山和莊重氣質相吻合,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泰山是岳中之孔子,孔子是人中之泰山'。《史記》記載,孔子去世前感嘆'泰山其頹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可以看到孔子也把自己比附做泰山的。 重大文化活動。封禪是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動之一。我們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史記》記載,傳說古代有72位帝王來此封禪,但中斷了幾百年,到秦始皇時期已經記不清楚如何封禪了,因此,秦始皇就到泰山南邊一個叫鄒嶧山的小山,先排練一次,然后才到泰山舉行正式的儀式。而這個鄒嶧山跟泰山一樣,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序列。另外是祭孔活動,從漢代開始歷代帝王都是把封禪和祭孔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來說都是先來泰山封禪,再去曲阜祭孔子,形成了國家文化活動'二合一'的慣例。 營城模式。泰山和南邊的幾個古城也是一致的,都使用'山-廟-城-臺-水-闕'的中軸線來統領空間序列。左邊這張圖是泰安古城的軸線序列,北依泰山,主要的建筑是岱廟,然后是遙參亭,接下去是護城河,城外有禪地的小臺地,最后是九仙山天童山兩個門闕山。曲阜魯國故城是孔子思想的發源地,它的軸線序列北邊以泰山為頂點,然后是孔廟,接著是宮城,然后是雉門兩觀,護城河,之外是舞雩臺,最后用鳧嶧二山收尾。邾國故城是孟子思想的發源地,它以泰山和嶧山為端點,先是陵園,然后是宮城,接著是水邊臺,跨過護城河,最后是郭山雙峰作為門闕。可以看到三個城市是同一種營城模式。 1.2 主要問題:產業發展帶來的文化破壞 在'國'這個尺度上,主要的問題是產業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破壞。 我們看到從濟南到泰安到曲阜到鄒城,所有的城市把工業區還有新區新城都建在這一條軸線上,因為這里是京滬發展軸,是中國最重要的區域發展軸之一,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會把各種產業都貼到這條軸線上,曲阜在老城區和尼山之間建設曲阜工業園,泰安也在大汶口邊上建設一個化工園,瓷窯古鎮也想建設一個30萬人口的工業新城。這條軸線上,經濟空間(工業空間)擠占了文化空間,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問題的根本還在于人們對文化價值的認識不足,覺得產業區比文化價值重要,泰山以南的文化空間是有結構性意義的,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經濟空間是可以另外選擇的。 1.3 戰略對策 戰略一,中華文化樞軸 要建立一條國家級的文化軸線,從國家文化象征高地的高度,來提高對這一地區文化價值的認識。這條中華文化樞軸,包含了泰山文化和儒家文化,這兩個都是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文化,而且流傳了兩千年以上,已經深入了國家的骨髓之中,正是因為這條文化太重要了,所以我們叫樞軸,而不是一般的軸線。 具體內容是三山、三城、三圣。三山是泰山、嶧山、鳧山,三座文化名山;三城是泰安、曲阜、鄒城,三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圣是周公、孔子、孟子,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圣人級別的人物。 文化的整體價值遠高于各部分價值的總和。例如魯國五山的整體場域、三城的營城模式同構、儒家各位圣人與泰山的關系等,通過中華文化樞軸戰略做一個整體的梳理,這個文化價值就遠遠超出了每個古城、每個文物遺產的價值。 戰略二,文工分立解決了價值認識問題以后,就要采取切實的措施,把文化的空間留出來,把工業發展空間調出去。我們規劃了京滬第二發展軸,用來疏解現有京滬軸交通壓力,大大加強了其中的交通支撐,引導工業和物流、批發市場等功能西移。京滬軸的原位置做文化產業、休閑產業、新型經濟,用文化來引領這一帶的發展。 二、'野'的尺度 2.1 文化特點:生態與文化交融 野的尺度有什么特點呢,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在這個空間層次,生態和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泰安的生態要素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逐一梳理泰安的主要生態要素,看看它的文化價值。泰山的文化不用多說了,我們看徂徠山,李白是在這里隱居的,當時號稱'竹溪六逸',是很有文化的一個地方。布金山是左丘明撰寫《左傳》、《國語》的地方。大汶河是一條生態帶,但也是一條文化遺產的富集帶,在汶河的若干個交叉口,都是濕地的生態精華和文物文化遺產的雙重精華點。泰安有四大泉群,大部分泉水都跟文化都跟人物相關。然后是田,大汶河邊上的汶陽田應該說是全國最著名的一塊耕地,如果你把它理解為一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那定位就太低了,就缺乏文化視角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傳統典籍里面,最肥沃的耕地都是用'汶陽田'來代指的,而且孔子的政治活動'夾谷會盟',其主要的成果就是以周禮迫使齊國歸還了汶陽田給魯國。最后是天平湖,它是世界遺產京杭大運河最后一個天然水利樞紐,也是水泊梁山的代表湖泊。因此我們看到泰安山水林田湖的生態要素,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的。 '八景'文化大多依托于生態要素。這也是生態文化交融的一個證據。我們歸納了泰安城及周邊縣城的'八景',五個城市總共40個景點,發現其中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相關的一共占了34個。可見從古代開始,城市周邊的景觀絕大部分是與生態要素相關的。 古代名人和文化活動從城市擴展到郊野,也使郊野地區充滿了文化的氣息。我們畫了好幾個地圖,比如說詩歌文化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并不是一直呆在泰安城的,而是在城市周邊四處游走,杜甫也是在周邊一路走一路寫詩,后來他們在此相遇,一同游玩,又在此宴別。封禪活動也是如此,在泰山邊上還有很多的禪地的點和停留的駐點,還有結合封禪而建設的明堂。通過很多的專題地圖的疊加,可以看到在城市周邊的郊野地區有大量的文化信息。 2.2 主要問題:生態破壞帶來的文化滅失 這個空間尺度面臨主要的問題是,隨著現在生態環境的變遷,很多以生態空間為載體的文化就滅失了。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隨著開礦、坡地開荒,濕地的減少,傳統八景里面有很多已經沒有了。 2.3戰略對策 戰略一:生文同修 在規劃里一般都需要構建一個生態網絡,進行生態的修復,我們提出來要特別注意修復那些有文化價值的生態要素,因此,在生態網絡里面把那些文化空間做了特別標定。 比如說'左丘桃源'這片地區,需要生文同修,生態修復需要修補'八景'中的'氿泉涌澤',連通水系,礦山復綠,增加肥桃特產的種植;人文修復需要修補'八景'中的'書院秋風',保護好左丘明李白遺跡,修復多處歷史村落。 生態的修復不能夠只從生態本身來考慮,也不是生態越多越好,一定要考慮生態的文化意境。例如徂徠山就需要有一片地區來體現李白詩里面的'云弄竹溪月'的詩境,也就是這里應該有一片竹林而不是松林,應該是小溪而不是大河或者池塘。 戰略二:禮樂相濟 梳理泰安的文化,可以發現基本上可以歸為兩大類型,第一類稱之為禮之文化,大部分屬于教化功能,包括封禪文化、大汶口文化,儒家文化,紅色文化,吳越文化;第二類屬于樂之文化,基本上屬于游憩功能,包括隱逸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和宗教文化。 '禮樂'在泰安和魯國有特別的意義,其地位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我們知道周公是制作禮樂的,魯國又是周公的封地,所以有'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魯國是唯一一個把周禮完整繼承下來的國家。實際上,禮樂是對立又統一的,'禮'強調的是'序',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在魯的文化當中,禮和樂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禮序'的作用比較明顯,大家都來體會岱廟的莊嚴,瞻仰泰山五岳之首的氣勢,但是登完泰山以后就走了,只是觀光,沒有休閑,沒有放松,給城市帶來的附加收益很少。未來要把'樂和'做起來,例如徂徠山的隱逸文化,汶陽田的文化等等。我們發現郊野地區有著大量的資源可以挖掘,我們采取了生態、文化資源雙評價的方式,識別了四片文化景觀魅力地區,從國山名城的'禮'空間導入客流到郊野的'樂'空間,從觀光游到深度體驗游。 野的建設管控要注重'樂和',應該盡可能自由一些,以村落、院落的形態來布局,不做大面積大體量的開發,多做一些園林式建筑,體現出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意趣。 三、'城'的尺度 3.1 文化特點:山-城一體模式 第三個方面關于城的尺度。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名城有100多個,泰安在這里面有什么特點呢? 山-城-廟一體。這是泰安城最大特點。岱廟在五座岳廟里面規模是最大的,泰安城在五座城市里面也是規模最大的,行政級別也最高,其他的四個都是縣城,只有泰安是州府。除了規模大,泰安也是城市與山聯系最緊密的,是五岳里面臨山建城、廟在城中的唯一案例。我們看《康熙南巡圖》,就能夠看到出了城墻就進了山。 這種山-城-廟一體就帶來了泰安城的很多特色。大部分古代城市都是用皇宮或者衙署這種行政機構為中心的,但是在泰安城是以岱廟為中心。另外從古代的泰安地圖可以看到,從南門到岱廟天貺殿,到岱宗坊,一直到入山口的紅門,到玉皇頂,這是城市軸線一直延伸到山頂的唯一案例,其他城市都沒有。 天-地-人三重空間。這是另一個特點。泰山在傳統文化中,一直是通天的,是人類和天交流的地方,因此他是天堂仙境的象征,泰山上的各個節點中天門、南天門等,都在不停的預示著登天的過程,五岳中的其他山則沒有通天內涵。另外還有禪地,就是祭祀地府,這個儀式在城外的蒿里山、社首山舉行。中間加上泰安城和岱廟,形成一條歷史軸線,分別象征天庭、人間和地府。中國的大部分歷史文化名城都會有一條歷史性的軸線,但是不會有象征天堂、人間、地府的內涵。 3.2 主要問題:山城一體的特色被弱化 在泰安已經沒有歷史文化街區了,歷史文化軸現在還是有的,但是只有幾個文物散點串著,傳統的意向已經非常淡了。蒿里山作為禪地的小山,以前在城外,現在已經被城市包起來成了盆景,周邊很多高層建筑,也阻擋了蒿里山跟泰山之間的視線走廊。 90年代以后泰安脫離老城開發了一片西部的新區,樹立了一個新的時代軸,可以看到,這里連接了很多現代化的公共機構,但是時代軸上面基本沒有傳統文化的要素,主要是使用現代城市設計手法構建了一個大的景觀軸線。 因此,傳統歷史文化場所的淡化,以及新區開發并沒有展現厚重的傳統文化要素,是泰安這個歷史名城在城市建設上面臨的主要問題。 3.3 戰略對策 戰略一,天闕中軸 現在泰安市所具有的兩條軸線都是10公里之內的,有沒有更大尺度的軸線呢?我們從泰山頂上向遠望去,看見了石門、九仙兩座山,它矗立在泰山的正南方向,越過這兩個山就是曲阜,這兩座山就是泰山的門闕,它們跟泰山之間可以形成一條新的天闕中軸。 這條天闕軸線能夠成立嗎?可以看到軸線上面的節點都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足以支撐天闕軸線之重天闕的兩個山是孔子撰寫《易經》的地方,云亭山是炎帝和皇帝禪地之處,大汶口遺址開啟中華文明曙光。天闕并不常見,但是偉大的城市往往有天闕,例如秦咸陽以南山之巔以為闕,東晉建康以牛首山為天闕,隋洛陽則是龍門伊闕,泰山作為中國最主要的文化名山,有天闕也是很自然的。 三軸歸一。天闕中軸長達50公里,在城區這部分如何與現有的兩個短軸線整合起來呢?我們采取了三軸歸一的方式,在現狀的建成區用三叉戟的形態,三條軸線共同構成泰山的天闕中軸。具體來說,歷史文化軸的蒿里山基本上就靠在天闕中軸上,直接就歸入了天闕中軸;時代發展走向南延伸到泮河以后,通過泮河濕地公園,向東也能夠連接到天闕中軸。這一段的天闕中軸本身也有很多有價值的城市空間節點,包括天外村的入山口、泰山火車站、泰安汽車站、蒿里山,以及在泮河邊上的泰湖濕地。這樣泰山軸線在城市里就豐富起來了,而且強化了以泰山為尊的景觀意象。 這條天闕中軸有多重文化景觀價值。它把'國'尺度上提出的'中華文化樞軸'由區域概念轉為空間實體;它融合了城區原有的兩個城市軸線;它彌補了泰山正南方向無視覺軸線的空缺;它將周邊重大文化場所重新納入中軸;它以炎帝黃帝所禪的云亭山、石閭山,彌補了城外'禪地'的場景意向;它為'泰山倒影'提供了泰湖和天頤湖兩處既有的水面。 戰略二,詩境再生 泰山可能是全中國描寫她的詩詞最多的一座山了,其中大量的詩詞是在山頂上目及所望,感嘆而發,因此我們以泰山詩詞來重塑城市形態形象,具體而言是根據泰山之巔所望方向的詩詞所描繪的景象,來約束該方向上城市建設。 泰山往東南方向看是最重要的視角。這個方向可以看到高達千米的徂徠山,也是距離大汶河最近的視角,也是汶陽田和'龜陰秋稼'景觀的所在地,漢武帝建設的明堂遺址也在這個方向。這個角度的詩歌是最多的,大部分描寫了這個角度的生態和文化遺產。這個角度展現了城市到郊野到自然的逐漸過渡,又有很多自然、文化景觀需要保護,該扇面的城市建設以相對分散的若干功能組團為主,建設意境稱之為'園'。 從泰山上往西邊看,這里的特點是有眾多的小山,杜甫寫了一首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直接的體現。這里的小山形成了復雜的谷地,山地的景觀非常的豐富。因此這一片地區的城市建設,就是要處理好泰山望向這些小山的關系,采取'谷'的形態建設策略,控制建筑高度和布局形態,使城市建設和小山地有機融合。 泰山正南是天闕軸線的方向,天闕兩山距離泰山有50公里之遠,不容易注意到,所以適合在這個方向的遠處加強城市建設,誘導人們的視線向遠方延伸。南部城區現在是高新區,產業功能比較強而城市服務功能比較弱,結合高新區的產城融合,將其完善為泰安的副城,因此設計策略稱之為'城'。它距離泰山比較遠,城市建設對泰山的干擾也比較小。 城市的北部,也就是靠近泰山的地方需要控制建筑高度,體現對泰山的尊重,設計策略稱之為'崇'。中部城區是歷史文化最富集的地方,因此城市設計策略稱之為'禮',三軸歸一,用空間秩序反映'禮'之秩序。 因此,城市建設空間形態的總策略是'東園、西谷、南城、北崇、中禮',每一個都適應了相關的詩詞意境。 四、總結與思考 4.1 三個層次的規律有普遍性嗎? 首先我們看國,國這個空間經常出現交通鎖定現象。在這個尺度上面經常可以發現一條文化遺產非常集中的走廊,包含了一連串優秀的文化資源,而它往往是要依托于一條長期的文化線路的,進一步說,這種文化線路又往往依托于古代的驛道,驛道一旦形成,往往會形成鎖定的效應,不斷的強化,最后升級為現代的綜合交通走廊,然后就往往會催生出一些大的產業區域和大的城市、新區、新城,在這個時尤其是重大的產業區,就會跟文化集中的遺產,發生了沖突。 因此把貨運走廊和新興的產業發展帶轉移到一個新的地區,就成為一個常見的方法。除了這次泰安戰略以外,以前在溫州的規劃項目里面,我們也把現代的濱海產業帶做強,以保護位于內陸的古代驛道上串聯的幾個文化核心城市。成都周邊也是如此,成德綿到樂山是四川文化最集中的,在汶川地震后中規院曾經提出,在龍泉山以東展開一條新興產業帶,這一個設想現在已經初步實現。 第二個是野的層面,中國傳統的'野'都是四類空間的交疊:生態空間 農業空間 村邑空間 文化空間,是相互復合的。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城市營建傳統中對城市周邊山水的關照,存在一個'大圓'的概念,另外一個原因是文人墨客的游賞,寄情山水,睹景抒懷,田園鄉愁。 這個尺度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生態和農業空間被破壞,例如被城市型的開發所占用,或者使它單一化,簡單化,從而失去了它的文化內涵。 在泰安的例子里面我們找到了這種生態與其他功能復合的文化地區,其他的案例其實也是有的,例如我去年業務交流會介紹的南昌規劃案例,就在南昌城區周邊挖掘了四片地方場域特色的郊野鄉愁空間,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北京總規里提出的三山五園地區。 第三,在城市的層面上,城市建設與文化保護的關系。這里我想談兩個規劃經驗。 老城和新區的關系V1.0版: 開辟新區、保護老城,雙城雙軸線 從改革開放開始,面對快速城鎮化,我們普遍總結了這么一個經驗,這個經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使大量的歷史城市在城市結構上擺脫了開發壓力,老城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是這種做法也是有局限的,因為按這種思路往往是老城老空間、新城新空間,傳統的空間秩序一般會被局限在老城的范圍之內,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它不會擴張,只會越磨越少。新區建設大部分采用現代主義的設計手法,比如說組織招投標來選取一個好的方案,研究一下構圖,但是往往會在新區就不考慮塑造本地歷史感了。這在普通的城市可能無所謂,他是在歷史文化特別厚重的城市就很可惜了,能不能有一個更新版的呢? 老城和新區的關系V2.0版: 新瓶裝老酒,老樹開新花 也就是在新區深挖歷史文化信息,在新區延續傳統的秩序,使新的建設散發傳統的味道。這次在泰安我是用了這種方式,但其實吳良鏞先生在十幾年前的濟南戰略里面就已經使用了這種手法,他把大明湖到千佛山的濟南中軸線向北延伸,并且設想再開辟一個新的'北湖'來再現'佛山倒映'的景象;中規院這次北京南中軸線規劃也是貫徹了類似的思路。 戰略規劃的方針V1.0版: 東西南北,表述城市擴張方向 20年前戰略規劃開始風起云涌,也形成了一種規劃的經驗,就是戰略規劃要指出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類似'東拓、南延、西控、北優'之類的表述往往成為戰略規劃需要歸納出來的核心口號。這是城市發展增量時代戰略規劃必須回答的問題,在過去的20年內普遍地有效指導了城市未來的發展。現在我們邁入了新時代,城鎮化速度開始慢下來了,而城市病越來越嚴重,能不能有一個更新版的呢? 戰略規劃的方針V2.0版: 東西南北,表述城市品質要求 這次在泰安我們發現城市的東西南北幾個方向有不同的場地特質,對城市建設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更加側重于各個方向上面的建設形態的取向,以提高城市的品質,提出了'東園、西谷、南城、中禮'的新的歸納方式。其實這也不是我們新創造的,雄安新區的表述'北城、中苑、南淀'給我們提供了啟發。 4.2 從文化結構的層次到文化空間的層次 我們規劃師研究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為了自己認識文化,那是自娛自樂,而是要通過我們的努力,在空間規劃中幫助公眾更好地認識到文化的內涵。那么本次交流談到文化空間的三個層次,它和文化的結構有什么關系呢?我覺得這有兩個階段,形成一個閉環首先是規劃師如何認識文化來創造空間,然后是公眾如何感知這種被設計的空間,并借此深化了對文化的認識。 第一階段是文化客體經由認識主體,再到空間客體。先說文化客體,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的結構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器物,第二個層次是組織、規則,第三個層次是價值和精神。再說主體,第一階段中,認識主體是規劃師。認識主體來認識文化有三個重點,分別是文化的現場感知(例如對泰山、岱廟的現場觀感)、與文化有關的行為組織(例如古代封禪的線路組織、明清詩歌之路的路徑,姚鼐登泰山的過程),以及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例如儒家禮樂文化的多處地點的表現、這一區域的幾個城市共同的營城模式)。 連接文化客體和認識主體的橋梁是認識范疇,也就是文化結構的三個層次與認識文化的三個重點之間,實際上是認識論問題,也就是如何由表及里地從文化結構的淺層逐步深入到文化結構的深層。從認識論的觀點看,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感覺、知覺、表象三個形式,我們發現,文化結構的三個層次和認識文化的三個重點之間雖然是網絡化的關系,但是也是有各自的重點的,下是圖中紅線的關系是主要的,也就是器物經由感覺,成為文化的現場感知;組織規則經由知覺,升價為文化的行為組織;價值觀經由表象,形成對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的認知。 連接認知主體和空間客體的橋梁的是實踐范疇,具體而言是設計手法。文化空間的'城、國、野'三個層次與認識文化的三個重點之間,是一個網絡化的交叉關系,但是其中也是有側重點的。城的層次,更易于表達對文化的現場感知,而規劃設計手法主要是營造相應的文化場所,以加強這種感知的感染力;在野的層次上,應加強對文化相關線路的組織;在國的層次上,應重點研究區域間的文化關系,以此來認識文化的價值觀和精神。 第二階段是空間客體經由認識主體,再到文化客體。這一階段的認識主體是公眾。在城、野、國三個層次,公眾借由規劃師設計、營造的空間,通過對空間的感知,形成了對文化的感知,文化對行為、規則的約束,以及文化之間的關聯性這三個方面對文化的理解。然后進一步通過對文化的三個方面的認識,從感覺、知覺,到表象,實現了對文化三個結構層次的深刻理解。 通過這兩個階段,實現了規劃師認識文化客體,通過'國、野、城'三個空間層次的塑造,幫助公眾加深對文化客體的認識這一目標。 備注:本文為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綠色城市研究所林永新在'2018年度CAUPD業務交流會'上做的報告。感謝會議主辦單位總工室等部門提供的資源支持! |
|
來自: 愚夫vu9ll2dhwz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