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劉震云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 昨天,我們讀到楊百順老實巴交的爹、在困難時幫助楊百順的老裴、還有楊百順的私塾先生老汪。 每一個鮮活的人物都是鄉村生活的一個剪影。 老汪走了,楊百順接下來會做什么呢? 他還會繼續讀書嗎?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 延津新學 楊百順十六歲那年,延津縣新來了一個縣長叫小韓,小韓之前,延津縣的縣長叫老胡。 老胡平日也愛說話,一口湖南麻陽話說上一陣,大家都聽不懂,大堂上斷案,老胡“嗚里哇啦”說上一段,原告被告如墜云霧之中,相互不懂,案子被斷得七零八落。 不告狀吃些小虧,告狀案子被斷得七零八落,就要傾家蕩產了,大家的是非大家自己解決,延津倒顯得一派太平。 告狀的人少,老胡閑來無事,喜歡上做木工活。 老胡退休后當了木匠,縣長就換成了小韓。小韓是河北唐山人,唐山話比麻陽話好懂些,但正因為這個好懂,給延津帶來了麻煩。 小韓愛說話,小嘴不停,小韓的口音大家又將就能聽懂,小韓就更要講了。幾場話講下來,小韓對延津的民眾徹底失望了。 話是能聽懂,但話里的意思聽不懂。為了一個懂字,小韓決定辦一座民學。 但現蓋一座學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蓋學堂需要錢,延津是個窮縣,急手現抓,一時哪里抓得來? 小韓等不得,只好因陋就簡,讓人在延津縣的天主教堂門口貼了一張告示,教堂就變成了學堂。 學堂有了,小韓又開始招老師招學生,學生的學費得要家長自掏腰包。 小韓辦學雖然有些張冠李戴,但學生上了小韓的新學后,就有可能送到縣政府當科員,許多鄉下財主便把自己孩子從私塾接出來,送進了“延津新學”。 本來這事和老楊沒關系,但新學開學頭五天,老楊又改變了主意。 老楊改變主意不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趕大車的老馬。 這天,老楊給老馬家做完豆腐,倆人在院里槐樹下東拉西扯。不知怎么就說起了縣上小韓辦新學的事,老楊說著說著自己就急了: “啥學?上個學還要錢?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這話題老馬也不感興趣,但老馬覺得如果不在一個話頭上截住老楊,老楊就會這么沒完沒了地扯下去。 而截住老楊的最好辦法,便是在一個話頭上,橫著給老楊一悶棍,老楊一時磨不過彎來,就會回到家自己琢磨,老馬也就脫身了。 于是老馬截住老楊的話頭:“你這話說得不對,過去的縣令老胡知道不?他現在不做縣令了,專打家具,同樣一件家具,別人賣五十,他賣七十,為啥?” 老楊愣了愣,老馬繼續說道:“世上的木匠千千萬萬,但當過縣令的木匠,也就老胡一個人。老胡的家具擺在家里,不是家具,是縣令。” 老馬又說道:“老楊家有一人在縣政府,不耽誤老楊家做豆腐;等老楊家的人從縣政府出來,再回頭做豆腐,老楊家的豆腐,不就成老胡的家具了?” 一席話說得老楊恍然大悟。 本來老馬也就隨便說說,好止住老楊的話頭,但老楊從老馬這里討主意討慣了,也就當了真。 于是,不是為了新學,也不是為了科員,是為了豆腐,老楊要把兒子送進小韓的“延津新學”。 可上新學要交學費,老楊就決定,楊百順和楊百利之間,他只選送一個人。 楊百順和楊百利都不愿意上學,但上了新學就徹底擺脫了他爹和豆腐。 父子三個,去“延津新學”,都是為了豆腐。 但哥倆誰能上新學,還得老楊說了算。于是,這哥倆兒自生下來,頭一回開始互相趕著討好老楊。 但兩個兒子到底讓誰去呢?賣豆腐的老楊又犯了愁。 老楊一犯愁,就又跑到馬家莊找老馬,老馬無奈,只得繼續給老楊出謀劃策。 老馬說:“上學是得腦子好使,但要說值得,還得那個腦子笨的。人就像鳥一樣,腦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飛了;腦子笨,撒出去才能飛回來。” 老馬又說:“上學做官是為了啥?是為了回頭做豆腐。腦子好使的,豆腐栓不住他;腦子笨的,才能飛回豆腐上。” 老楊恍然大悟,佩服老馬的見識,在老馬的指點下回家召集倆兒子抓鬮。 在抓鬮前,先按照和老馬商量的,準備了兩個“不上”的紙團,給楊百利說了下,待會兒無論如何要謙讓,讓哥哥楊百順先抓。 真地抓鬮時,楊百順、楊百利都有些戰戰兢兢,不敢自己先抓,相互倒客氣了。 楊百順作為哥哥,無奈先抓:不上。 于是,楊百順留在家跟老楊做豆腐,楊百利到縣城去上“延津新學”。 真相大白 這年二月,楊百順開始跟他爹老楊做豆腐。豆腐做了一個月,楊百順就跟老楊鬧翻了。 鬧翻不單是討厭老楊和豆腐,而是知道了弟弟楊百利上“延津新學”的真相。 這天楊百順賣豆腐,從馬家莊的老呂口中得知了真相,頭上悶雷一響,他首先生氣的不是老馬,而是他爹老楊。 過去他也知道他爹不是東西,沒想到他這么不是東西。 楊百順把豆腐車一下掀了個底朝天,一車豆腐砸在灰土里,成了一地豆腐渣,倒把老呂嚇了一跳,匆忙走了。 楊百順恨過老楊,又恨過兄弟楊百利,接著才恨上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 自己跟他無冤無仇,為何他要和老楊聯手算計自己?更可恨的是,生米已經做成了熟飯,楊百順無法將事情再翻轉過來。 楊百順蹲在街頭生了半天氣,天黑推著空車,回到了楊家莊,把自己關在房里,任憑老楊怎么喊,都不理。 老楊知道其中必有蹊蹺,第二天自己邊賣豆腐邊打聽,一路走到馬家莊,才知道上學抓鬮的事情東窗事發了。 回到家老楊推開楊百順的房門,開始說老三楊百利:“他上兩年新學怎么了?還得回來賣豆腐。 從明兒起,你賣豆腐,十成讓你提一成,你也攢個體己,過兩年好娶媳婦,這事兒也不告訴老大和老三。” 老楊自以為得計,但楊百順轉身用被子蒙上頭,沒理老楊。 第二天五更楊百順借著上茅房,從后墻扒出去,一個人走了,他終于可以離開家了。 或者說,他終于找到了脫離老楊和豆腐的另一個理由。只要能離開老楊和豆腐,不管到哪里去,楊百順都不會后悔。 可出了村,楊百順又犯了難。兩天一夜,只顧生氣,只想著要離開這里,并沒想好到哪里去。 現在賭氣上了路,天下之大,一時竟想不起自己該去何處。 這時突然想到姥娘家賣鹽的三舅老尹,三舅雖然脾氣爆,可事到如今,一時又想不出別的門路,只好先去投奔老尹再說。 楊百順走了五十里,有些累了,也有些餓了,便想在張班棗歇歇腳。 到了村中,發現村里一幫人正在剃頭,再看剃頭人,不禁眼前一亮,原來正是老裴。 楊百順拍了下腦袋,出路想了一大圈,竟忘了老裴。 事情有了轉機,心里馬上踏實下來。 但老裴現在正忙著,身邊又圍著這么多人,不是上去說這話的時候,便脫下鞋坐在人圈外等著。 老裴忙完,楊百順上去說:“叔,你不認識我了?當年你救過我呀!” 便提起兩年前那天晚上,楊家莊的打谷場上,鎮上老孫的飯鋪,還有那兩碗羊肉燴面的事,老裴突然想起來了。 老裴馬上就顯得親切了:“你咋在這兒呢?這村還有親戚呀?”楊百順搖搖頭,便將當年分別之后的所有事情一股腦都給老裴說了。 楊百順說完,老裴也聽明白了,原來又是一個繞,老裴不禁感慨起來。 楊百順哽咽著說:“叔,我又走投無路了,我想跟您做徒弟。” 老裴愣在那里,說“不是我不想幫你,我也該收個徒弟了,只是我做不了主呀。” 老裴怕老婆,楊百順也不好為難。二人一起出張班棗的時候,老裴突然說:“曾家莊殺豬的老曾,想收個徒弟,一時沒找到合適的人。” 楊百順雖然沒殺過豬,但走投無路,也聽說老曾脾氣好,馬上高興地說:“叔,我不挑活兒。” 第二天起,楊百順就跟著老曾學殺豬。一邊學殺豬,一邊還惦著哪天再改換門庭,重新跟著老裴學剃頭。 半年之后,楊百順跟師傅老曾熟了,一次說起心腹話,楊百順把心里的小心思也說出來了。 老曾笑著說:“你還是年輕啊,患難之交可以做朋友,咋能做師徒呢?” 楊百順恍然大悟,這時懷疑當時老裴不愿收自己做徒弟的推脫之詞,一下對老裴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 楊百利去新鄉 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在“延津新學”僅僅上了半年,就退了學。楊百利退學不是因為楊百利出了差錯,而是因為縣長小韓出了問題。 小韓出問題并不在“延津新學”上,而是他話太多。這年秋天,河南省的省長老費來巡視,小韓陪了一天,嘴巴不停,把老費惹惱了。 小韓被撤后離開延津回了唐山,“延津新學”也壽終正寢,徒兒們都作鳥獸散。 學校散了,楊百利本該重回楊家莊跟他爹做豆腐,但他沒有回去。 沒有回去不單像楊百順一樣,討厭他爹老楊和豆腐,而是在新學的半年中,認識了一個好朋友,牛國興。 兩人能玩到一起,除了粘知了打鳥,兩人還能“噴空”“噴”到一起。 所謂“噴空”,是一句延津話。 就是有影的事,沒影的事,一人無意提起一個話頭,另一個人接上去,你一言我一語,把整個事情搭起來。 一開始楊百利只會粘知了打鳥,不會“噴空”,還是牛國興帶他三個月,漸漸上了道。 新學散了,楊百利也不愿回到楊家莊跟他爹做豆腐,牛國興也一下離不開楊百利; 在世上能找到一個“噴空”的伙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生有一知己足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牛國興便纏著他爹老牛,讓楊百順進他爹的鐵冶場看大門。但一個月后,楊百利和牛國興鬧翻了。 過去兩人“噴空”,以牛國興為主,現在兩人平起平坐,楊百利也能主導話題,牛國興覺得主次顛倒,覺得楊百利忘恩負義,漸漸“噴空”的心就慢了。 但兩人鬧翻,還不是因為“噴空”,而是因為一個女同學。牛國興給楊百利五塊錢,讓楊百利幫忙送情書。 楊百利半夜到女同學家被當做了賊人,無奈拿出了牛國興的情書作證。 第二天牛國興知道情況大惱楊百利,收了自己錢,到了關鍵時候還出賣自己,這樣的人,如何做得了朋友? 從此兩人見面還說話,但心底有了隔閡,徹底不再一起“噴空”了。 這年八月,從新鄉機務段來了一個采買叫老萬,老萬去延津鐵冶場碰見了楊百利,兩人都愛說話,聊來聊去,兩人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三天后老萬回新鄉,兩人都有些戀戀不舍,車走里把遠,老萬又回來,問楊百利:“機務段走了兩個司爐,正招新人,你愿去不?” 當天上午,楊百利就背起鋪蓋卷,離開鐵冶場,跟老萬去了新鄉。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了小韓做延津縣長辦了延津新學,老楊在老馬的指點下讓楊百利去上新學,這讓楊百順和楊百利兄弟二人的命運又有了小變化。 得知真相的楊百順選擇了離家出走,學殺豬,楊百順此次的學藝會怎樣呢?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今日話題】 愚昧無知的年代,送孩子上學也是為了所謂的面子,為了所謂的面子老楊只送了楊百利讀書,導致兄弟鬩墻,父子不和。 你又見過哪些因為面子而導致的令人唏噓的事情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留言點贊。 閱讀好書,共同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我們明天見,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