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高考全國卷古詩詞鑒賞考點分析一覽表
一、古詩詞鑒賞客觀題突破技巧 1.認真審讀題干,明確具體要求。弄清楚要選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題干上有沒有關涉詩歌具體要素的關鍵詞。 2.了解設錯陷阱,避免落入圈套。古代詩詞客觀題往往考查的是學生對詩詞基本內容、思想情感、修辭手法、寫作技巧、藝術風格等的理解能力,考查程度不深,但范圍很廣,命題人可以在基于對詩詞基本理解的任何一個方面設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利用學生知識缺陷,曲解詩詞寫作意圖、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如《送子由使契丹》是一首抒寫兄弟遠離,表達對兄弟的鼓勵與關懷之情的送別詩,愿兄弟出行達成王命、保證安全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偏離這個意圖的選項就可能是命題人的設誤之處。另外,在詩詞風格上,由于許多考生容易對特定作者產生固化印象,如李白之豪邁、蘇軾之曠達、杜甫之沉郁、柳永之婉約等,命題人可能利用這種心理,選擇脫離某種特定風格的篇目,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達到考查的目的。如: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內,初來葉上聞。 霧交才灑地,風逆旋隨云。 暫起柴荊色,輕沾鳥獸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從正面切題,精心繪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圖,充分顯示了詩人摹景狀物的筆力。 B.首聯釆用了視聽結合的描寫手法,將雨置于晨曦、樹木的背景中,富有詩情畫意。 C.詩歌反映出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寫景狀物中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D.詩歌較好地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主要藝術風格,表現了凝重的歷史意識。 解析? 詩歌沒有體現杜詩“沉郁頓挫”的主要藝術風格和凝重的歷史意識。“沉郁”是就詩的思想內容來說的,“沉”即“深”,“郁”即“積”,“沉郁”指詩歌內容的深刻、凝重。“頓挫”則是就詩的藝術形式而言的,指詩歌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既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節奏音調的抑揚頓挫。盡管杜詩多有“沉郁頓挫”之風,但本詩描寫清晨微雨,清新明快;盡管杜甫很多詩歌“表現了凝重的歷史意識”,但本詩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審美情趣。 答案? D ②曲解詩詞具體詞句,如時節、地點、事件、人物、動作等。對詩詞具體詞句的理解需要以整體理解為基礎,很多時候還要考慮作者的生活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很多考生平時積累不足,知識面不廣,再加上考試時間緊張等多種原因,在理解具體詞句時往往沒能做到結合全篇,綜合考慮,從而不能正確判斷選項。如: 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長恨有風情②,十首秦吟近正聲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紳,即詩中的“老元”“短李”。李紳身材矮小,時稱“短李”。②長恨:指作者的長詩《長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諷喻組詩《秦中吟》。正聲:指《詩經》中的“雅詩”。④伏:服氣。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長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夠作為其詩歌創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模仿白居易的詩歌,這從側面說明了白詩具有較高的創作水準。 C.白居易在詩中稱李紳為“短李”,隱含著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作的意思。 D.作者堅信自己必將因文學成就而名揚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當時是否能得到認可。 E.在詩的最后兩句中,白居易稱其新編出的詩集可以成為自我炫耀的資本。 解析? C“苦教短李伏歌行”一句中的“短李”無論古今,都是略帶歧視的語言,選項據此故意設為“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作”。但如果考生注意到標題“戲贈”,注釋中“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紳”等信息,或者對白居易、元稹、李紳三人的友情有所了解,就會對該選項的正確性產生懷疑。D“并不介意在當時是否能得到認可”分析不正確,作者固然“堅信自己必將因文學成就而名揚后世”,但不是“因此并不介意”,詩中蘊含著苦楚和憤懣。 答案? C、D 另外,有時候詩詞中的一個句子只有一個重心,所有意象都要為這個重心服務,如果偏離這個重心,也可能出現誤判。如: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詩的第一句寫出了考場肅穆而又怡人的環境,襯托出作者的喜悅心情。 B.第三句重點表現考生們的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士。 C.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都由各地選送而來,道德品行是選送的首要依據。 D.朝廷對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 解析? B“第三句重點表現考生們的奮勇爭先、一往無前”不恰當。“無嘩戰士銜枚勇”一句,作者通過“無嘩”“銜枚”來突出考場的肅靜,而命題人卻故意將重心移至“勇”上,將選項故意設成“表現考生們的奮勇爭先、一往無前”,如果考生忽視整體閱讀,就很容易跟著選項思路走,掉進命題陷阱。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不恰當。這是作者的自謙之辭。 答案? B、E ③曲解詩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內涵,但因為學習的系統性不足,很多考生不能夠將相關的概念與內涵準確對應,從而造成誤判。考生不容易區分的概念如:虛與實、情與景、襯托與對比、白描與細描、渲染與烘托等,以及相關的語言類型(如清新自然、平淡質樸、婉約細膩、明快簡潔之間的區別,華美絢麗、悲壯慷慨、雄奇豪放、沉郁頓挫之間的區別,等)。如: 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二首①(其一) 秦觀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燒痕。 千點湘妃枝上淚,一聲杜宇水邊魂。 遙憐鴻隙陂②穿路,尚想元和賊③負恩。 粉堞女墻都已盡,恍如陶侃④夢天門。 【注】①這是秦觀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時的作品。②鴻隙陂:西漢末年翟方進擔任宰相時,奏廢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鴻隙陂,從此“水無歸宿”,經常為害。③元和賊:指唐憲宗元和年間,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割據蔡州等地,對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雖為李愬討平,卻遺禍無窮。④陶侃:東晉名將。《晉書·陶侃傳》有陶侃“少時夢生八翼而上天門”,后來“位至八州都督”的傳說。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兩句虛寫汝南人民災后重建的生活畫面,田中“燒痕”換新綠的場景,暗示人們正在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B.首聯寫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帶有燒痕,詩人借“燒痕”于無人處寫出人來;而“偷”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 C.頷聯把眼前之景與災情回憶相結合,借虞舜二妃淚染斑竹和蜀王魂化子規的典故,喻指災區人民家破人亡、拭淚招魂的慘狀。 D.頸聯回顧了造成水災的現實根源:漢代翟方進奏廢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鴻隙陂,唐代吳元濟擅改汝水故道。 解析? “虛寫汝南人民災后重建的生活畫面”表述錯誤。開頭兩句是汝南人民水災后重建家園的生活寫實,所以是“實寫”而不是“虛寫”。汝水“抱城”奔流的勢頭和田中“燒痕”換新綠的場景,告訴人們:春色被“偷”到人間,人們正在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與災情回憶結合起來。“湘妃淚”和“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淚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規的典故,喻指災區人民家破人亡、拭淚招魂的凄慘情狀。詩人眼中見到的修竹影、耳邊聽到的子規聲,喚起他對災民的深切同情。五、六句回顧了造成水災的歷史根源:漢代、唐代留下的隱患和禍根。前句指西漢末年翟方進為相,奏廢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鴻隙陂,從此“水無歸宿”,經常為害。下句指唐憲宗元和年間,吳元濟割據蔡州等地,對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后雖為李愬討平,水患卻遺禍無窮。這些往事,追想起來,都是令詩人哀傷憤慨的。七、八句說城堞傾圮已盡,希望太守加強治理。詩人以陶侃來比擬向宗回,希望他能像陶侃那樣,為鞏固趙宋王朝而努力。 答案? A 3.認真審讀選項,做出準確判斷。①選項的信息切分,信息點與四要素及相關藝術手法的對應。對每個選項做信息切分的勾畫圈點。把勾畫到的詞語做四要素的對應分析,比如是內容(意象、形象及其特點)、主題、結構和語言,及這四個要素涉及的藝術手法。②結合詩歌解讀對照比較分析。將選項對應到原作品相應部分以及自己對原作品的解讀進行對照比較。 二、古詩詞鑒賞主觀題答題技巧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詩歌的形象指的是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鑒賞人物形象 鑒賞人物形象,是古詩詞常考考點之一。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古代詩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變化顯示出來。而作者在詩歌中塑造、刻畫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詩化了的作者自我”,從作者對詩歌中人物或隱或顯的態度傾向、理解評價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設問方式] (1)詩中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詩中刻畫的某個形象有怎樣的特征?請簡要分析。 (1)在回答人物形象類題目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區分詩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還是詩人之外的形象;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來說,作者在塑造人物時往往綜合運用描寫手法,如語言、動作、肖像、環境,特別是細節描寫,還有正面、側面描寫,等;③要結合作者對于人物的描寫,概括出人物的特點;④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義;⑤對于作者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結合作者的處境、寫作背景,要知人論世。 (2)答題步驟 ①結合詩(詞)題、注釋等確定詩歌所描寫形象的基本身份(將軍、英雄、隱士等)。 ②結合詩(詞)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儀表、性格品質等)。 ③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時代意義或作者借以表達的思想情感。(這一步需不需要,視題目要求而定) 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遣悲懷三首(其一)① 元稹 謝公②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③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韋氏病逝后,元稹寫了不少悼亡詩,此為其中的一首。②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他最寵愛他的侄女謝道韞。③黔婁:春秋魯人(或說齊人)。 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妻子形象?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 解析? 答題時,可按三個步驟進行:①由標題、作者、注釋可知,這首詩是元稹在原配夫人韋氏病逝后,寫的一首悼亡詩。原配夫人病逝,元稹悲傷,懷想其在世時的情景。此詩刻畫的人物形象是詩人之外的形象。②細讀全詩,找出詩人描繪人物形象的有關詩句,分析頷聯和頸聯可知,頷聯寫妻子為自己翻箱尋衣、賣釵沽酒,表現了妻子對丈夫的關心和體貼;頸聯寫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饑、以槐樹落葉為柴,表現了妻子安于貧苦的美好品德。③結合詩人對人物的描寫,體味關鍵詞、關鍵句,概括出人物的特點:關心、體貼丈夫,安于貧苦。 答案? 詩人筆下的妻子是一位能關心和體貼丈夫、安于貧苦的賢淑的女性。頷聯借寫妻子為自己翻箱尋衣、賣釵沽酒,表現了妻子對自己的關心和體貼;頸聯借寫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饑、以槐樹落葉為柴,表現了其安于貧苦的美好品德。 2.鑒賞景物形象 詩中的景物形象是為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設計的。一般有景物描寫(季節、時節、地域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色彩描寫。“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語是人物(往往是詩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現,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外”,詩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觸目所見之景,均會染上強烈的主觀色彩。這種客觀景物(山川、草木等)與詩人主觀情感結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說,意象是詩人情感顯現的載體。鑒賞這類抒情詩,要善于體會詩歌由意象所創設的生活畫面而呈現的藝術境界,即意境。一般來說,詩歌意境或雄渾壯麗,或清幽明凈,或沉郁孤愁,或和諧靜謐,或開闊蒼涼,或高遠遼闊。 [設問方式] (1)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2)試描繪詩中展現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3)詩中的景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4)簡要賞析詩中的景物描寫。(簡要賞析詩中景與情的關系) (1)做鑒賞景物形象題,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寫景詩和抒情詩中都是用來表現主觀感情的,詩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讀這類詩,要善于由景及情, 由各類景象觸摸詩人內在的情感脈動。 ①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調,把握住意象特征。具體有兩方面: a.關注時令色彩,即不同季節的景物,感受詩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與情的結合點,以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調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榮的,詩人流露出的情感多半是喜悅;而暮春表現的是感傷、惋惜和留戀;秋冬表現的則是凄清、肅殺和悲涼。 b.關注冷暖色調。古詩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調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悅和歡快的,冷色調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憂郁和愁苦的。 ②關注虛實,把握住畫面內涵。古詩中的景,分實景與虛景。有的詩,既有實景,又有虛景。由實到虛,可激發讀者的想象,豐富畫面的內涵。 ③關注動靜,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詩中景象、畫面常常有動有靜,動靜結合,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④關注傳統審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義。古詩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不得志時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時回歸自然”,諸如此類審美心理與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系,在歷史的積淀中被賦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就拿“悲愁”這一情感來說,在古詩中就有這樣一些表現:“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離別”的,愛情的離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暫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國衰敗使人愁,等。明白這些,我們就能抓住詩歌常見意象的特殊含義,進而把握住詩歌的思想感情。 (2)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 雙音節詞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時切忌空洞,要回答具體。 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金陵望漢江 李白 漢江回萬里,派①作九龍盤。 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②淪亡后,三吳③不足觀。 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帶,分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吳:古吳地后分為三,即吳興、吳郡、會稽。④這兩句的意思是,當今任公子已無須垂釣了,因為江海中已無巨魚,比喻已無危害國家的巨寇。任公子是《莊子》中的傳說人物,他用很大的釣鉤和極多的食餌釣起一條巨大的魚。 詩的前四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答: 解析? 解答本題,要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弄清前四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并借助關鍵詞把握其特點,據此回答第一問;然后聯系所寫景象在結構、思想情感的表達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其用意。第一、二句寫長江迂回流長、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寫長江橫潰中國、氣勢磅礴的景象。這樣寫為下文情感的抒發蓄勢,更能突出贊頌之情。 答案? 這四句描寫了江水萬流橫潰、水勢浩瀚、氣勢宏大的景象。詩人以此為下文頌揚盛唐天下一家、國運興盛積蓄氣勢,有利于突出詩的主旨。 3.鑒賞事物形象 詩人經常把具有某種內涵的事物作為具體描寫對象,在形象描寫中將事物人格化。從全詩看,即把詩人要表現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達出來,這種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對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針對其象征意義來設題,通過分析事物形象的特點,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詩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 [設問方式] (1)××指什么?試分析詩中某事物的形象。 (2)詩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樣的特點? (1)事物形象題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從物人一體的角度來把握,不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點,還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與人有關的)精神品質。 事物形象題的解答,需要注意如下兩方面: ①熟知一些常見物象的象征義。如“善鳥香草”喻的是忠貞,“惡禽臭物”比的是讒佞。“青松”示高潔,“竹”表氣節,“琴”代隱士、知音,等等。 ②知人論世,尤其要關注詩人的精神與品質。考生除了要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所處時代的特征,還要注意了解詩人的政治、文學主張,詩歌的創作背景,從精神上貼近詩人。 (2)答題步驟 ①總結概括出詩中描繪歌詠的主要物象。 ②結合詩句分析所詠物象的特點:a.提煉表現特征的語句,觀其形、色、味、聲;b.分析修辭和表達技巧,如比喻、擬人、象征、托物言志等;c.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 ③結合詩人自身經歷、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3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桃花 羅隱① 暖觸衣襟漠漠香,間梅遮柳不勝芳。 數枝艷拂文君酒②,半里紅欹宋玉墻③。 盡日無人疑悵望,有時經雨乍凄涼。 舊山山下還如此,回首東風一斷腸。 【注】①羅隱: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應進士試,總共考了十多次,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②文君酒:西漢才女卓文君曾在臨邛當壚賣酒。③宋玉墻: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賦》有“臣東家之子”“登墻窺臣三年”之句。 這首詩中的桃花有什么特點?詩人塑造桃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 解析? 第一步,讀懂詩歌。這首詩贊美了桃花的味香、態美、色艷。首聯“漠漠”一詞引人聯想,寫出了桃花灼灼其華、裊裊其香的特點。“間梅遮柳不勝芳”一句,通過桃花和梅、柳的對比,映襯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頷聯兩句用典,嬌艷的桃花似當壚的文君和登墻窺宋玉的美女那樣美麗多姿。頸聯兩句寫出了桃花盡日無人欣賞,經過春雨之后芳華飄零即逝的冷落凄涼。第二步,把握桃花的象征意義。桃花的象征意義是詩人自己。第三步,挖掘深層含意。詩人以桃花自喻,實際上是借桃花的艷麗及其凄涼境遇,表達自己才華出眾卻無人欣賞的失落心情。“回首東風一斷腸”流露出年華逝去、老大無成的痛苦。“舊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鄉之情。 答案? (1)桃花的紅艷,芬芳,美麗,卻無人欣賞,盡日悵望,孤獨,凄涼。(2)詩人以桃花自喻,表達了自己才華出眾卻無人欣賞的失落心情,抒發了年華逝去、老大無成的痛苦以及淡淡的思鄉之情。 (二)鑒賞詩歌的語言 1.鑒賞“煉字” 高考詩歌題常常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特別講究分析煉字。當題干要求品評某一個字的藝術效果時,就是考析詩眼或析煉字。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住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拓深詩歌的意境、傳達詩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煉字,指錘煉詞語,指詩人經過反復推敲,從詞匯寶庫中挑選出最妥帖、最精確、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析煉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體會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設問方式] (1)詩中的某個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或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2)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3)簡要賞析某聯中某詞的妙處,或請分別對某聯中某字簡要賞析。 (4)詩中的“詩眼”(關鍵字)是哪一個?為什么? (5)這個詞與另一個詞比較哪個更好?為什么? (1)準確找到詩眼,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確答題方向,點出該字的具體效果,也就是詩人煉字的目的。可以從三個角度回答:①為形象服務。如果該字所在的詩句是要刻畫某個事物的形象,那該字的作用就應該是可以讓該形象更加生動。②為意境服務。如果該字所在的詩句是寫景的,其目的是營造某種意境,那該字的運用就可以收到營造某種意境的效果。③為情感服務。不管是刻畫形象還是營造意境,煉字的一個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為“詩言志”“一切景語皆情語”。 1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題目。 【雙調】得勝令 四月一日喜雨 張養浩 萬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天地回生意,風云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和余③,歡喜的無是處。 【注】①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現象。②沾濡(rú):潤濕,潤澤。③和余:連同我。一說即“余和”,跟著一齊歡唱。 這首元曲的詩眼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 解析? 答題時,可按以下三個步驟進行:①通過審題可知,這屬于自主賞析題,要在這首元曲中找出詩眼,予以賞析。②細讀這首,可以發現曲中“回”“破”“綠”“喜”等幾個字都精練傳神。反復比較,可以確定“喜”為詩眼。③闡釋“喜”字的作用或效果。曲中寫雨后的大地又有了生機,寄寓喜悅之情。農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歡喜,都直接表現人見雨后的喜悅之情。 答案? 詩眼是“喜”。作者通過描寫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機、一切在風云突起中變得壯觀雄奇的景象,寄寓喜悅之情。作者還通過寫農夫起舞和自己的歡喜直接表現詩眼“喜”。 2.鑒賞“煉句” 古典詩歌十分講究煉句,有時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規語序而收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有時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而借助于一些藝術手法,使詩句變得更凝練,更精美,更生動,更深刻,從而產生賞心悅目、意境深遠的藝術魅力。 高考對煉句的考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淺層面上對句意的理解,二是較深層面上對句子藝術技巧和意蘊的挖掘和評析。如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Ⅱ韓偓《殘春旅舍》:“古人認為這首詩的頷聯‘乃晚唐巧句’,請指出這一聯巧在哪里,并簡要賞析。” [設問方式] (1)某句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2)請鑒賞某句詩。 (1)首先,要遵循“句不離篇”的原則,從整體上著眼把握詩句的內涵;其次,要能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正確辨識詩句的藝術手法,進而對此加以分析;最后,用準確的語言、規范的步驟組織出答案。 (2)答題步驟 ①著眼全篇,理解詩句的表層意思。回答此類題時,要著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評析某一詩句。 ②概括內容,分析詩句的深層意思。細讀全篇之后,看這關鍵句寫了什么內容。 ③揭示該句的句式特點或寫法特點。 ④分析作用,點明藝術效果。結合表達技巧去分析該句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始安秋日① 宋之問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 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業②事黃老,妙年孤隱淪。 歸歟臥滄海,何物貴吾身。 【注】①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因為宋之問曾依附張易之、武三思,睿宗將他貶至欽州(今廣西欽州市)。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欽州途經桂林時所寫的。②世業:猶世事。 請結合詩歌賞析“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的精妙之處。 答: 解析? 答題時,可按以下三個步驟進行:①先分析其表達技巧,再分析其表達效果。從表達技巧上看,這里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晚霽江天好”是夸風景好,“分明愁殺人”抒發了濃濃的愁情。②描摹內容。這兩句是寫傍晚時分雨過天晴,落日余暉鋪灑在江面上的美麗景色。景色雖好,離人卻更加愁腸欲斷。③分析表達效果,不要遺漏詩人的情感。這兩句用詞新穎活潑,“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麗的晚景似乎是有意惱人的。 答案? 詩人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褒贊江天美景,實為抒發濃濃的愁情。這兩句寫傍晚時分雨過天晴,落日余暉鋪灑在江面上呈現出的美麗江天晚景。但江天景色雖好,終非故土,只能使離人更加愁腸欲斷。詩句用詞新穎活潑,“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麗的晚景似乎是有意惱人的。 3.品味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是詩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語言藝術個性。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詩人的作品、同一詩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鑒賞語言特色,也就是對詩歌語言的格調、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進行賞析。 [設問方式] (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這首詩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3)談談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1)理解并掌握詩歌語言風格的常見類型,注意比較它們的區別: ①樸素與綺麗 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婉媚、浮華、艷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樸、洗練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 ②直白與含蓄 直白詩風比起一般的樸素詩風,更顯樸素、平淡。詩歌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并且有的詩還融入了俗語俚詞、民歌之類,所以這種詩又被稱為白話詩(近乎打油詩)。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含蓄詩風中所慣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委婉、蘊藉、精練、耐人尋味,但也不失樸素之風。 ③沉郁與豪邁 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者,他們的詩作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實,反映階級現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等。沉郁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郁蒼涼,節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唐代的邊塞詩),這類詩歌的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系。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從而滿腔熱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效死疆場。所以他們所寫的詩歌充滿豪言壯語,顯示了一種豪情。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奏明快、音調高昂。 (2)用某個形容詞準確概括出詩歌的語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委婉含蓄、簡練生動、明白曉暢…… (3)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和效果。 (4)寫出這樣的語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示秬秸① 張耒② 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也。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注】①秬秸(jù jiē):張耒二子張秬、張秸。②張耒(lěi):北宋著名文學家,曾任太常寺少卿。 這首詩的寫景敘事,平實而富有韻味,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 答: 解析? 答題時,可從以下三個步驟入手:①仔細品味這首詩,不僅要揣摩個別字詞的運用,還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②先點出語言風格特點,再做具體實例分析。答題思路是詩歌“寫景敘事,平實而富有韻味”在詩中的具體體現。擬寫答案時,“平實”要從遣詞造句的語言風格形式上來作答,例如“捧盤出戶”“市樓東西”等,均無修飾之語,明白如話,通俗淺顯。“有韻味”要從內容上來探究,例如開篇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描畫出清冷空寂的景色,寫景、敘事都蘊含豐富。③挖掘內涵,指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賣餅兒生活際遇的同情和關懷。 答案? ①平實: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明白如話,通俗淺顯。如“捧盤出戶”“市樓東西”等,均無修飾之語。②有韻味:寫景、敘事都蘊含豐富。如開篇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描畫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詩人對賣餅兒生活際遇的同情和關懷。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憂餅冷”的心態表露,均語淺而意深。 (三)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手法。它的含意非常廣泛,既包括各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的選用,又包括藝術構思上的巧妙運用。 [設問方式] (1)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 (2)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3)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 (4)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1)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從表現手法、篇章結構角度,還是兼而有之進行鑒賞,必須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概括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現手法(襯托、渲染、象征、對比等)、修辭手法(比喻、比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互文、雙關等)、謀篇布局的技巧(鋪墊、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以小見大等)。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古代詩歌中表達方式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虛實相生、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白描等。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表達感情,而是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等方式來抒發感情。 (2)對相關表達技巧進行具體鑒賞。要結合相關詩句來說明這種手法的內容,以及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3)解釋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了怎樣的旨趣以及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語言表述必須將詩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流暢優美。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題目。 水仙子·舟中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 答: 解析? 答題時,可從以下三個步驟入手:①明確修辭手法。通過反復誦讀、比照,不難發現這三句運用了比擬和排比的修辭手法。②結合詩句闡述運用過程。用“爭先”“鏖戰”把“風”和“雪”擬人化,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象化;三句詩結構、句式相同,構成排比句。③指出這兩種修辭手法有何效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比擬、排比。①“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風”和“雪”擬人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象化,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出作者迸發的詩情。②“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 (四)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1.概括詩歌的思想感情 詩歌的思想內容一般指詩歌的畫面反映的狀況或現象、詩歌的主題、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中分析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設題較多,有時就整首詩歌設題,有時只要求概括詩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幾句的思想內容,真正評價性的題目較少。 [設問方式] (1)請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3)請歸納這首詩的主旨。 解答思想感情類試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答案。 (1)學會看類別,了解各類詩歌的基本特點及其常見的思想內容和感情。我們將詩詞分為山水田園、詠物、詠懷、送別、羈旅思鄉、懷人、邊塞、民生、懷古等不同類別,每種類別的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區別。羈旅思鄉詩多抒發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閨怨詩多抒發思念戀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詠懷詩吟詠、抒發詩人的懷抱、情志和詩人對現實世界的體悟,對生命存在的思考,對個體生命的把握,對未來人生的設計與追求。 (2)學會知人論世。命題者之所以給出注釋,就是為了從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給考生一些提示:介紹寫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創作動機和詩歌的思想內容;介紹作者,用以暗示詩歌的寫作風格、感情基調;等等。 (3)解讀形象。從詩歌表現的人、景、物等生活圖景中體味思想感情,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阮郎歸》“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風吹雨,已自凄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舊吹打不舍,景象更為慘淡。“落花無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著悲傷情緒。這兩句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按理色調應該轉為明朗,情緒應該轉為歡快,但詞的感情仍舊脫離不了低沉。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仍從景物引起。“簾半卷,燕雙歸”,“燕歸”又與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襯。 (4)品析語言。從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味語言的重點:①抓題目,抓住題目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②抓詩眼,特別是那些集中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詞和詩句,如《阮郎歸》中的“諱愁”,《含山店夢覺作》中的“惆悵”,《宿漁家》中的“笑”,《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中的“春愁”。 (5)借助表達技巧,揣摩詩歌內容和情感。有些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 定的表達技巧來表現的。《阮郎歸》主要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山店夢覺作》主要通過襯托的手法來表現作者的情感,“等閑揮袂客天涯”是說作者早已把漂泊天涯當作一般的事情來看待,從不放在心上。可是詩的最后一句卻說:“惆悵起來山月斜。”“惆悵”就與“等閑”形成了一種反差,作者借“等閑”來反襯“惆悵”之濃厚。 (6)熟悉常見題型的答題技巧。評價情感和主旨,可先用一兩個詞表明自己的立場,再結合詩詞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作者的這種感情、態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錢起 泉壑帶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 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注】①茅茨:茅屋。②薜(bì)帷:薜荔墻帷。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 解析? 答題時,一看標題:“寄”表明此詩是寫給朋友的,“谷口書齋”交代了此詩描繪的景物名稱。二看注釋:由注釋可知,“谷口書齋”是一處茅屋,非常簡陋。三讀詩句:前三聯全是繪景,描繪了書齋附近幽靜清新的美景;尾聯寫詩人的家童打掃小徑。在此基礎上,挖掘詩歌內涵,分析詩人感情:突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和隱居生活的愉悅,表現了詩人期盼友人來臨的殷切心情,并點明邀約之意。 答案? ①欣喜、愉悅的心情。前三聯寫了書齋附近幽靜清新的美景,突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和隱居生活的愉悅。②對友人來訪的期盼。尾聯寫家童打掃著滿是松蘿的小徑,突出表現了詩人的誠意和盛情。 2.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觀點和作者態度的基礎上,對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做出自己的評價。如文章的觀點是否正確,認識是否全面,論述是否透徹,感情是否健康,對讀者是否有有益的啟示,在今天有什么現實意義,等等。有時還需要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分析比較,做出正確的判斷。 [設問方式] (1)詩人對××的評價客觀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談談你的看法。 (3)這首詩體現了××什么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全詩予以分析。 (1)了解詩歌創作的特定背景,結合詩的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詩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作者對社會、對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種現象的或褒或貶的態度,總是與作者對特定歷史事實的感悟有關。聯系詩歌背景,再結合作者在詩中給我們創設的意境,不難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2)把握詩歌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觀點態度。 讀詩要把握詩情,把握了詩情,才能走進作者的心靈,才能準確地領悟作者的態度觀點。準確理解詩歌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評價作者觀點態度的前提。 (3)從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用典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強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生動性、含蓄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詩歌所表達的觀點態度。 (4)分析詩句的含蓄義或深層義,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大多古詩詞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詩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態度,而是通過寫景或寫事來含蓄地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現實的情緒、態度。對這樣的詩,鑒賞時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點,把握其含蓄義,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觀點態度。 (5)從體味詩的意境著手,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6)解答評價觀點態度題的四個注意點。 ①體悟要深入。詩人寫詩都不可能單純地為了敘事、詠物,而是要“賦詩言志”,要抒發某種主觀情感、人生體驗或對家國世事的認識與感悟。因此,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過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外在形式,結合標題、注釋、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體悟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是分析評價的前提條件。 ②分析要細致。第一,要緊扣原詩的內容。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必須引用原詩中的相關詞句來具體分析,千萬不能脫離原詩泛泛而談。第二,要注意點面結合。既要有面上的整體把握,又要有點上的細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要注意把觀點態度的評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結合起來,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達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樣表達的。 ③歸納要全面。有的詩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不是單一的,這要求我們在分析概括時能理清思路,把握要點,逐一分析,不能遺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④評價要恰當。一要避免先入為主,用固有的認識代替對具體詩歌的解讀。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確的歷史觀去分析評價,而是想當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結果要么無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這對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2 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歲暮歸南山① 孟浩然 北闕②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③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①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年已40歲的孟浩然在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后于好友王維住處所作。②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為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之處,后亦用作朝廷的別稱。③青陽:指春天。 詩人在兩首詩中都含蓄地表達了對待出仕的態度,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其前后態度是否相同。 答: 解析? 兩首詩雖然都與出仕相關,但態度卻不相同。根據注釋①可知,《歲暮歸南山》是40歲的孟浩然落第時所作。此詩表達了一種怨誹之情。首聯敘述詩人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頷聯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頸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尾聯抒發愁寂空虛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萬念俱灰而又無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干謁詩。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詩人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詩人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對方予以引薦。 答案? 不相同。《歲暮歸南山》寫的是詩人萬念俱灰而又無可奈何。“休上書”“歸敝廬”表明詩人對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棄”“故人疏”“白發”“年老”表明仕途阻斷,報國無門。最后詩人抒發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無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的是詩人不甘寂寞,渴望被舉薦。“端居恥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濟”“觀垂釣”“羨魚情”表明他積極求仕,渴望被舉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