鸑鷟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五鳳之一,身為黑色或紫色,鸑鷟象征著較為堅貞不屈的品質。在《小學紺珠》中指一種水鳥,似鳧而大赤目。鸑鷟是五鳳之一。《小學紺珠》卷十,五鳳謂:“赤者鳳、黃者鵷鶵、青者鸞、紫者鸑鷟,白者鵠。” 人們之所以把鸑鷟與鳳凰等同起來,是因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鸑鷟解釋為鳳凰的一種。更有甚者,陜西的鳳縣就是由于其境內的鸑鷟山而得名,并且以鳳為城標。 鸑鷟象征著較為堅貞不群的品質。古時,由于鸑鷟多被認為是一種瑞鳥,故常見于許多古籍或詩詞中,有時也會出現于小說中。“鸑”“鷟”二字有時也會被分開使用,但仍表示鳳屬神鳥,如“鳳鷟”“鸞鷟鹓鸑”,仍多象征明臣賢士。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登鳳凰臺,有小碑在亭,上云五言三十韻詩一首:“……鑿地養蛟龍,栽桐棲鷟鸑。” 明,孫柚,《琴心記·夜亡成都》:鷟鸑未褷翎,虎豹已張鬣。 明,無名氏,《梼杌閑評》:白玉亭臺翻鸑鸑,黃金宮殿起鯢鰲。 明,何景明,《贈范君》詩:翩翩煙霧下鳳鷟,往往霹靂隨蛟龍。 明,何景明,《七述》:鳳鷟隱起蛟龍驤兮,乃御飛欞升廣堂兮。 通許縣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據《通許縣志》記載:“鸑鷟崗在縣東南三十里”。另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鸑鷟崗縣東南四十里,相傳有鳳凰集落此崗,故名鸑鷟崗……”。當時的鸑鷟崗崗巒起伏,云霧繚繞,景色宜人。清朝縣令王應佩《鸑鷟崗古跡賦》寫道:“丹穴有鳴鳳,儀于崗之廷……。咸平古許地,佳氣生崗陵。昔有鸑鷟集,眾鳥瞻文明。五色輝彩翼,五音葉和聲。一時聚觀者,謂此謂祥徵……” 因黃河屢經泛濫等原因,鸑鷟崗究屬何處,今已無可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