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騎士之勇,騰訊曾走過那些兵荒馬亂的年代。2001年,QQ用戶突破千萬,至此決定了騰訊的2C基因。在后面幾年,從產品到盈利,騰訊都是基于C端用戶展開。可以說從社交起家,騰訊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但2018年,騰訊宣布架構調整全面TO B,事情開始變得不一樣。準確來說,不止騰訊,當阿里和百度這些巨頭同時將“云”作為戰略高地,就能看出未來新的增長引擎不可同往日語。 3月21日騰訊公布2018年度第四季度財報與全年業績,不妨來看看如風中年的騰訊,到底能走到哪里? 01 越來越窄的C端路 即便沒有夢想,也沒人敢說騰訊已經不行了。 財報顯示2018年騰訊總收入首次突破3000億門檻,達3126.9億元、同比增長31.5%。期間凈利潤799.8億,雖然較上年同期僅下降4%,但作為一份轉型期間的成績單,足以讓股東定心安神。因此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瑞銀等全球九大投行對騰訊給出了“買入”、“增持”或 “跑贏大市”的積極評級。 細分來看,騰訊2018年營收大致分為三塊: 一是增值服務(包含網絡游戲和移動社交),營收1766億元人民幣,占比56%。其中網絡游戲增長6%至1040億元人民幣,社交網絡收入增長30%至726.54億元人民幣; 二是網絡廣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4%至人民幣580.79億元,占總營收19%; 三是其他業務度收入(包括云服務和投資收益),同比增長80%至人民幣779.69億元,占總營收25%。 表面上,增值服務作為營收大頭,為騰訊帶來超一半的收入,但事實是自2013年以來,這塊業務占總收入的比例就一直在減少,2013年增值服務占總營收89%,到2018年已經縮水了33%。 在《騰訊沒有夢想》一文里曾提到,“3Q大戰過后這8年,騰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以流量和資本為核心動能,走上了開放投資道路。但與此同時,公司逐步失去了內部的產品和創新能力,在搜索/微博/電商/信息流/短視頻/云等核心戰場不斷潰敗?!?/p> 如今看來,騰訊的取舍代價已經立竿見影。 即騰訊之前的玩法一直是移動社交,流量為王,利用社交產品高頻刷屏的屬性搶占移動端信息流,成為移動端瀏覽器,進而通過收廣告費+推廣游戲盈利。 然而事不遂人愿,去年3月開始監管機構停止了游戲版號審批,騰訊游戲業務變現直接受到影響。加之流量紅利見頂,游戲市場的人口紅利也在逐漸消失。 有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移動游戲用戶規模增長率已經下降到4.9%。而在流量端,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8年6月,騰訊系app總使用時長占比為47.7%,相比上年減少了6.6個百分點;而頭條系則增長了6.2個百分點。此消彼長間,騰訊已在流量爭奪上受到極為猛烈的沖擊。綜合表明對于騰訊來著,增值服務高速增長的時期不再,C端道路已越走越窄。 02 廣告有待商榷 在財報中,騰訊的網絡廣告收入增長很快,2012年只有34億人民幣,只相當于百度廣告收入的15.2%,2018年騰訊廣告收入達到580億人民幣,較2012年已經翻了16倍。現在,騰訊的廣告收入相當于百度的70.9%。 而且,廣告業務還有不小的增長空間。 據TechWeb報道,在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歇爾表示,騰訊還有充足的廣告庫存可以提供,比如朋友圈廣告。目前用戶每天看到的朋友圈廣告數量只有一到兩條,而在國際同行的類似產品中,每天的廣告數量有十條。此外,騰訊也開始上線信息流廣告,目前增長態勢還不錯。 值得注意,在擠壓百度廣告圈的另一邊,騰訊還面臨著今日頭條的挑戰。從財報上看,騰訊廣告包括了微信朋友圈、小程序和QQ看點等部分,增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7%,這不得不讓人關注今日頭條的廣告業務。 目前頭條500多億營收高度依賴于廣告業務,其游戲廣告運營負責人何欣曾在2018年4月舉行的GMGC第七屆全球游戲大會上公開表示:在游戲行業廣告投放渠道中,50%的廣告主選擇在頭條系平臺進行投放,可見頭條系產品對于游戲廠商擁有巨大的吸引力,未來騰訊能否打贏這一場“頭騰大戰”還有待商榷。 03 走技術流準沒錯 Pony(馬化騰)連續三年強勢站臺騰訊云的云+未來峰會了,什么意思懂了吧? 騰訊這艘巨輪,正在駛向產業互聯網的藍海,TO B已是不可逆轉之勢。 從財報中看到,與網絡廣告相比,也更值得一提的是騰訊的其他業務。 其他業務在2018年度,為騰訊貢獻了25%的收入,達779.69億元,超過了廣告。而在2013年時,它僅有6億元人民幣,占總營收的1.2%,增長速度可見一斑。 其他業務包括金融科技、云服務和投資收益,從財報中可以看到這兩項業務都在B端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金融科技方面,騰訊財報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月活躍商戶同比增長逾80%,而商業支付收入同比增長逾一倍,受此影響,其在2018年的日均總支付交易量超過10億次。 目前微信支付已走出國門,目前可在中國內陸以外的49個市場使用,支持16種貨幣的跨境支付交易,也因此,有人調侃,騰訊在逐漸轉變為基金公司。 另一邊,騰訊云服務表現不俗。 去年9月30日,騰訊宣布組織架構調整后,將原有的七大事業群架構調整為六大事業群,新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自那時起,騰訊就開始披露云業務的收入。 2018年,騰訊云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人民幣。騰訊云依靠騰訊豐富的產業得到快速增長,現在,已經為超過一半的中國游戲公司提供服務,并不斷覆蓋到其他領域,以及海外市場。 除此以外,在外界質疑“騰訊已經創新乏力,淪為一家投資公司”的時候,騰訊在投資界卻越戰越勇,其投資步伐沒有放緩跡象。 財報顯示,騰訊投資的700多家公司里面,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就超過100家,其中60多家已經上市。2018年全年對外投資1194元人民幣,超過了其全年凈利潤。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稱,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概700家公司,700家公司里有63家已經是上市公司,122家市值或者價值超過10億美元,持股超過5%的公司總市值加起來超過5000億美元。 可見在增值服務和廣告增速均出現下滑之際,騰訊找到了兩條康莊大道,一條是投資業務,另一條則是技術道路,其中支付和云業務有望成為促進騰訊營收的新引擎,只不過要想全面轉型,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騰訊發布2018年第四季度和年度財報后,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一份報告指出,亞太地區云基礎設施服務中,騰訊云2018年市場份額首次超過Google,位居第四,前面分別是亞馬遜、阿里巴巴和微軟。 全球市場來看,據調研機構Canalys相關報告,中國最大的云服務商阿里云也僅占了全球市場份額的的4.0%,排名第四,騰訊的挑戰之大可想而知。 04 騰訊走在長夜里 騰訊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游戲公司?娛樂公司?投資公司?或許都是,騰訊是一家越來越多元化的互聯網科技企業。 2018年1月以來,騰訊股價遭遇了時尚最大的跌幅,從最高的476.6港元一路下滑,最低時跌到252.14港元,跌幅達47%,有大環境影響,也有自身業務的因素。去年10月后回暖,可以認為騰訊的新方向并沒有錯。 問題在于,從一開始的C端業務為主,到B端業務越來越重要,騰訊考慮的問題也要越來越多。 首先,騰訊背負著內部人員結構的調整壓力。前段時間媒體爆料騰訊開始裁撤一批中層干部,調整比例約為10%,誰能說這背后沒有暴露出騰訊組織架構臃腫的問題?在發展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每一次陣痛都是滯后時代造成的結果。 其次,身在中國云計算領域里的人可能都了解,行業技術壁壘正逐漸被打破,沒有一家企業在此方面遙遙領先,因此當下競爭更多的是密集的公關戰,包括爭奪和政府的合作,占領城市資源等,老對手阿里可能更具優勢。 最后,不僅僅是企業戰略,騰訊還應該考慮作為中國巨頭,身上扛起的重擔。騰訊可以沒有夢想,但若要在世界舞臺上與其他企業同臺競爭,獲得世界認可,應該先能夠代表國家的文化、價值觀、技術和生產力,成為“國家企業”。 因此騰訊必須真正重視那些“借鑒標簽”,審視游戲帶來的爭議,要走過漫漫長夜,騰訊當有“夢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