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屈服于 50 年代大肆宣傳的塑料『一次性』論,用完就扔,可它并沒有真的消失。」 近日,一條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讓人觸目驚心。 據報道,3 月 28 日,意大利撒丁島海灘沖上一頭長達 8 米的雌性抹香鯨尸體。 海洋保護組織解剖尸體后發現,鯨魚肚中塞滿多達 44 斤的塑料垃圾,包括 10 個塑料袋,大量塑料杯盤、漁網魚線,甚至還有毛巾床單、清潔劑瓶。 塑料垃圾占據了鯨魚胃的三分之二。 剩下三分之一空間被魷魚喙堵塞,魷魚喙是鯨類常用食物,卻無法被這頭鯨魚消化。 在這條雌性抹香鯨肚子里,還發現一個 2.45 米長的鯨魚胎兒,胎兒已經死亡。 圖源:梨視頻微博截圖 專家稱,抹香鯨可能在擱淺前就已經流產,可能是由大量的塑料垃圾堆積導致,或是因為嚴重感染導致。 近年來,塑料污染導致海洋動物死亡的話題時常被報道,但此類新聞往往只能勾起了人們短暫的同情心。如投石入水,激起陣陣漣漪,逐漸消減,最后徹底消失。 原因在于,動物的遭遇雖然讓人心痛,但我們卻并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被侵犯,更沒有行動的緊迫感。 事實上,塑料污染早已超乎我們的想象,大自然向人類發起的清算近在咫尺。 塑料海洋 2011 年,記者兼探險家克雷格力.森本打算拍攝一部關于藍鯨詭秘行蹤的紀錄片。 但當他徜徉在斯里蘭卡近海的印度洋時,大海卻并不是他記憶中的模樣。 漂浮在海水表面及水下一米深處的,是一片乳化了的油脂和雜物。 由于內戰,這片海域沒有任何商業捕撈活動,海灘封閉長達 30 年。但塑料垃圾還是出現在了這樣一片原始的海域。 這不難理解,地球上的海洋是一個整體,而這里正是全球海洋生態的一個縮影。 環境惡劣至此,連人類都感到惡心,那常年生活在此的海洋動物呢? 近年來研究統計,超過 800 種動物會攝入塑料或被塑料纏繞。 不僅海洋動物深受其害,就連海鳥也無法幸免。 后來,這部紀錄片就變成了揭露塑料污染的《塑料海洋》。 《塑料海洋》( A Plastic Ocean ) 據統計,全球塑料總產量從 1970 年的 3×10^7 噸攀升到 2015 年的 3.22×10^8 噸,其中 79% 的一次性塑料最終被包埋或散落在環境中。 僅 2016 年一年,世界上每個人都使用并丟棄了 136 公斤的一次性塑料制品。2016 年全球的塑料制品超過 3 億頓,其中一半只使用一次就丟棄。 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全球海洋中漂浮著 1.5 億噸塑料,每年還有 800 萬噸進入海洋。 而相比讓人惡心的、肉眼可見的塑料垃圾,有一種形式的塑料污染危害更大。 「塑料煙霧」——海洋中的霧霾 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入海里的大塊塑料在太陽紫外線,海浪拍打和鹽分腐蝕的共同作用下,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微粒」。 看似纖塵不染的海面,用質地細密的拖袋一拖,便會收獲一堆塑料微粒。 這些「隱身」的塑料微粒是更為恐怖的存在。它們漂浮在海面,形成「塑料煙霧」,像陸地上的霧霾一樣,難以察覺,又無處不在。 科學家于 2009 年在北大西洋取了 7 個拖袋樣本,根據重量估算出北大西洋僅塑料微粒就有 3440 噸。 多項研究顯示,微塑料在自然環境包括海洋、淡水、陸地以及大氣中廣泛存在。 不僅是自然環境,人類食物如鹽、啤酒、蜂蜜、糖、新鮮海產品及海產品罐頭中也存在微塑料。 除了分布廣泛,微塑料還有存在持久、粒徑小、可吸附有毒物質及微生物的特性。 由于微塑料表面粗糙不平,水中的工農業化學物質容易附著在微粒表面。當這些附著了有毒物質的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后,會通過食物鏈傳遞。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長時間停留在胃腸道中,造成機械損傷,堵塞食物通道,產生飽腹感,使得實際營養攝入減少,導致生物體重減少、發育遲緩等。 此外,微塑料還會引起組織炎癥、細胞增殖和壞死,并可能損害免疫細胞。 而且,微塑料的粒徑越小,穿透能力越強,鑒于納米顆粒在生物體中的移動,推測納米級微塑料可以穿過胎盤、血腦屏障,進入生物的胃、肺臟器。 當然,這些微塑料通過富集效應,最終會進入到位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身體。 塑料對人體的傷害 在 2018 年 10 月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上,研究人員報告稱,首次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微塑料。 該研究證實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猜測——即塑料最終會進入人體腸道。 研究者對來自不同國家的 8 名參與者的糞便樣本進行了監測,結果檢測到 9 種微塑料,直徑為 50 到 500 微米不等,所有參與者的糞便樣本中至少有一種微塑料。 平均每 10 克糞便中有 20 個微塑料顆粒,其中,所有參與者的糞便中都有發現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8 名參與者在糞便檢測前堅持記錄了一周的食物攝入,這些記錄顯示,他們都接觸過塑料包裝的食物,其中 6 個人吃過海鮮。每個參與者平均喝下了 750 毫升塑料瓶裝水。 但研究者強調,因為這項研究規模較小,并不能肯定這些塑料微粒來自人們的飲食。也不能表明塑料正在積累和停留在體內。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尤其是患有胃腸道疾病的患者。 」研究者說,「雖然在動物研究中發現腸道中的塑料濃度最高,但最小的微塑料顆粒能夠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可能到達肝臟。」 除此之外,部分塑料還會釋放一種內分泌干擾素——鄰苯二甲酸酯——一種能讓塑料更有彈性、更透明、更耐用的化學物質,有毒性。 世界衛生組織的蘇姍布林教授表示: 「內分泌干擾素會對人體內分泌的正常功能造成干擾,讓人體誤以為它們是激素,阻礙或模仿激素的活動或分泌。從而干擾眾多身體進程,生長、代謝、生殖,還有最重要的早期發育。」 同時,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神經生物學教授喬治比特納表示:大部分塑料都會釋放內分泌干擾素雙酚 A。 研究顯示,92.6% 的 6 歲以上的美國人體內都有可探測濃度的雙酚 A。6~11 歲兒童體內的濃度是是成年美國人的兩倍。 而不管是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微塑料,還是塑料會釋放內分泌干擾素,近來的研究都指向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塑料極有可能已經對人體造成傷害。 寫在最后 全球每年大約使用一萬億個塑料袋,平均每分鐘兩百萬個, 而每個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時間只有 12 分鐘。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簡稱「限塑令」),希望通過有償使用塑料袋制度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但實事上,我們依然很難離開塑料,食品保鮮膜、塑料袋、吸管、外賣盒、一次性塑料水杯…… 塑料無處不在,當我們隨手扔掉一份塑料制品的時候,它會以另一種形式回到我們的身體,影響我們的生活。 正如《塑料海洋》中的一位科學家所說,「我們屈服于 50 年代大肆宣傳的塑料『一次性』論,用完就扔,可它并沒有真的消失。」 盡管目前塑料對人類健康到底造成什么程度的威脅尚不明確,但在找到絕對答案之前,我們理應防患于未然。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與其同情微博上那頭慘死的抹香鯨,不如身體力行地做出一點改變。 盡量拒絕一次性塑料制品,追求循環利用,而非用完既扔。 題圖來源:梨視頻截圖 |
|
來自: 昵稱m5Gu5 > 《環境生態問題與保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