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不難!難的是學什么?治病不難!難的是治什么? 學醫難:難在理論思想太多;疾病名詞太多;治療方法太多。 學醫的過程就像進入了一個未知的原始森林:八萬四千個理論;八萬四千個疾病;八萬四千個療法…猶如一座座山峰、一顆顆參天大樹,縱橫交錯、雜亂無章,遮云蔽日、毫無脈絡。 如果以學習者的身份,不幸進入了醫學這扇門,就像霧里看花、管中窺豹一樣,只能窺探一點點枝枝葉葉,很難找到路徑,登入醫學這個巔峰,一覽眾山小。 以學習者的身份學醫:學了很多“神奇療法”,卻不知道什么是疾??;記住了很多“診斷病名”,又沒有完善的“醫學理論”,去解讀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疾??;學了很多雜亂無章的“醫學思想”,又沒有能力把它脈絡化、系統化、簡單化...結果越學越多,越學越亂,越學越不會治病...! 如果把學醫的過程比喻成玩拼圖游戲。 學習的過程就是把不同的醫學思想、不同的癥狀疾病、不同的診療方法拼在一張“拼圖”上。通過分開來找不同與合起來找規律的方法,化繁為簡,溯本求源,形成一套脈絡化的思維模式。 悟道的老師會先告訴你這張醫學拼圖有兩個分支三個要素,與無數的枝枝葉葉,合起來就像一個大樹的樣子。先幫你在思想上捋清楚思路,找到根源!再通過不同的方法幫你完成這個拼圖。 不明白道理的老師,會在這個拼圖上切下來一塊,再分開、切碎、切的稀碎!讓學習的人自己去想、自己去拼、自己去猜。因為腦中沒有整體醫學的全貌,拼了一輩子也不知道醫學是什么! 跟著導游走,不進死胡同,學醫你需要一位明師。明白醫學“道理”與學醫“方法”的老師。 何謂道理:合起來為道,分開來為理。何謂方法:分與合也。分開是什么;合起來是什么。 只有先知道合起來是什么,才會知道分開來學什么?醫學合起來是什么,分開來學什么? 疾病合起來是什么,分開來治什么?合起來是生命,分開來是疾疾,一分一合就變簡單了。 學醫的過程就是采用“分與合”的工具,通過“一二三”的方法,明白“陰陽合”的道理! 學醫不難,難的是學什么?很多人科班出身,學的雜亂無章,沒有脈絡,不成體系。還有很多人自學中醫,因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不知道醫學是什么,應該學什么。有的人選擇了自學自悟,有的人選擇了拜師跟師。貌似記住了很多穴位、很多肌肉解刨學術語、很多的正骨、針灸、推拿的方法。自認為已經屬于中醫人了,其實連中醫的門都沒有進入。學的這些只是醫學拼圖里面的枝枝葉葉,離樹杈、樹桿、樹根、與有生命的,完整的醫學大樹拼圖全貌還遠著呢? 那么,問題來了: 記穴位,學解剖,背經典,學各種各樣的療法是誤入歧途還是溯本求源! 學中醫不能先學穴位,甚至要忘記穴位。因為手里拿著錘子,眼里只有釘子。穴位是經絡線路圖上的坐標,不懂經絡,記住再多的穴位也沒多少用。學懂了經絡空間能量動態循環的奧秘,穴位也就沒有那么重要了?穴位是點,經絡是線(絡脈是面,經脈是體),能量動態循環是一個圓。記住了穴位的點,就會忽略了能量循環這個圓與循經排查經絡線路異常,走進盲治的誤區! 治病不難,難的是治什么?以疼痛為例。臨床中脖子痛、腰背痛、屁股痛、腿抽筋...“被診斷”成了不同的疾病名詞,“被治療”,治不好,不明了(病因)。但是在經絡中,這些癥狀是一條足太陽膀胱經絡上的不同警示坐標而已?以腿抽筋為例,醫學診斷名詞叫腓腸肌痙攣,為什么痙攣,不知道,病因不詳!徒有診斷之名,毫無治療之法。為什么晚上抽筋,而且多在下半夜癥狀加重?因為晚上睡覺壓的是后背,后背太陽經絡管道不通,或者能量不足,經絡不能氣沖則盈,上面后背壓憋了下面就會因為缺能量而抽搐。這個時候你是治療下面腿肚子里面的腓腸肌痙攣,還是疏通上面后背的不通?腓腸肌痙攣是患者主訴的顯痛點,卻是一個偽癥。沒有整體觀就會掉到癥狀這個框里面,有了整體觀就變得簡單多了。把足太陽膀胱經絡想象成一個管道,下面缺能量找上面。查體征,在后背找隱痛點,再疏通肩膀后面手太陽小腸經,如果是太陽管道不通,筋縮,速效!如果是能量不足,筋痿,這個時候就不治療后面,而治療前面足陽明胃經,因為陽明多氣多血,筋痿補陽明,長效! 不懂生命是一個整體,記住了那么多的肌肉、骨骼名詞,臨床中有多少的療效?氣只有一口,肌肉只有一塊,肌肉里面橫向的叫絡脈,絡脈沉浮在外為皮,豎向的叫經脈,經脈升降在內為筋。皮膚、肌肉、筋骨、臟腑的軟硬、冷熱與有形病灶的坑包凹癟,來自于經絡空間內的能量多與少。明白這些再把肌肉分成沒有關聯的肉塊還有多少的意義與價值?把人體一分為三:內是臟腑;中是經絡;外是皮部。降三陽通六腑、升三陰補五臟,還需要那么多花哨的推拿、按摩手法嗎? 推拿、正骨、針灸...只是醫學診療體系里面的枝枝葉葉。如果不懂生命是一個整體,疼痛等癥狀只是不同空間能量異常的警示信號。所謂的高低肩、陰陽背、高低臀、長短腿、骨錯位等等體征,是筋與骨能量異常的最佳平衡態。筋骨能量來自臟腑,單一調理筋骨而不落臟腑,療效能有幾分,患者是被治好了,還是治毀了。如果醫者的視角在形體結構上,在局部錯位上,在有形病灶上,甚至診骨、論骨、骨痛、治骨...是在“治療”疾病,還是在“制造”疾病,值得商榷! 破框行圓: 跳出疾病說疾病,跳出醫學說醫學,跳出來反觀醫學與疾病,就會變得簡單明了。 正看是疾病,反觀是生命,視角在整體的生命與無形的能量循環上,再用簡單的推拿、正骨、針灸的方法調理有形的形體結構。這些看似普通的“術”,就變成了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法”!沒有整體的生命觀與無形的中醫思維指導,再神奇的“法”也會變成普通的“術”,而不得其法! 學醫,越學越多,越學越復雜一定學錯了。如果不能形成脈絡化的思維模式,就應該忘記穴位、忘記肌肉名詞、忘記各種所謂的神奇療法,找到醫學的根源,從頭學起,重新定義。 醫者,辯病癥、消病因、巧思治。治的是什么?治療有形的病灶,還是調理無形的病機病性。 視角不同,療效各異。想學會治病,先要做到腦中無病,只有做到腦中無病才知道什么是疾病。 正看是疾病,反觀是生命,視角錯了,結果往往南轅北轍。如果放下“學醫者”的身份,以“創造者”的思想,從新“反觀”醫學,會快速擁有系統化的脈絡性思維。讓學醫變的簡單高效。 什么是醫學:學醫難,難在不知道醫學是什么; 如果知道是什么,自然知道學什么! 學醫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醫學?醫學的定義是什么? 1、醫學是促進疾病轉歸的一門學科;(以疾病為坐標,研究方向是病灶病理加病名) 2、醫學是促進人類健康的一門學科;(以人體為坐標,研究方向是有形的物質結構) 3、醫學是探討生命奧秘的一門學科;(以生命為坐標,研究方向是無形的能量循環) 面對,疾病、人體、生命你研究什么?定義不同,坐標不同,方向不同,結果不同! 1、以疾病為坐標:你會進入“人有病,病有名”的誤區,認為病很多、治不好、不明了; 2、以人體為坐標:你會進入“人有病,病有形”的誤區,認為有形物質結構上的病灶是?。?/span> 3、以生命為坐標:你會發現醫學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研究--有形,一個分支研究--無形; 一分為二,有形的物質結構+無形的能量循環=生命; 有形的物質結構《人體解剖》,《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只是生命醫學里面的枝枝葉葉; 無形的能量循環可以把人體解剖學拆分出來的心肝脾肺腎,皮脈肉筋骨,與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原子等等有形的物質結構,還原組合成一個整體,合起來是生命的動態循環; 一分為三,能量動態循環=生命,能量有序循環=健康、能量無序循環=疾病; 疾病是不同空間的能量異常,溫變導致病變形成--病理、量變導致質變形成--病灶; 合而為一,站在生命醫學這個坐標上,生命是能量合成、分解、釋放的過程; 能量有序循環為健康,能量無序循環為疾?。荒芰縿討B循環圖是整體的、動態的、無形的、有序的...臨床中以整體治局部、以動態治靜態、以無形治有形、以有序治無序,以不變應萬變,執兩用中,用中守中不離中,萬變不離其宗。就會擁有清晰的脈絡性思維與系統化的診療思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欲”是思想、是理想、是夢想!點燃了欲,就擁有了植根于心坎的興趣、愿望和為之而盡力的激情,她會時刻影響著人的行動。 教人治病,不如教人學醫;教人學醫不如教人學醫的方法;教人學醫的方法,不如讓更多教人學醫的人學會“教人”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迅速找到捷徑,走出困惑,成為明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惑,一、二、三的思維邏輯也!只有教授“三”的思維模式與認知方法,才能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舉三反九、合而為一的思考。 如果師者只懂一、二不懂三,或者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結果會越教越多、越教越亂、越教越迷茫、越教越困惑、越教越沒有脈絡性思維。師生雙方就是再努力,也不會有多大的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