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象分析 (一)景物形象 1.概括景象(意境)特點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描述時一忠實于原詩,二語言力求優美。 ②用兩個雙音節詞概括景物的特點。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分析意境特點時的常用術語。(一般為四字短語)雄渾壯麗、壯闊蒼茫、蒼涼悲壯、閑適恬淡、清幽明凈、明麗清新、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蕭條凄寂、寧謐寂靜、淡雅朦朧、高遠深邃、繁華熱鬧、清冷幽靜、孤寂衰敗、寥廓曠遠、纏綿婉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怎樣“感傷”。 2. 分析景物描寫的特色和作用 答題步驟: ①明確寫景角度(遠近、高低、俯仰、動靜、虛實結合;色彩絢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各種感官)等);[來源:Z.xx.k.Com] ②結合具體詩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達技巧、營造氛圍、情感)。 (二)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1. 要對詩人的生活經歷、寫作風格、理想抱負等有所了解。高考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詩人絕大多數在課本中出現過,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詩歌也不例外。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等。詩歌可以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詩中詞句的含義,理解這些物象所承載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詞語,運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 答題步驟: 1.分析詩歌中所描寫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態、色澤、特征)和環境特點。 2.挖掘物象的內在品格,抓物與志的“契合點”。 3.分析詩歌塑造此形象的意義(體現作者的某種情操或情感,表達作者的某種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題模板: 詩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點,詩人借此形象表達了或抒發了XX的情感或追求。 二、表達技巧 常見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詩歌鑒賞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此外還有記敘(多用于敘事詩)和議論(多用于點明詩歌主旨)等。 (2)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對偶、夸張、借代、設問、反問等,其特點和用法跟現代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手法大致相同。 (3)謀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鋪墊、層層渲染、先總后分、過渡、先景后情、卒章顯志、伏筆、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等。 (4)其他常見表現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諷今、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對比、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白描等。 提問方式 (1)詩中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2)請賞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3)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聯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 (5)請從某手法的角度賞析某聯。 答題步驟[來源:學§科§網]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 第三步:指出運用該手法的作用(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 三、賞析字詞 答題步驟 1.交代字或詞的具體意思。 2.給出字詞所使用的手法。歸納字詞使用的手法可以從描寫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從嗅覺、聽覺、視覺或動靜、虛實、遠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比如比擬、比喻、夸張、借代等。 3.寫出字詞描摹的景物特征。 4.寫出表達的思想情感。 答題模板: 字(詞)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畫面(營造的氛圍)+表達的情感。 形象類題目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送魏萬之京 李 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推導流程:本題考查鑒賞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繪了一幅寒秋送別的凄涼畫面。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鴻雁的哀鳴令人悲傷,云山茫茫行路難,寒冷的樹色令人悲涼,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凄涼的畫面。 【解析】(1)篩選典型意象。 詩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圖景畫面。 根據上面篩選出的典型意象,運用聯想和想象,把意象連綴成富有詩意的畫面。 (3)概括畫面特點。 根據畫面內容概括畫面特點,描繪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畫面。 自主嘗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導流程](1)游子、離歌、微霜、鴻雁、云山、關城樹色、御苑砧聲 (3)寒秋送別的凄涼 2.簡析下面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戊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 【答案】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詩中人 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蝶戀花 送 春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注】也愁人苦。把酒問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注】莫,莫非。 上片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垂楊形象?請簡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寫了一個喜愛春天、對春天的歸去依依不舍的垂楊形象。(概括形象特點)春天來到后,樓外垂楊的千萬縷枝條想要把春系住,可見其對春天的喜愛;春天離開后,垂楊不舍春的離去,便飄起柳絮跟隨著春要看它到哪里去。詩人借垂楊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春、惜春之情。(結合具體詞句分析) 4.閱讀以下詩篇,分析所給問題。 南歌子 黃庭堅 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無奈一帆煙雨畫船輕。 提問:請分析“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兩句寫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案】(1)(步驟一)色彩搭配,明暗對比.(步驟二)窗前槐樹綠葉繁茂,榴花在室外競放,紅艷似火,色澤鮮艷,耀人雙眼, “綠”與“紅”相映襯、“暗”與“明”相對照,在色彩與光度上構成強烈對比,構筑了濃艷明麗之景。(2)作用: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出離別時的無限凄楚,烘托渲染了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上片寫離別出發前的初夏景色,用“暗綠”“明紅”的景色形成對比,渲染別離氛圍;下片以樂景寫哀情,著重表現離別時的難舍以及離別后的悲凄之情。全詞以典雅之語寫俗世之情,詞中化用前人詩句,注重色彩的修飾,語言的華貴點綴,以及情思之曲折,是著意將俗詞雅化的一個范例。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鷓鴣天 陸游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緲,櫨嘔啞,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來源:學科網ZXXK] 注: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陸游調任隆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職歸家。這首詞就是這一年歸家初期寫下的。 ②“青門學種瓜”指學漢初的邵平在長安青門外種瓜。 詞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結合全詞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這首詞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漁釣生活、而內心卻藏著苦悶的隱者形象。從詩歌內容來看,詞人似乎很享受漁釣生活,但開頭兩句則已透露出了詞人的無可奈何,“送年華”顯示出了詞人的無聊和苦悶。 6.閱讀下列詩歌,完成所列問題。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有評論贊譽這首詩“詠物最上乘”,請簡要分析詩中蟬的形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案】這首詩以蟬的飲露難飽指自己的清貧;蟬的徒勞鳴叫和樹的無情寄托孤獨凄涼的身世遭遇;借詠蟬以喻自身品質的高潔。 【解析】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后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實屬“詠物”佳絕。學科#網 表達技巧類 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宿集慶寺① [元] 仇遠 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誰。 顧愷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賦玉華詩③。 旋烹紫筍猶含籜,自摘青茶未展旗。 聽徹洞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釋】①集慶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輪奐極其靡麗”。元末建筑都毀于戰火,還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圖一幅。②招提指寺院。③維摩詰又稱“金粟如來”,東晉顧愷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繪《維摩詰示疾壁畫》。《玉華宮》是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描寫唐代舊宮的凄涼景象。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 首聯中“三”泛指作者多次來集慶寺游玩,表現對這座寺院的喜愛。[來源:學科網ZXXK] B. 頷聯通過“金粟影”和“玉華詩”,寫出了集慶寺當年的繁盛輝煌。 C. 頸聯寫在園中烹調嫩筍、摘取新茶,表現了春天的寺園中蕭條冷落。 D. 尾聯通過靜夜洞簫聲營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圖,寄托心中諸多感懷。 E. 整首詩風格清雅委婉,含蓄蘊藉,體現了作為末世文人的家國情懷。 2.仇遠在詩中運用多種手法抒發情感,請聯系全詩簡要分析是如何抒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點是分析詩歌的抒情手法。首聯寫出了知交故友離世后自己的孤獨落寞,直抒胸臆。頷聯用顧愷之的典故,含蓄地點出如今的集慶寺已遭毀棄,唯有理宗的畫像空留、徒然無用。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抒懷,就算杜甫來到這里,看到如此衰破的景象,也會不忍寫詩。構成今昔對比,體現荒涼寂靜。頸聯借景抒情,寫在園中烹調嫩筍、摘取新茶,表現了春天的寺園中蕭條冷落。詩人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輪美奐的寺廟建筑群,如今淪為了草木叢生、無人打理的地方,抒發了昔盛今衰、故國淪亡之情。尾聯以景結情,通過靜夜簫聲營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圖。在凄清的洞簫聲中,月光照在古樹上,物是人非,感懷頗多。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 村【注】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注】本詩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時所作。[來源:學*科*網Z*X*X*K] “事事幽”是統攝全詩的核心,請結合頷聯和頸聯簡要說明詩人是如何表現“幽”的。[來源:學§科§網] 【答案】這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用的是賦的鋪陳手法,從景物(環境)和人事(人物活動)兩個方面展開描寫。典雅的環境和人物的悠閑相互映襯,頸聯的妻子“畫紙”,稚子“敲針”,是細節描寫,突出了人物的安閑,而頷聯的燕子“去來”與沙鷗“親近”,屬環境描寫,以環境的安閑映襯人的安閑,這兩聯通過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手法體現了“幽”。 9.(2017—2018學年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來源:學科網ZXXK] 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 王 維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頭。 催客聞山響,歸房逐水流。 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 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首聯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傍晚時分,詩人王維手持竹杖,與好友裴迪相約虎谿,兩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覽。 B.頷聯寫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時趕路,這時聽到了山中隱隱傳來的流水聲,循著曲折環繞的流水,詩人來到了自己的客房。 C.頸聯上句描寫感化寺周圍的野花叢生盛放,下句使用擬人手法,寫山谷中的鳥兒因怕打擾了周圍的環境,只敢輕叫一聲。 D.尾聯寫夜里詩人獨自在感化寺的山林中靜坐,感受清風從空蕩蕩的松林間吹過,似有秋意,空林、松風讓詩人備感孤寂。 E.王維常常在詩中融合繪畫技巧,讓詩歌景致鮮明,這首詩描寫了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圍的幽靜景致,亦是詩中有畫。 2.詩歌后兩聯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案】1.CD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后兩聯寫景,所以手法可從景情之間的關系和寫景技巧的角度分析。從景情關系上,寓情于景,詩人在寂靜的山林中賞花聽鳥鳴,寫出了作者的閑適之情,以及對這種隱逸生活的向往;從寫景技巧的角度,可從聽覺“鳥鳴”和視覺“野花”的角度分析,視聽結合,寫出了山谷中景物的清幽,寫出作者的閑造之感。 賞析字詞類 10.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4分) 此道煉字題重點考察的是字的表現手法賞析 【答案】“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字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的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11.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阻攔。 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 本題重在考察重點字在詩中的含義 【答案】①(客觀)視覺的阻隔:江水、煙樹隔斷歸路;②(主觀)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無法傳遞。 【解析】本題要求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實際是要求考生對“隔”字在詞中含義特別是其在詞中的表達效果能有一個正確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著要理解由“隔”而產生的什么樣的雙重意蘊。整體把握全詞不難看出,“隔”字把作者遙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遠樹時的失望惆悵的心境呈現出來,既反映了客體的真實和美,又表現了主體的情思意緒。雙重意蘊也就不難理解了。 12.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②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聯系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4分) 本題考察的是重點字的表達效果 【答案】“雪”隱喻了白發(1分)。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1分)。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1分)。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于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1分)。
|
|
來自: 宏宇賓123 > 《高中語文詩詞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