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了解中國數字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景仰和熱愛。 教學方法:師生共同探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講我們探討了手指數和國外的一些書寫法,這節課,我們專們學習中國的數字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的數字的起源 中國古代數字的起源是很早的。距今六千年前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幾何花紋,提供了一個由物體形象到抽象的幾何圖案的演變過程的線索,如由魚形變成梭形、菱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幾何圖案。除此之外,半坡人還有了數目的觀念。例如在一個陶缽上有用1~8個圓點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和分正方形為100個小正方形的圖案。半坡遺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圓形和方形。 據《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從書契。”可見,約公元前4000年以前的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已會結繩記事,當然就會結繩記數了。相傳我國的結繩記事是伏羲創造的,后人是這樣描述結繩記事的:“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意思是說,記大事用粗繩,記小事用細繩,打多少個結,是根據物件多少而定。比如,獵得一個野獸,便在繩上打一個結,用結的多少表示獵獲物的多少。 為了畫圓作方,確定平直,人們還創造了規、矩、準、繩等作圖與測量工具。尸佼《尸子》說:“古者垂為規、矩、準、繩,使天下放焉。”《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治水“左規矩,右準繩”,說明在約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300年的黃帝時期,人們已使用了這些幾何工具。 對于中國數字的起源,許多古籍記載說,數是黃帝時一個叫隸首的人創造的。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數學方面的資料的記載。 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及周代金文的考古證明,中國在約公元前1400年的殷商時期,甲骨文卜辭中已經采用“十進位值記數法”的十進制數字和記數法,并有十、百、千等專用的大數名稱,其中最大的數字是三萬。“位值制”就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安排不同的數,如12,27,234這三個數中的2分別代表二,二十,二百。同一個符號2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數。現在人們都習慣使用十進位值制,覺得這很簡單,但在發明之初卻不然。 ![]() 圖9-1 圖9-2 商代記數曱骨文 曱骨文中數的記法 比如375 中國殷代寫法: 3 7 5 古埃及寫法: 對比可看出,中國的記數實在比埃及優越先進的多。 三、中國記數符號 中國記數符號是這樣的,從上往下、從右往左豎著寫: 比如1637 記作 24679記作 四、中國的算籌數系 但中國人計算并不是用這些記數的文字來進行,而是用算籌作工具,即中國算籌數系。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了算籌,到漢代算籌已很流行。直至15世紀算盤推廣后,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算籌記數法使用的是十進位制,這種記數方法對世界數學的發展是有劃時代意義的。這個時期的測量數學在生產上有了廣泛應用,在數學上也有相應的提高。 算籌數系是這么記數的: 圖9-3 圖9-3 中國算籌記數 記數方法口訣是:“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一縱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滿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積算,五不單張。”小于六的數,幾根算籌就表示幾,6到9,則是以一當五,放在上方。當數字 1,2,3,4,5,6,7,8,9 出現在奇數位上時用縱式,出現在偶數位上時,用橫式。 在這個數系中,0空位。用圓圈代表0,時間在宋朝或稍后些。 如用算籌記數法寫出數 5780 72803 450082 3257888 5780= 450082= 3257888= 五、算籌運算 用算籌來進行計算上,叫籌算。籌算的加減法和乘除法都是從高位算起。 1、加法 如:789+324 圖9-4 圖9-4 算籌加法和阿拉伯數字加法對照 2、乘法 用算籌進行乘法計算,先擺乘數于上,再擺被乘數于下,并使上數的首位與下數的末位對齊,按從左到右的順序用上數首位乘下數各位,把乘得的積擺在上下兩數中間(與被乘數位數對齊),然后將上數的首位去掉,下數向右移動一位,再以上數第二位乘下數各位,加入中間的乘積,并去掉上數第二位。直到上數各位用完,中間的數便是結果。 下面以189×34為例具體說明乘法步驟: 1.把乘數34擺在上面,被乘數189擺在下面,被乘數的個位9與乘數的十位3對齊,中間留有空余,準備擺乘得的積 2.從高位乘起,用乘數十位上的3(其實是30)乘被乘數189,得5670,擺在中間,積的數位與被乘數對齊,積的個位0用空位表示); 3.去掉已乘過的乘數十位上的數字3,把乘數個位4移至與被乘數的個位9對齊的位置 4.用乘數個位4乘被乘數189,所得的積與5670相加,最后得積6426。 下面是用阿拉伯數字表示189×34的算法步驟(圖9-5) 下面是用算籌表示的189×34的計算步驟(圖9-6) ![]() 由于擺弄算籌速度慢,攜帶不方便,且一次運算所用算籌數量較多,所以珠算在實踐活動中,在算籌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起來了。“珠算”一詞,早在公元190年左右東漢末徐岳所著《數術記遺》一書中就已出現。約在公元14世紀,我國珠算盤流傳到日本,也陸續傳到朝鮮、越南等地,對這些國家的數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
來自: 薈文苑 > 《子碩編教案——數的起源發展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