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詩人杜牧的影響,提起清明,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個春雨綿綿,逢著牧童,遠(yuǎn)望杏花的場景。路上的行人是“欲斷魂”,也許是節(jié)日的氣氛,又或許是那紛飛的細(xì)雨,總之清明細(xì)細(xì)咀嚼來,便是惆悵的味道,不是哀傷得慟哭,也不是歡喜得大笑,是綿綿的惆悵失意。 清明讀懂兩首詩足矣,一首是游賞在春天,一首是祭祖在故鄉(xiāng),一首是對生命的呼喚,一首是對死亡的祭奠。村上春樹說過,死亡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死的距離永遠(yuǎn)沒有你想像得那么遠(yuǎn)。而清明,將這個距離拉得更近了。 四月,生來就是充滿生機(jī),帶著滿滿的青草味,連素來嬌羞的桃花,也躍滿枝頭,鳥兒在鳴唱,水里的魚跳動起來。風(fēng)吹起,梨花陣陣紛飛,這樣的日子不正是適合踏青嗎,和家人朋友們一起,來一場春的旅行,在微醺的陽光下,連最煩惱的事都忘卻。大約吳惟信筆下的清明最能代表這樣的時刻了。 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這是一首踏青出游之詩,這個清明有著風(fēng)起梨花的明媚溫柔,恰在這樣的日子,游人們出城去尋春,大家嬉戲玩鬧,到了日暮西山之時,才匆忙收拾離去。此時,流鶯飛回楊柳叢,一切歸于平靜。簡簡單單的四句,就道出了清明里獨(dú)屬生命的那一部分,那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嚴(yán)冬,才復(fù)蘇而來的生機(jī)。 清明,也在召喚著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游子,歸來,祭拜亡魂,為死去的親人們送上最誠摯的問候和禮物。小小的墳塋隔著生與死,也聯(lián)系著一代人的根脈。有它,我們永遠(yuǎn)都不會忘記我們的故土。寫清明的詩人有很多,甚至游子思鄉(xiāng)的也不在少數(shù),可是我卻覺得這首宋詞清明最是情真意切。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清明之時,詩人被困于大雨之中,他看到江邊的水流翻涌,此時借梨花之口,道出了自己的遭遇,不是留戀他鄉(xiāng),只是不能回到故鄉(xiāng),其中心酸,只有詩人自己知道。下片詩人借歡消愁,借酒消愁,然而也不過是愁更愁罷了,醒來人去樓空,更是孤獨(dú)。最后一句情感更進(jìn)一步,詩人折起了楊柳想要插到家門,可拿起時才驚覺,哪里是家,天涯游子,無處安放的心,該何去何從呢?詩人也許是想在清明之時,回家祭祖,為故去的親人們上香,撒些冥幣,可是就連這些最簡單的事都做不到,又怎么不惆悵呢? 清明節(jié)既叫踏青節(jié),又叫祭祖節(jié)。清明是屬于春天的,也是屬于游子的。就如于丹在《人間有味是清歡》說道,很少有一個節(jié)日,像清明這樣意蘊(yùn)深厚而含混,風(fēng)清景明,慎終追遠(yuǎn),這是一個悲愴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這是一個輕盈的日子。這一天,大約是生與死最近的一天,近得他們的對白也如此清晰。他們說什么呢?他們說,生者,永遠(yuǎn)熱情地活著,死去的人們和故土,永遠(yuǎn)銘記于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