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在之前的文章里面留言,想看關于“死亡教育”的文章,于是,就有了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良性的死亡文化和死亡教育,是有利于讓人們懂得更好地生活的。 關于“死亡”的文化數不勝數。
電影上,也有很多和死亡相關的影片。 而今天分享的,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皮克斯動畫電影《尋夢環游記》。 死后的世界,不是陰曹地府,而是五彩繽紛 影片的靈感源于墨西哥的亡靈節,這個節日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是一個紀念先人的日子。 據說電影引入中國時有一個小插曲,因為《尋夢環游記》涉及到了“亡靈”的主題,可能無法引入國內。 但因為廣電的朋友在看得時候也都感動得不得了,所以順利搬上了內陸的大銀幕。 與很多文化相似,電影《尋夢環游記》的世界里面,認為人死后,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活著。 有所不同的是,這個死后的世界,并不如陰曹地府那樣陰森恐怖,到處都是酷刑,而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會有歌唱比賽、有派對、有演唱會等豐富的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設定之下,死亡并沒有顯得那么慘烈。 影片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邀請觀眾們一起去探討生存與死亡。 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忘記 《尋夢環游記》的世界中,人是會“死兩次”的。
影片中,主人公米格穿越到了亡靈的世界,無意中遇到了自己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剛開始兩人并沒有相認。 因為在現實中,米格的家人都認為??送惺且粋€拋妻棄子的混蛋,大家決定“遺忘”這個人。 但隨著故事的展開,大家才發現了真相— —??送惺潜蝗讼莺χ滤赖?。 盡管如此,因為埃克托的離去,使得曾曾祖母的一生受盡了辛苦。 覺得自己受到了音樂的詛咒,堅決反對家里有任何人去碰音樂。 祖母表示無法原諒埃克托。 此時,小男孩米格站出來為曾曾祖父說話— —
—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這種情況,某一首歌、某一張照片、某一種品格、某一種信念。 這些可能是由已故的人留下來的東西,但依然能夠不斷地影響著活著的人。 正如剛過去的4.1,也是張國榮離世的第16個年頭。 因為有了歌迷、影迷的懷念,使得張國榮的會給人一種依然距離人們很近的感覺。 在這里,《尋夢環游記》為人們展現了它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一個人怎樣度過一生,是更加有意義的呢— — 答案是:
思考死亡,從而了解自己該怎樣生活 死亡,是存在主義心理學里面十分關注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個經典的理念是“向死而生”,意思是,人們通過面對死亡、思考死亡,從而去了解自己應該如何生活。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天,那么你會如何度過? 因為在面對“死亡”這個終極問題時,可以幫助人們去更加深刻地思考,到底什么是對自己重要的,什么是沒有那么重要的。 曾經以為哲學家提出這樣的觀點— —所謂生活,就是不斷“死去”的過程。 當你步入初中后,小學的你就“死去”了,當步入社會后,學生時代的你就“死去”了,步入中年后,年輕的你就“死去”了。 如果換一種通俗的說法,在這里,其實這位哲學家想強調的是,人生其實是一個不斷面對“失去”與“告別”的過程。 死亡是一個重大的“失去”,它使人失去了全部。 但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必須面對很多“失去”與“告別”。 這是生命中重要且無法避免的議題。
這都是因為自己無法好好與過去告別,無法真正面對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 學會告別 只有和過去無法改變的事情好好告別,人才能夠往前走。 提到告別,不得不提另外一部和死亡相關的電影《入殮師》,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影片的主角小林的工作是入殮師,就是為死者的尸體進行化妝、打扮,讓死者看起來像活在的樣子,再讓親友與死者告別。 借著入殮師這個獨特的視角,電影為人們呈現了各種各樣“告別”的情景。 同時,讓觀眾們看到,當人結束了一生,無論那是這樣的一生,這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心理學上來看,告別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哀悼”。 注意,這里提的“哀悼”不是指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 而是允許自己為了美好的事情的消逝,好好地難過、好好地哭泣。 這也是為什么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文化、任何一個民族,都肯定會有葬禮的存在。 因為葬禮就是人們告別的一個重大儀式,沒有告別,活著的人就難以真正去面向未來。 同時,告別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如為什么會有中國的清明節、也有墨西哥的亡靈節。 因為除了告別以外,人們同樣需要一些時間和儀式,去回味過去——回味那些失去的人和事。 其實也是在思考,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 正如《入殮師》里面的一句臺詞——
因此,不必忌諱談論死亡,因為它會讓你成長。 作者 | 馮嘉和 后現代取向心理咨詢師 婚姻家庭咨詢師 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 完形療法導師 為你讀出感情中不易被看到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