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齡,薩爾圖克氏,蒙古正白旗人,尚書納延泰子。乾隆中,由翻譯生員補工部筆帖式,充軍機章京,擢理藩院主事。從征甘肅、臺灣、廓爾喀,累擢內(nèi)閣學士,兼副都統(tǒng)。嘉慶五年開始,先后任宜昌鎮(zhèn)總兵、湖北提督、安徽巡撫、陜甘總督、科布多參贊大臣。嘉慶二十一年,任伊犁參贊大臣。道光二年,任直隸總督。道光五年,任伊犁將軍。道光六年,張格爾大舉入卡,陷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四城。授長齡為揚威將軍,陜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阿為參贊,率軍討伐。道光七年二月,清軍大勝張格爾軍,四月清軍收復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四城。年末,長齡、楊芳率軍追至喀爾鐵蓋山,擒張格爾。八年正月,捷聞,上大悅,錫封長齡二等威勇公,世襲罔替,賜寶石頂、四團龍補服、紫韁,授御前大臣。諸將封賞有差。五月,檻送張格爾於京師,上御午門受俘,磔於市。晉長齡太保,賜三眼花翎,圖形紫光閣。十年秋,浩罕以內(nèi)陸安集延被驅(qū)逐,資產(chǎn)皆鈔沒,積怨憤,遂挾張格爾之兄玉素普及其黨博巴克等復入邊,圍喀什噶爾、英吉沙爾二城,且犯葉爾羌。復命長齡為揚威將軍,往督師。會葉爾羌辦事大臣璧昌連破賊,長齡令參贊哈哴阿、提督胡超分路進援喀、英二城,賊聞風解圍遁出塞。長齡同在任伊犁將軍玉麟善后回疆事宜,上奏建議移回疆參贊大臣于葉爾羌城,再移和闐領隊大臣備調(diào)遣。喀什噶爾留換防總兵一,與英吉沙爾領隊為犄角。巴爾楚克駐守總兵一,為樹窩子咽喉鎖鑰。于西四城額兵六千之外,留伊犁騎兵三千,陜甘綠營兵四千,量分駐守。又疏請招民開墾西四城荒地以供軍餉。又請?zhí)碓O同知二、巡檢五,由陜、甘選勤能之員任之。乃允行。以璧昌為參贊大臣,各城聽節(jié)制。其辦事、領隊各大臣,命長齡等保奏任用。道光十八年,卒,享年八十一,上震悼,親奠,賜金治喪,入祀賢良祠、伊犁名宦祠,謚文襄。
慶祥,圖博特氏,蒙古正白旗人,大學士保寧子。嘉慶十三年,襲三等公爵,授散秩大臣、鑲白旗蒙古副都統(tǒng)。十八年,率京營兵從那彥成剿滑縣教匪,凱旋,擢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歷熱河、烏魯木齊都統(tǒng)。二十五年,授伊犁將軍。八月,逆回張格爾擾喀什噶爾,官軍剿捕,乃引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斌靜**,引起民憤,上命慶祥前去調(diào)查,查斌靜縱容家奴凌辱伯克、交通奸利狀,褫逮論罪。道光五年夏,張格爾復擾邊,內(nèi)陸回戶多與通。幫辦大臣巴彥巴圖率兵出塞掩之,不遇,即縱殺布魯特人而還。其酋汰列克追覆官軍於山谷,賊遂猖獗,褫參贊大臣永芹職,命慶祥代之。道光六年八月,張格爾圍攻喀什噶爾七十日,城陷,慶祥自盡。事聞,贈太子太保,晉封一等公,兼云騎尉世職,以子文軍嗣,謚壯直,祀昭忠祠。逾年,回疆平,詔於喀什噶爾建昭忠祠祀之。
德英阿,資料不詳。在平張格爾叛亂過程中,臨時接替長齡出任伊犁將軍,任職時間為道光六年到九年,卒于任上。先后出任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烏魯木齊都統(tǒng)、伊犁參贊大臣。
玉麟,哈達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乾隆六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二年,督安徽學政,調(diào)江蘇。十六年,兼右翼總兵。坐吏部銓序有誤,奪職。未幾,授內(nèi)閣學士,兼護軍統(tǒng)領。十九年,予三等侍衛(wèi),赴葉爾羌辦事。二十二年,加副都統(tǒng)銜,充駐藏大臣。道光九年,出任伊犁將軍。在任期間,會同長齡處理張格爾叛亂善后事宜,穩(wěn)定喀什噶爾、和闐等四城,從回疆返回伊犁后,增加屯田,創(chuàng)建文廟。道光十三年回京,卒于陜西途中。上聞震悼,優(yōu)詔賜恤,贈太保,入祀賢良祠。柩至京,親臨賜奠,謚文恭。伊犁請祠祀,允之。
特依順保,鈕祜祿氏,滿洲正白旗人。早年隨福康安從征廓爾喀有功。累擢甘肅西寧鎮(zhèn)總兵。嘉慶十八年,從那彥成討滑縣教匪,力戰(zhàn),數(shù)破賊,殲首逆李文成,予云騎尉世職。事平,擢黑龍江將軍。調(diào)烏里雅蘇臺將軍、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葉爾羌辦事大臣。召授正白旗蒙古都統(tǒng)。張格爾之亂時,命赴阿克蘇。尋署甘肅提督,兼西寧辦事大臣。道光十三年任伊犁將軍,在任五年,休養(yǎng)生息,邊疆無事。巴爾楚克諸地屯田漸興,酌撤防兵。道光十八年,入覲,詔嘉其治邊措施悉當,加太子太保,授內(nèi)大臣,留京供職。尋授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
奕山,滿洲鑲藍旗人,宗室。道光七年,從征喀什噶爾,擢頭等侍衛(wèi)、御前行走。歷伊犁領隊大臣、參贊大臣。道光十八年,授伊犁將軍。二十年,偕副都統(tǒng)關福赴塔什圖畢治墾務,辟田十六萬四千馀畝。二十一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奕山以靖逆將軍督師廣東,與英軍交戰(zhàn)大敗,與義律簽訂《廣州條約》。奕山被御史彈劾,褫職治罪,論大辟,圈禁宗人府空室。二十三年,釋之,予二等侍衛(wèi),充和闐辦事大臣,調(diào)伊犁參贊大臣,署將軍。二十七年,調(diào)葉爾羌參贊大臣。安集延布魯特、回匪入邊,圍喀什噶爾、英吉沙爾,命陜甘總督布彥泰督師討之,奕山為副,連破賊於科科熱依瓦特及蘇噶特布拉克,賊遁走。論功,封二等鎮(zhèn)國將軍,賜雙眼花翎。尋授內(nèi)閣學士,調(diào)伊犁參贊大臣,兼鑲黃旗蒙古都統(tǒng)。二十九年,授伊犁將軍。俄羅斯遣使至伊犁,請于伊犁、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三處通商,詔允其二,惟喀什噶爾不許。咸豐元年,俄人復固請,仍拒之,偕參贊布彥泰與俄羅斯簽訂伊塔通商章程十七條。咸豐五年,調(diào)黑龍江將軍,俄國要求中俄以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奕山攝于俄國武力,不敢與俄開戰(zhàn),咸豐八年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大理寺少卿殷兆鏞劾奕山:“以邊地五千馀里,藉稱閒曠,不候諭旨,拱手授人,始既輕諾,繼復受人所制,無能轉(zhuǎn)圜。”詔切責之,革職留任;又以縱俄艦往黑龍江不之阻,褫御前大臣,召回京。
關福,資料不詳。道光十九年正月至十月任伊犁將軍,后任伊犁參贊大臣。 布彥泰,滿洲正黃旗人。任職伊犁將軍時間為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布彥泰由蔭生授藍翎侍衛(wèi),襲世職。嘉慶二十三年,任伊犁領隊大臣。道光初,擢頭等侍衛(wèi)。歷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伊犁領隊大臣,烏什辦事大臣。九年,授喀什噶爾總兵,病歸。十年,予副都統(tǒng)銜、乾清門行走,任哈密辦事大臣,調(diào)西寧辦事大臣。將軍玉麟薦其習邊事,調(diào)伊犁參贊大臣,再調(diào)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十四年,復以病歸。十八年,署正藍旗漢軍副都統(tǒng),擢察哈爾都統(tǒng)。道光二十年,授伊犁將軍。二十二年,疏陳開墾事宜,略言:“惠遠城三棵樹地方可墾地三萬馀畝,請就本地民戶承種輸糧。阿勒卜斯地方可墾十七萬馀畝,請責成阿奇木伯克等籌計戶口,酌量勻撥。”至二十四年,疏報塔什圖畢等處開墾疊著成效,詔嘉其“忠誠為國,督率有方”,加太子太保。又命會勘烏魯木齊未墾之地,及各城曠地,一律興辦。當時林則徐正在發(fā)配伊犁,布彥泰遇事多咨詢林則徐,同時上奏請林則徐參與墾田事宜,隨后由林則徐與喀拉沙爾辦事大臣全慶一起前往阿克蘇、烏什、和田辦理開墾事宜,凡歷兩年,得田六十馀萬畝。二十五年,布彥泰任陜甘總督,協(xié)同林則徐鎮(zhèn)壓青海匪亂。二十七年,安集延布魯特糾合回匪圍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詔布彥泰率授為定西將軍,奕山為參贊大臣,將大舉出師。會奕山率邊兵戰(zhàn)捷,賊退,二城解圍,軍事告竣,布彥泰回任。布彥泰長期任于新疆,勤于邊事,任伊犁將軍期間重視開墾荒田,重視水利,禮待并重用林則徐,西陲相對安定。
薩迎阿,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在任伊犁將軍時間為道光二十五年至三十年。嘉慶十三年舉人,授兵部筆帖式。道光三年,出為湖南永州知府,調(diào)長沙。六年,擢河南布政使,未任,予副都統(tǒng)銜,充哈密辦事大臣。調(diào)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十年,安集延擾喀什噶爾邊卡,薩迎阿赴土爾扈特、霍碩特召兵赴援,又襄治南路糧運。十一年,留京署鑲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充烏什辦事大臣。歷哈密辦事大臣、葉爾羌幫辦大臣。十五年,授盛京禮部侍郎,兼管府尹事,調(diào)戶部。二十年,召授禮部侍郎,兼鑲紅旗漢軍副都統(tǒng),調(diào)戶部,兼管錢法堂。二十三年,擢熱河都統(tǒng)。二十五年,授伊犁將軍。在任期間興辦喀拉沙爾(庫爾勒)堤壩和吐魯番水利。英吉沙爾領隊大臣齊清額誤聽伯克言,誣指回子胡完為張格爾逆裔,薩迎阿平反之,詔嘉其詳慎。二十七年,安集延布魯特回眾入卡,圍喀什噶爾、英吉沙爾二城,薩迎阿調(diào)諸城兵往剿,葉爾羌參贊大臣奕山率諸軍由巴爾楚克進,三戰(zhàn)皆捷。咸豐元年,召授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會陜甘總督琦善剿青海番匪,言官劾其妄殺,命薩迎阿赴西寧按之。二年,解任回京。六年,出署西安將軍。逾歲卒,詔念回疆軍務曾著勞績,賜恤,謚恪僖。
扎拉芬泰,滿洲正黃旗人,皇太極七世孫。任職伊犁將軍的時間為咸豐四年到六年,以及咸豐七年到十年。在職期間,他力主開墾荒田、勘采礦產(chǎn),妥善辦理了塔城火燒貿(mào)易圈事件善后事宜。推動建設阿克蘇銅廠和烏魯木齊銅廠。道光三十年,扎拉芬泰奏請在塔爾巴哈臺捐造臺炮一百尊,所用材料主要取自于新疆當?shù)氐V產(chǎn)開采。咸豐五年,俄國出兵驅(qū)逐在塔城貿(mào)易圈的采金民眾,塔城人民聚眾焚燒了貿(mào)易圈,并將貨物搶劫。扎拉芬泰代表清政府簽訂《塔爾巴哈臺議定補貼條約》,以5500箱武彝茶賠償。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扎拉芬泰提出聯(lián)合俄國、尼泊爾等牽制英法,咸豐帝未采納。扎拉芬泰先后任辦事大臣、伊犁將軍,在新疆長達十八年,能夠盡職盡責,維持邊疆穩(wěn)定。
|